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波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财富,高中生作为国家新生代力量,有义务更有职责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塑传统文化教育,将其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熏陶,强化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策略展开相关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渗透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了语文教师的关注,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既能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热情和兴趣,拓展学生文学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强化德育教育成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意识,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综合人才。
1.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1.1渗透内容单一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然而,语文教师在课中渗透时,讲述的的文化内容比较单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过度看重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的契合度,认为只有紧扣课文主题的传统文化内容才可以进行渗透,导致内容选择大大受限,简而言之,传统内容选择的单调局限了渗透教育的成效,导致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结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很多语文教师片面的认为古文教学才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加之古文学习有一定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低,导致学生会将这些负面情绪嫁接到传统文化学习上。
1.2忽视情感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属于情感教育分支,但是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将传统教育与情感教育联系起来,而是将传统文化作为理论知识讲授,对学生进行考察,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转变为强制性教育,在被动学习局面下,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普遍不高,最终导致情感教育不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劲头逐渐降低。融入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使学生与古人心意相通,在情感共鸣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有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认同感和共鸣感,才能实现其有效传承。
1.3教学方法落后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但是很多教师依旧受到了应试思想的影响,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将其记录下来,但是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传统文化教育无法取得良好成效。此外,教师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加之传统文化在高考中有一定的比分,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造成课堂氛围压抑,无法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无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实际行动,阻碍了知行合一教育目的的实现。
2.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策略
2.1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才能更好地展开渗透教学,确保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成效。例如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屈原的生平故事,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展播,通过视频、音频刺激学生五官,提高学生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被屈原的爱国精神折服时,被屈原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动之时,教师再带领学生吟誦《离骚》,还可以借助媒体配乐,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情境,使学生仿若看到屈原捧着他的《离骚》款款而来、高歌吟诵,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让学生真正读懂了屈原的赤胆忠心和爱国热忱,这节课势必会给学生直抵心灵的冲击,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2.2挖掘教材蕴含的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首先必须立足语文教材,针对教材内课文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教材中直接显示或隐藏的传统文化,切换不同的立足点,使学生接触多种多样的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操。例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王羲之的书法,提问学生“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被称为第一行书?”引导学生研究其书法之美,领悟其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将这一书法美学传承下去,教师可以布置书法作业,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相较于传统背诵和习题作业,书法作业别具一格,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书法兴趣,为我国优秀书法文化的传承打下良好基础。
2.3采用多元化渗透教学手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想确保传统文化的渗透成效,首席需要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元化渗透法,活跃课堂氛围,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以此来调动学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例如在《琵琶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内容定义在传统音乐和传统乐器中,可以邀请会弹琵琶的同学为学生现场演奏,通过感官刺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正懂得文中所描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最近几年来,西洋乐器广受年轻人的追捧,但是我国音乐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很多传统乐器有着西洋乐器不可比拟的魅力,比如琵琶、二胡、扬琴、编钟、葫芦丝、唢呐、埙、笙、箫等等,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传统乐器,拓展学生的民族乐器了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传统音乐,在校园中刮起传统乐器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不再“崇洋媚外”,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有效传承下去。
2.4积极开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真正认识并了解传统文化,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其魅力。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国学讲座,邀请国内著名专家进行讲授,带领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使学生主动成为优秀文化的接班人和传承人。再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进行扫墓和清洁活动,让学生明白今日之和平来之不易,时刻不忘先辈们流的血和汗。此外,还可以组织敬老院、孤儿院慰问活动,弘扬我国敬老爱幼的优良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质和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社会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实践中强化渗透成效。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代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是新时代对高中生提出的新要求,学生在提高自身学习素养的同时,还需要接受和了解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社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艺.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 中学语文, 2021(15):2.
[2]王广峰. 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