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稳章 韩玉珍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高职
一、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次修正。新修订的《教育法》将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法律。党的教育方针与之前相比,在“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表述后面加了一个“劳”的素质要求,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各级各类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说明劳动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大意义。
在2021年5月14日发面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教育法的通知》中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針,要以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切入点,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完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全过程。要按照新修订的教育法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范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使党的教育方针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自觉运用的日常规范。
劳动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劳务,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是人类进步中创造文明和财富主要力量、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类发展史上,最初的劳动是人们解决生存问题的需要,在劳动中逐步总结经验,发明了从最初级的劳动技术和工具,逐步演变至现代复杂的生产技术和集成的工艺装备,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使人类生存的自由度获得根本性的提高。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勤劳是传统美德,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职业教育工作重要目标,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改革开放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勤劳的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取得了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去干去拼才能实现。
二、劳动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家庭中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我国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物质财富实现了巨大的增长,普通人家庭生活变得富足,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的变化,大部分家庭中只有一或者两个孩子,家庭中不再需要孩子参加劳动来补贴家用,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和基础教育,普遍不重视劳动教育,甚至由于溺爱的原因,很少让孩子参加劳动,很多孩子在上完中学后,家务劳动没有做过,不会洗衣做饭、不会打扫卫生、甚至不会打理自己的基本生活。
中小学也不重视劳动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智力教育,所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期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改变未来,直接体现就是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成绩好坏成为评价孩子的核心标准,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不是好孩子,用学习成绩评价孩子很显然是片面的,但确实也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社会标准。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和智力发育成长,只让孩子学习,别的都可以不做不学,希望孩子小学时打好学习基础,中考时能考上一个好的高中,高考时能考上大学,学习成绩较好的希望考上一个好大学,选一个热门专业等。家长这种期望是具有社会性的,它通过各种途径传导给了中小学,就形成了中小学的升学压力,升学甚至成为某些学校的唯一目标,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的教育导向,各个中小学更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重视提升孩子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但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劳动教育和其他综合能力教育。
这种状况导致的高职学校的学生现状是:一是很多学生没有劳动意识,也就是不喜欢劳动,在学校或家庭中有劳动需要时,往往采取各种手段来逃避劳动或消极对待,如果有强制要求时,往往采取应付了事的处理态度,甚至会出现对抗情绪;二是普遍缺乏基本劳动技能,不会使用卫生工具、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农村孩子不会干基本农活等;三是有些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对父母和家庭依赖度高,有的甚至没有感恩意识,觉得父母长辈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既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感,更缺乏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感,更别谈社会责任感了;四是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训练和技能训练,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作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素质,这里的高素质应该包括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意识、较强的责任心,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和能力的人才,这些都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的,不愿意参加训练,完成不实训任务,何谈高素质?如何获得技能?
三、如何在高职学校中开展劳动教育
如果上述劳动教育的现状不改善,不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不解决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无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因此,在各层次学校中加强劳动教育是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特别是在高职层次的院校中劳动教育的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对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所在学校从学校建立之初就重视劳动教育,从在2005年就把劳动课纳入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07年开始在学校层面配备了负责劳动教育的专职教师,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配有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成立了劳动课教研室,制定了劳动课的教学标准,编辑制作了校内的劳动课教材,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劳动手册。学生在校三年中,一般有三到四个学期安排劳动课,每学期有一周劳动课。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在学生宿舍、教学楼、行政处室、二级院系等学校内部单位设置相应的学生劳动岗位,每个岗位都制定有相应的岗位标准,每个岗位都有指导教师。每周学生到岗后,由指导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安排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工作过程中进行全过程的指导,每周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出勤、工作难度、任务完成的效果等来评定学生劳动成绩,成绩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不合格者要通过课余时间参加公益劳动来完成补考。通过劳动课的锻炼,绝大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很多学生由不愿意劳动变为愿意劳动、由看不起劳动转变为尊重劳动;过去生活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会了很多的劳动技能,很多同学养成了劳动习惯;由于劳动中需要与其他同学、老师等各类人员打交道,提升了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根据家访,我们了解到参加劳动后很多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改善了,学生对父母的理解程度更深,明显增强了对家庭的责任感。近些年的实施中,也有部分学生、家长不理解学校的劳动课安排,不配合完成劳动课教学,甚至出现有的学生一到劳动课时间就请假、装病,个别家长还到相关部门投诉等,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结合我校长期的劳动教育实践,我认为在高职教育中,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確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学校层面、家长层面、学生本身都要统一认识,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要获得各个层面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增加劳动课程,尽力做到每个学期都要有相应的劳动课程,这些劳动课程既要包括简单的服务性的、公益性的劳动,如打扫公共卫生、完成公共服务等,也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训练性劳动,作为课程要有课程标准,让其真正成为专业教育的一部分;第三,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安排学生打扫教室卫生、整理宿舍内务、加强学生内务指导,时常开展各类检查和相关评比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第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加入志愿者组织,完善志愿者活动积分制度,对完成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发放证书,对优秀的志愿者予以奖励等,同时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与部门的联系,寻找更多的志愿活动资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志愿者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与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第五,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工作岗位引入学校,或者把学生分阶段安排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既能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专业技能,同时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第六,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由于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孩子在学校干点活、参加一些劳动或者到企业参加实训,家长就不理解、不情愿,甚至发生家长投诉学校等现象,因此加强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理解学校所安排的各种劳动的意义所在,争取家长的支持。
总之,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中的每个环节,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是今后我们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郑舒尹,胡欣.新时代加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62-64.
[2]蔡园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教育论坛,2021,4(5):18-19.
[3]徐小莉.新时期高职学生应加强劳动教育[J].民营科技,2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