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新(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 301700)
冠心病属于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体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临床表现以心绞痛为主,如果患者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能会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相关疾病,对于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据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表明,诱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起始因素以及高危因素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者破裂,为此冠心病治疗期间的主要原则在于抑制炎症反应,稳定以及消退斑块[1]。目前,冠心病治疗期间他汀类药物属于一线治疗药物,可以有效逆转冠状动脉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但是所应用的多数降脂类药物均存在产生肝损伤以及肾损伤的风险,还可能伴有肌肉溶解等相关不良反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发展,心血管疾病治疗期间中医药发挥了明显优势,与西药联合应用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安全性比较高,但是不同的药物取得的疗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痰瘀阻络型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胸闷、皮麻或者是肩背疼痛、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舌苔浊腻、脉滑,治疗应当以通阳、泄浊或化痰开结为主要的方法,用的药方有韭白半夏汤加减,其中半夏有化瘀降腻的功效,而韭白可以辛温通阳、化痰下气,加入干姜、陈皮、白蔻仁等,可以通阳化痰、温中理气,效果更好一些。为此本文展开对照研究,分析评估于冠心病治疗期间应用冠脉宁通方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汇总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纳入研究对象共计88例,患者入院治疗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3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方法,将研究主体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所占比例均等,总结归纳选取对象的基线资料。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15例;年龄选取范围43-79岁,均值(61.25±3.16岁);病程为2-15年,平均病程为(8.14±1.28)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16例;年龄选取范围为42-79岁,均值(61.09±3.11岁);病程为3-15年,平均病程为(8.21±1.25)年。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相关基线资料展开对照研究,所得结果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纳入对象临床症状以及体征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以及用药规定》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相符合;经中医诊断符合痰瘀阻络型;临床资料完整;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大于2次。
排除标准:表现为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律失常者;伴有严重原发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者;对于研究期间所用药物过敏者;治疗依从性较差、未按照规定服用研究所用药物者;临床资料以及随访资料缺失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以后均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措施,主要用药为单硝酸异山梨酯片、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美托洛尔缓释片,其中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用药剂量设定为每天2次,每次20mg;辛伐他汀片用药剂量设定为每天1次,每次20mg,于睡前用药;阿司匹林肠溶片用药剂量为每天1次,每次100mg;美托洛尔缓释片用药剂量每天1次,每次23.75mg。对照组在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应用中药安慰剂,组成成分包含糊精、淀粉以及蔗糖,每天用药2次,每次100ml,连续用药12周[2]。
观察组以上述治疗措施为基础口服用药冠脉宁通方,组成成分为黄芪、丹参、桑寄生、绞股蓝、葛根、红景天、山楂各30g,瓜蒌、薤白、法半夏各15g,莪术、红花、三棱、枳实各10g,黄连6g,三七粉以及水蛭粉各3g,根据患者病情加减治疗,上述药物混合后用水煎煮,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用药,连续用药12周[3]。
1.3 观察指标 中医症状积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参照,依照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评分范围于0-6分,总分值为0-45分,所得数值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严重。血脂水平:评估内容包含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
心功能水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CO(每分钟心输量)、CI(心脏指数)、GEDV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等心功能指标数值。
血清炎症因子:治疗前后,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TNF-α、IL-6、hs-CRP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变化: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冠状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平均数量以及平均面积等指标数值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与正态分布相符合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s”,独立样本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n(%)]”表示,独立样本取“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1 中医症状积分对比分析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44 35.14±4.27 21.24±4.36 15.109 0.000对照组 44 35.33±4.51 25.36±4.72 10.130 0.000 t-0.203 4.253 - -P-0.839 0.000 - -
2.2 血脂水平对比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血脂指标相关数值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血脂指标等相关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血脂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血脂水平对比(±s)
