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光
摘要:初中的孩子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和思考都是懵懂的。在初中阶段,要加强道德和法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法治观念,促使学生良好成长。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
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德行为本的民族,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道德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更需要有能力的人才。《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专门针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专业课程,与日常德育、党团组织教育是三条并行的工作途径。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初中生还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完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网络所左右,导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走上一些不健康的道路。在初中道德和法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将道德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的道德和法制课程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分辨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
1.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课堂改革后,初中的《美德与法制》教学明显强调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成为推动力,所有的知识理论都应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并深切感受到。课堂应该接近学生实际生活,老师则要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从学生的整体角度考虑,为学生全面发展而奋斗。然而在当前,初中思想与品德教学仍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单纯的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成绩,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没有注重学生德行和意识的养成和提高,导致学生群体性格上的发展不足,整体素质也普遍较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思想原本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并不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往往被校方所忽视,老师和学校都认为初中生应该以成绩为先,而对于道德知识、社会法制意识等方面可以在进入高中生或者大学之后掌握并不算太晚,但这样的教学思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背离了新课标改革的基本要求。
2.尚未实现与时俱进
由于目前初中教学对于法制知识方面的重难点内容,基本都总结到《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内,但迫于升学的压力,让许多普通中学并未专门设置法制学科,校内也没有专门教授法制知识的教师,孩子与学校对于该门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降低了《道德与法治》上课的效果。导致目前大部分普通初中孩子的法治知识较为淡薄,校园法治学习气氛不浓郁,虽然新课教学内容已经完善了教材内涵,但由于相关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方法的传统与落后,造成《道德与法治》课没有真正达到效果。另外,由于他们的教育理想没有做到与时代同步、积极创新,使不少初中生并没有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作用,这不但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本身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无法实现德育教学。
3.培养途径过于单调
过去的教学方式比过去滞后,造成品德教学一直停滞在表面方式上,而且口头主义问题严重,不能对学生意识和行动形成实质上的影响。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想要从中渗透品德教学,就不能依靠教材,生硬的向学生传递文字性的知识,应让课堂生动活泼化、表现化,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可目前,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整个理论知识的传递、内容的开展等方面都没有完善的系统,没有真正可行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机械化的阅读有关理论概念及法规条文,但却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失去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含义。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利用情景教学法加强德育教育。
情景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老师根据教材,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活动基础设施和仪表,形成与教材相互聯系的新颖的教学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其中内涵,使学生深入地认识教材,并开展独立的思考教育活动和练习。在具体实施的品格和法治知识教育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大纲要求具体实践教育内容,以生活式的方法形成具体实践意识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情境,让所学理论知识教育内容尽可能的接近日常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掌握教材。在情境教育中,学生自己也会形成具体的主观思想,并会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树立起真正的品德意识和人格价值观,才能切实意识到人人都有一定的责任,并坚守自身的品德底线,坚守自身的道德立场,不管就是品德层面或是基础礼貌角度。学生的这些思想和意志,从侧面体现出了德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校发展所形成的积极影响。由于设计现实教育活动情境,会使课堂内涵更为贴近于学生的现实,也更为易于培养真正的人格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进而达到德育的课程目标。
2.通过渲染环境来实现德育教学
环境对人的情感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力,如果参赛选手们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比赛并获得了冠军,在颁奖时现场就会响起参赛选手们所属国家的国歌,站在领奖台上的参赛选手们往往热泪盈眶,爱国的情感瞬间燃起,情不自禁的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光荣感,这便是环境对人情感上的影响力。在教授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堂时,老师也可选用环境氛围营造法,来适当调节学生的情感,从而实现道德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爱国民族精神"时,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例子,而这种例子也应该源于学生认识范围之内,因此需要通过配合音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更强烈的投入力,增强学生对道德意识内容的认识。
3.从科学理论知识中挖掘德育教育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先要将教育理论知识点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各种教育基础知识的内涵,然后再把德育课堂教学融入实际内容中,这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巩固基础知识,更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训练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意识。在教育教材的理论知识中挖掘德育教育内涵,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老师们在进行知识和法律方面的教育工作以后,还要深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告诫学生所有的人都是社会活动的主要成分,学生不管所做的活动合理与否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想要防止对社会带来影响,就必须严格的规定好自身的言行举止,还必须在做事情之间先考虑清楚所产生的结果,在做好了价值分析,并确认有利于社会效益以后,学生才能去进行活动。
结语
素质教育中需要培育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品德又是指导学生建立优良品德的主要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又承担着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老师在上课中,要将德育渗透到其中,通过积极的探究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总体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