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庆超 薛静 刘伊纯
摘 要:新时代,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進行全面系统全新阐发,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渊源与历史逻辑,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内涵与历史底蕴,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表现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好生活期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协和万邦养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升华凝结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谱写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相得益彰、中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壮美乐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习近平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2)01-0001-1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发掘、继承、弘扬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觉地将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对接,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近年来,相关文献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4]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笔者此前也初步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5]。本文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内在契合,再次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6]习近平注重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本清源、点石成金,从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高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延续、发展,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脉和魂魄。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孔子及其学说开始受到重新评价。1996年国务院批准在山东曲阜设立集文献收藏、信息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博物展览功能于一体的儒学专门研究机构——孔子研究院。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对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随后,习近平同从事孔子研究的专家、学者座谈,仔细听取他们的发言。习近平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7]
习近平的论述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方面的彻底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习近平明确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习近平经常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孔子的《论语》来阐发问题。比如,2013年6月,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作《促进共同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演讲,用《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要和平共处、互相尊重。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用《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德服人”的思维习惯。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中用《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说明脱贫攻坚首先要立志,意志坚定,坚韧不拔,则无坚不摧。孔子历来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此孔子强调凡事要“正名”。习近平的上述论述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性“正名”。
(二)追寻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源头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第一,一贯注重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改造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习近平善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文化基因。2020年9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期间,到岳麓书院调研并提出“实事求是,从这里走来”的论断,为汲取实事求是、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作出了生动的阐释。
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湖南长沙岳麓山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宗教底蕴的一座名山。该山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地质学认为岳麓山在古生代开始崛起,中生代基本形成,新生代继续发展,距今已有三亿余年历史。唐代杜牧诗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闻名遐迩,古今传诵。古代许多著名大儒曾经在岳麓山上的岳麓书院研修讲学,著书立说,传经布道。1916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制作巨幅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上方,期望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岳麓书院成立后,一贯秉持务实学风,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反对埋头钻研故纸堆,反对清议空谈,倡导“经世致用”“经邦济世”,把“实事求是”作为校训,一以贯之、代代相传,极大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青年。关于这一点,从岳麓书院种植的树木也可以看出来。凡是岳麓书院种树,不仅要会开花,还要能结果。古代先贤教书育人,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岳麓山也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经常与志同道合的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到岳麓书院体验古代历史文化,相聚岳麓山爱晚亭纵论天下,探索救国救民之道。1952年长沙在岳麓山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泽东题写亭名,毛泽东饱蘸浓墨,一挥而就。“爱晚亭”三个大字,跃然纸上。“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6年起,青年毛泽东多次在湖南大学筹备处所属的岳麓书院半学斋寓居,累计一年多时间,每天与岳麓书院讲堂“实事求是”的匾额朝夕相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从此“实事求是”深深铭刻在青年毛泽东心中。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动全党整风运动,古为今用、点石成金,赋予“实事求是”崭新的政治内涵。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号召全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9]。1943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题写校训“实事求是”。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将“实事求是”载入党章,确立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此期间,毛泽东为《七大纪念册》题词“实事求是,力戒空谈”,发给每一位党的七大代表。从此,“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10]他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10]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0]279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10]382邓小平针对外国舆论界多次无端猜测中国领导层这个人是“改革派”那个人是“保守派”的论调,明确指出“我是实事求是派”。
2020年9月,习近平在湖南调研期间登上岳麓山,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指出“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9月17日下午,岳麓山细雨蒙蒙,荷花带露。习近平走进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震撼五岳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八个大字。在岳麓书院中心讲堂前,習近平久久凝望“实事求是”的巨幅匾额,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习近平的话,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深刻总结。“实事求是”也体现在习近平湖南调研整个过程中。为了谋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蓝图,他在湖南开展调查研究,问计于民,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与村级党支部书记、乡村教师、扶贫干部、农民工、种粮大户、快递小哥、餐馆店主等齐聚一堂,听取来自基层各行各业代表的发言,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深入交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伟大成就。
(三)探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之存在历史渊源。
