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鑫 常晓敏
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中小学的使用,清晰地把握了语文学科陶染人格、形塑灵魂的特征,并试图将国家与民族的育人要求熔铸于课程内容之中。其具体体现之一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文言文与古诗词的阅读量,传达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态度。本文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对《诗词五首》进行教材分析,从而体现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部编本;《诗词五首》;教材分析;传统文化;育人价值
一、宏观分析:
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了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即每个单元有一个教育主题,各个板块又有各自的体现。“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并行,有机综合。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一共有六个单元,“人文主题”分别是“社会变迁”“生活记忆”“美景依然”“情感哲思”“文明印记”“情操志趣”。《诗词五首》是第六单元第25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操志趣”,其所体现的道德感和价值观符合该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从“语文素养”的角度看,该册教材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分开编排,第一单元是新闻性文章,第二单元是记叙性文章,第三单元偏重记叙性文章,第四单元为散文性文章,第五单元为说明性文章,第六单元偏重说理性文章。其中,第一、二、四、五单元是现代文单元,四个现代文教学单元明确要求学生了解两种现代文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
文言文被单独设置成一个单元在部编本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较为明显,第三单元与第六单元,皆是文言文单独编组成单元,这两个文言文单元的课文编选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上来区分的。与第三单元的文言文相比较而言,第六单元中的文言文与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相对较高。既需要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去领悟、践行,又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精力去操持。
二、中观分析:
本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要求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这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
“语文素养”要求学习文言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辞海》等。初二阶段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不高,但还是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强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思考文言文中蕴含着怎样的品格和志趣。这个单元选篇的课文分别为:《〈孟子〉二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和《诗词五首》。《〈孟子〉二章》中的《富贵不能淫》文体为对话体散文,文章体裁为论说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体为说理散文,文章体裁为议论文;《愚公移山》文体为小品散文,文章体裁为寓言;《周亚夫军细柳》文体为历史散文,文章体裁为纪传体。《诗词五首》中《饮酒(其五)》《雁门太守行》属于古体诗;《春望》《赤壁》属于近体诗;《渔家傲》是词。这种单元混合编写的编排方式体现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诗词五首》是第六单元最后一课,第六单元虽不同于第三单元的课文以风景名胜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理散文,但在形式上也是以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形式呈现的。《诗词五首》正是围绕单元主题进行人文教育的,这五首作品都饱含着作者自身独特的品格与志趣,是教师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方向。
三、微观分析: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古诗文课程目标中强调:“关于古诗文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诵读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古诗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学生对文本字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本文主要从意象、意境以及文化因素两方面进行解读。
(一)意象、意境分析
《饮酒(其五)》通过对“菊”“飞鸟”等意象的描写,体现了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蕴含着诗人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享受着隐居“南山”才有的隐逸胜景。诗人从南山的美好晚景中获得了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春望》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烽火”遍地,“家书”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而眼望之处却是颓败之景,战争之凄惨令人触目惊心。
《雁門太守行》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奇诡而又妥帖,构成浑融蕴藉而富有情思的意境。
《赤壁》中“折戟”两句的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体现出一种历史沧桑感。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营造了一种壮阔磅礴的意境。
(二)精神层面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1.从家国之思的角度来体现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解码,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
杜甫的《春望》,此诗历来被称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作。整首诗前面在抒发对国家的伤感优思,后四句在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此时,一封代表着一家老小平安的家书的可贵。真如谢眺诗云:“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全诗寥寥八句,却写尽家国之态,作者之情。
2.从修身正己的角度来体现修身智慧
《饮酒》是陶渊明有名的组诗,《饮酒(其五)》是《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本诗作者陶渊明经过了宦海沉浮感受到尘世牢笼的桎梏,重新回归田园过着隐居生活。这样的思想转变过程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探寻陶渊明的品格与志趣。
3.从寄寓美好的角度体现处事原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天上的银河如流动的水,闪烁的星星如挂满风帆的船儿。想象自己乘坐船儿驶向理想境界中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这一虚幻梦境的创造之神来之笔,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处境的厌倦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通过对《诗词五首》的教材分析,我们也要注意对其教学内容的挖掘,要从这些诗词中概括出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语言特色,提炼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凸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情操志趣”。进而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和古诗词在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审美陶冶与文化传承方面应发挥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海艳.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选编与教学研究[D].延安大学:延安大学,2020.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②胡兴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0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