项目 时间 观察组(n=44) 对照组(n=44) t P LDL-C(mmol/L) 治疗前 1.84±0.32 1.86±0.38 0.267 0.790治疗后 1.34±0.30 1.79±0.36 6.369 0.000 HDL-C(mmol/L) 治疗前 2.09±0.54 2.07±0.57 0.169 0.866治疗后 2.84±0.37 2.27±0.41 6.846 0.000 TC(mmol/L) 治疗前 5.51±0.32 5.49±0.29 0.307 0.759治疗后 3.41±0.29 4.30±0.31 13.907 0.000 TG(mmol/L) 治疗前 3.74±0.39 3.69±0.44 0.564 0.574治疗后 1.27±0.34 2.07±0.30 11.703 0.000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等相关指标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CO(L/min) CI(L/min/m2) GEDVI(ml/m2)观察组(n=44) 4.74±0.20 3.76±0.38 676.12±20.14对照组(n=44) 3.39±0.41 2.19±0.31 659.36±20.27 t 19.630 21.236 3.891 P 0.000 0.000 0.000
2.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TNF-α、hs-CRP、IL-6指标数值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所得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TNF-α(pg/ml) hs-CRP(mg/L) 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61.35±7.44 38.67±4.19 17.82±3.68 9.15±1.85 15.46±3.29 7.99±1.19对照组 44 61.74±7.27 43.08±6.27 17.74±3.52 12.38±2.65 15.73±3.46 10.08±2.25 t 0.249 3.879 0.104 6.629 0.375 5.447 P 0.804 0.000 0.917 0.000 0.709 0.000
2.5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变化情况 治疗前,对照组冠状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平均数量以及平均面积分别为(0.62±0.04)mm、(5.44±0.24)个、(5.69±0.41)mm2,观察组上述指标数值分别为(0.63±0.05)mm、(5.34±0.21)个、(5.65±0.39)mm2,所得数值对比结果为P>0.05;治疗后,观察组冠状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平均数量以及平均面积分别为(0.42±0.05)mm、(3.35±0.14)个、(4.08±0.37)mm2和对照组上述指标数值(0.52±0.04)mm、(4.19±0.17)个、(5.35±0.10)mm2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结果为P<0.05。
冠心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在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粥样斑块破裂,从而引起心肌组织短暂性缺血以及缺氧,诱发心功能障碍、心肌痉挛等临床综合征,此类疾病发生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然后继发斑块不稳定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甚至会出现血栓形成、斑块破裂的急性心血管事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淋巴细胞参与的炎症性疾病,血清标志物升高属于斑块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因此血清炎症因子可以作为病变稳定性评估的客观指标[4]。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冠心病的发生概率在不断升高。目前针对冠心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药物干预,包含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所用药物可通过对血管细胞的保护作用,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持续性发展,进而缓解病情恶化,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相关并发症。常规治疗方案虽然可以有效提高心肌血液供应能力,进而减少心肌耗氧量,对于疾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应用期间也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在长期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耐药性问题,并发症危险性较高[5]。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价值逐步得到了临床认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冠心病的研究热点。
此次研究结果为,干预前,对照组、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血脂指标数值、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等指标数值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采取治疗措施以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数值低于对照组,血脂指标、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等指标数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心功能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均<0.05),分析原因如下:从中医角度来讲,冠心病属于“胸痹”的范畴,此病的发生机制主要在于气血阴阳亏虚,心脉气机受阻,痰、瘀引起心痛发作,或者因外邪侵袭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为本,血瘀、痰浊、寒凝为标,本虚标实,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通补兼施、邪去正安的治疗原则[6]。冠脉宁通方的基础方剂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所用方剂中黄芪为君药,具有补气益中的效果,可保证患者机体血气充足,充分发挥通痹行血的效果;瓜蒌、薤白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为散结、泻浊,具有一定的祛痰效果;丹参、红花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为祛瘀活血、止痛行气;半夏可祛痰燥湿,与红景天、葛根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加强君药补益阳气的功效,同时还可以生津止渴,以免造成阴津损耗;枳实应用于方剂中具有祛痰、宽中、下气的作用,与半夏、瓜蒌协同可祛痰行气;绞股蓝、山楂、桑寄生具有化湿通络、祛瘀活血的效果;黄连燥湿清热、泻火解毒;三棱、莪术、三七粉以及水蛭粉联合应用可祛瘀破血[7]。上述药物联合应用,补虚不存邪,通补兼施、邪去正安,其中清泻与温补并用,在发挥祛邪效果的同时不伤正气,应用于痰瘀阻络型冠心病治疗期间具有显著效果[8-10]。
综上所述,于痰瘀阻络型冠心病治疗期间冠脉宁通方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为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血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可以减轻冠脉血管狭窄程度,取得的治疗效果较为确切。但是因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相对较为复杂,在研究期间可能会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故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