张杰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改变,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应及时更新。而想要完成教学任务,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只有先培养兴趣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低年级;教学路径;优化路径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科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其教学核心可归纳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国际上对科学素养内涵有详细阐述,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研究方式及过程、了解科学对个人及社会产生的影响三方面,其恰是科学诞生过程的理论概括。科学本身的发展与人类的漫长历史紧密相关,古人与今人的科学探索历经格物致知、理论整理、重复实验等诸多过程。就科学教学而言,生物观察、语言记录、数字计算、物理实验等在小学科学中皆是常见手段。小学阶段开展科学课程既顺应学生本身的旺盛好奇心、求知欲,又教导学生科学看待世界、正确与自然万物相处的方式方法。此外,小学科学课程亦为学生步入中学后所需学习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打下必要知识基础,从中可见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2、小学科学教学的困境
小学阶段学生能接触到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科学几门课程,其中语、数、英三科贯穿学生义务教育始终,加之学生将要面临的大小考试中都有这三门学科的身影,故校方及教师重视度较高,教材讲解及课时安排更为充分。并非所有学校都配备了相应教学实验室,学生在学习中無法实际使用望远镜或显微镜这类实验设备,部分学校虽配有上述设备,却只交由教师示范,学生的参与感较弱。校方、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上大多采取“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只是依据课本内容按部就班讲解知识,确认学生“吃透”教材便算是完成任务。并且学生家长对科学、美术、音乐这几类课程认识欠妥,教师布置的、需家长配合完成的科学作业实际效果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这便是小学科学教学实际存在的困境。
二、小学低年级教学优化路径
1、立足学生生活
现行的教科版教材是以大概念的方式构建科学单元课程内容的。教师应当立足单元大概念,厘清单元大概念与儿童原有认知之间的联系,分析儿童口中的“大白话”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找到儿童的语言、生活经验与科学概念的联系点,并将其分解到每一节科学课上。
例如,教师在解读“我们的地球家园”时,先在大概念与小概念间建立起联系,再把每个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能听懂的科学大白话,帮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是个大概念,“人类利用地球资源如空气、水、土壤等”是小概念,这些小概念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空气、水是儿童生活中接触广泛,感受深刻的物质,而学生对土壤的接触比较少,理解时容易产生偏差,教师需要着力帮助学生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细化大概念时,不能仅仅把一连串的事实或者小概念进行堆砌,而应指向儿童的生活经验,在经验与科学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沿着概念发展的“箭头”,指向单元大概念的学习。
2、创设互动情境
科学学科教学中要接触更多实验内容,教师在实验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需要做出必要的引导和调度,如果能够借助问题链展开相关操作,其助学效果会更好。学科实验需要准备材料、设计方案、展开操作、得出结论、分析结果等多个环节的支持,教师借助问题链组织实验程序,无疑能够成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丰富调度力量。学生大多喜欢操作科学实验,如果教师能够运用问题链进行引导和调度,让学生借助生活条件展开实验操作,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学生对科学实验最有感觉,教师及时推出实验活动,可以对学生形成更多触动,如果能够及时推出问题链,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
例如,教学“磁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拿出一些磁铁,让学生做观察,并准备一些金属物品,推出一些思考问题:这是磁铁,大家猜想一下,磁铁能吸起什么样的物体?是不是金属物品都能够被磁铁吸住呢?这里有硬币、小刀、剪刀等物品,磁铁对这些物品都有吸引作用吗?……借助磁铁展开分组实验操作,先做出实验猜想,然后做验证实验,看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学生开始观察磁铁和其他物品,并作出实验猜想,展开互动讨论。在验证实验过程中,学生猜想得到了验证,课堂顿时热烈起来,学习进展顺利。教师设计任务性问题:在家庭生活中能够找到磁铁吗?如何对家庭中的更多物品做测试呢?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响应,先找到磁铁,对家庭中的一些物品进行测试,看哪些东西能够被磁铁吸住。学生对这项活动有更高的参与兴趣,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进入到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对家庭实验活动充满热情,这是最为正常的学情表现,教师巧妙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
3、推进发散思维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能力有一定基础,懂得有目的、有方向的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渐趋成熟。教师应该适时推动学生思维进一步完善,让思维像树枝一样向外蔓延,从具象能力到抽象思维齐头并进,将思维推向更深层次,加快思维能力的系统性发展。
例如,执教“不同的季节”时,先准备一个气泡图,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尽可能多的描述秋天的语句。如“树叶黄了、苹果成熟了、比较干燥……”。发散思维过后,引导学生们从众多个体中提取共性,帮助学生完成分类。例如,将“比较干燥、雨水少了”描述的是秋天“降水”这个气候特点。从而增加了“降水、物候、气温”这些描述天气的科学概念词,让学生学会用科学语言描述天气。这是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但利用思维导图,仅仅是一级的气泡图变成了二级的逻辑图,思维层级增加了,学生们一目了然,思维的深度也由此增加。
4、注重评价激励
及时的评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就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准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使他们明白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每个班级可设立科学角,张贴优秀作业,对于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会,让他们互相学习。如在活动开展的初期加以宣传,活动中期让学生进行小组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末期进行全班大规模的交流活动。期间,学生讲述活动心得和学习体会,讲述自己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以此强化自身的学习韧性。教师在活动前进行宣传、活动中组织生长情况的交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坚持不懈。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钉钉群、家长会等方式表扬学生,让他们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关注学生课外活动动向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在学期结束时,教师针对一学期的记录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使之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能让学生感受科学活动的魅力,体验生命成长的乐趣。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和新式课堂推行的今天,小学科学教学要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制定符合当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将科学知识融合进生活实际、融合到教学实践当中,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开展各类科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传授科学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日后成为综合性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悦,冯青来.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5):184-186.
[2]梁萍芳.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堂有效组织的教学对策[J].中外交流,2020,27(29):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