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几种方法

2022-04-22 01:44贾涛涛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贾涛涛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群文阅读体现了阅读教学的集中性、关联性及目的性,对于阅读教学有着积极影响作用。老师可以围绕一篇课文或是相同主题,展开类似课文集中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拓展知识学习,提高阅读学习效率。老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起重要引导作用,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与阅读量,让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那么应该如何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两种阅读教学方式都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单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群文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这对于学生初中阶段阅读整本书具有较大的意义。群文阅读是按照议题组合多个文本,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从广义的层面分析,群文阅读可理解为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阅读,整合多种信息,构建自我阅读体验。

一、建模

群文阅读教学推行之初,尝试建立相对固定的模式更有利于实际操作。群文阅读教学最需要的就是突破课堂时间的限制,而恰当地建模便是课堂高效的一个有力的保证。

以潘庆玉教授执教《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一课为例,他建立了“用蒙太奇手法串讲边塞诗”的模式,给教师边塞诗群诗文教学提供了参考。这节课潘教授将杨炯的《从军行》、陈陶的《陇西行》、金昌绪的《春怨》和张籍的《凉州词》整合一处,做群文阅读指导。课堂之初,潘教授给学生介绍“蒙太奇手法”是一种电影画面拼贴剪辑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行分析这四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是如何移步换景的;接着立足边塞诗的共同特点,引领学生化身为电影导演,将四首静态诗歌诠释成一个个动态形象的电影片段,加深学生对群诗文的理解。

当然,鉴赏诗歌光有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情感意境有进一步的把握。但是这堂课至少给我们提供了赏析边塞群诗表现手法的一种范式,至于要深入品析群诗文的情感意境,则可以去探索另外的模式。

再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新闻单元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为例。本单元囊括了毛泽东的《消息二则》,路透社消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夏浩然、樊云芳的《“飞天”凌空》,蔡年迟、蒲海洋的《一着惊海天》等五篇新闻,外加一篇新闻评论。执教之初先帮助学生扫清所有篇目的阅读障碍,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这几篇在形式、结构上的不同,此时引入新闻体裁的概念介绍,让学生学会自主归类。带领学生初尝了群文阅读宏观驾驭的成就感之后,教师接着导入新闻六要素,即“5W+1H”,以表格填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任务驱动进一步微观解读群文文本。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消息、特写、通信等新闻体裁概念越来越清晰。再适时带入课外新闻阅读文本《法警背起生病被告》《峰会的尴尬》,来强化学生对消息“倒金字塔”结构的认识。至此,便完成了新闻群文阅读教学的一次建模,实际操作性比较强。

二、善假

荀子《劝学》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群文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极其考验教师的阅读面和善假力。

潘庆玉教授执教《愚公移山》群文阅读课时,就将中国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圣经故事《巴别塔》以及古希腊神话故事《西西弗斯神话》融为一处,突破了传统单纯为考而教的教学模式,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从东方的《愚公移山》到西方的《巴别塔》与《西西弗斯神话》,潘教授多重思维角度的交织与建构,引发学生对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命运的抗争和思考,也引发了学生对人性这个永恒命题的探索和理解。潘教授利用自身“善假”的优势,为学生呈现一种跨文化的群文比较阅读方式,让群文阅读不再死板和累赘。

余映潮老师执教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群文阅读课时,首先将教材文本和重庆方言诗歌《假如生活“豁”了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感受跨文化的两首诗语言上的不同和情感上的相通;其次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上述两首诗进行多维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跨文化、跨时空的三首诗在思维上的贯通之处;最后赏析现代小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重构认知。一节课融通了古今中外的詩文群体,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开阔、立体的情境和思维场域,余老师的“善假力”可见一斑。

三、聚焦

原本群文是彼此独立的单篇文本,到底是什么能使它们有机融合呢?我想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聚焦,也就是串联主题。上面所举潘庆玉教授《愚公移山》群文课例,实际就是聚焦了“人类征服自然、与命运抗争”的主题,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便是聚焦了“笑看风云、乐观豁达”的主题。

例如在执教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时,便可将部编版自读课本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节选《少年苏东坡》纳入小群文阅读教学体系。

阅读教学之初,教师可以用由浅入深的追问方式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群文阅读的大门。以下的追问设计,能较好地体现群文阅读由表及里、由分散到聚焦的教授路径。

1.《藤野先生》和《少年苏东坡》最大的相似点在哪里?(预设:篇幅长,文字量大。)

2.篇幅长的文章是靠什么支撑起来的呢?(预设:一个接一个的故事。)

3.所写故事仅仅是为了凑足篇幅、增强可读性吗?(预设:故事还可以折射出人物性格和品质。)

4.《藤野先生》和《少年苏东坡》分别写了哪些故事,折射出人物怎样的性格和品质?(预设:前者通过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的裹脚、匿名信事件等典型情节,折射出藤野先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乐于钻研、正直公平等美好品格;后者则通过母亲家教、东坡学问、父亲熏染等细节,为苏东坡端正浩然的人格、纯正洒脱的雅趣、质朴典雅的文风等魅力铺上底色。)

5.如果说《少年苏东坡》是林语堂先生借梳理苏东坡的成长轨迹来传递热爱生活的精神回响,那么《藤野先生》则是鲁迅先生借回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点滴来表达什么呢?(预设:既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伟大人格的怀念与致敬,更借怀念先生表达了自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救民抱负。)

至此,通过层层追问的方式便完成了群文阅读教学的主题聚焦尝试。

结束语

群文阅读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思辨能力。这是因为此种教学方式具有主体性、交互性等特点。群文阅读与学科核心素养存在紧密的关联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来看,尚不能充分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基于此,希望广大一线教师能够深入分析、探索群文阅读中尚存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解决,让群文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提高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2]姬娟.多媒体环境下群文读写结合策略初探[J].数字教育,2019(6):64-67.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