西周时期的统治阶层一方面把皇帝奉为至高无上的“天子”,另一方面从殷商灭亡中认识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促使统治阶层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些观点提示统治者要“爱民”“利民”,轻徭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编撰了《四书章句集注》。毛泽东少年时代在韶山私塾曾熟读《四书章句集注》,对其中的《孟子》印象尤其深刻。孟子主张“尚志”即树立雄心壮志,主张立志要有“恒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孟子主张立志需要磨砺。《四书章句集注》给后人以深刻影响。毛泽东多次引用《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写到:“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朱熹集孔孟以来儒学之大成,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作了深入阐发,提出“国以民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等民本思想和“取信于民”“富民为本”等具体主张。
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古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即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习近平还指出: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这一届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以贯之的。习近平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1]。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本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正式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人民至上”,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无数传世之作,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元代画家黄公望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本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前半卷“剩山图”现存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深沉的挚爱,名义上是将富春江两岸的山山水水尽收画卷,实际上蕴含着作者对中华大地壮丽河山的无限眷恋。“富春山居图”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宝,2011年6月前后两段曾在中国台北首度合璧展出。
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精品“富春山居图”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尽显美丽意象。2018年9月21日,党的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习近平关注的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树立了“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样板。余村位于天目山下,属于江南地貌,由于受到三面环山地形限制,交通不便,不利于引进大型工业企业,也不利于发展规模化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余村“靠山吃山”办起了三个采石场和一个水泥厂,许多村民在矿上务工。余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一度达到300多万元,成为安吉县首富村。2003年到2005年间,浙江建设“生态省”,安吉建设“生态县”。根据全省大局,余村陆续关停了原有的矿山、水泥厂,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300多万元降到20多万元。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到安吉县开展调查研究。他实地调研了竹子博览园、抽水蓄能电站、白茶生产基地等,深入了解安吉县“生态立县”的做法与经验。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第二次到安吉县调查研究,在余村听取各级干部的工作汇报。最后,习近平十分肯定地说:“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吉调研结束后,习近平回到杭州,8月24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详细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这是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源头。从此,浙江省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首倡省,安吉县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县,余村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
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为余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浙江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突出特点是山地多平原少,具有十分明显的生态优势。习近平提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银山。”余村扬长避短,发掘优势,充分利用长三角腹地的有利区位,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独特魅力,着力发展旅游经济,走上绿色发展之路。余村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明星村”和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最具代表性村庄,提前进入小康行列。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冒着蒙蒙细雨再次来到余村。沿着村里道路,看到青山叠翠、流水潺潺、道路整洁,家家户户住进美丽楼房,习近平十分高兴。习近平说,时间如梭,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现在,浙江省已率先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省,安吉县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标杆县,余村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示范村。实践证明,2005年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改变中国农村发展理念的科学论断,指引中国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升级版、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正在中国大地成为现实。
从考察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并科学评价中华文化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追寻实事求是根脉,从福建朱熹园倡导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到打造各具特色的展现乡村振兴美好生活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习近平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工作、教育干部、启迪思维,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
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好生活期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懈追求的梦想。从西周开始,“小康”便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期盼。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描绘了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铸就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恢宏史诗。
(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
《诗经》是中华民族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时期从民间采风汇集而成。《诗经·大雅·民劳》记载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中华民族对“小康”最早的历史记忆。《礼记》具体阐发了中华民族对“小康”的殷切期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身体,城郭沟池以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中华民族先辈们认为,小康意味着安定、富足的生活状态。《礼记》描绘的就是远古时期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治理下的盛世形态。宋朝洪迈《夷坚志》曾有“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记载。《明太宗实录》记载:“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古人认为,小康就是经济宽裕、生活富足。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局面,如何设定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造诣,善于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历史智慧。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得到启发,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奔小康”“小康之家”“建设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话语,其文化渊源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小康”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小康”即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20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国。此时,中国已经实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实事求是深入人心,解放思想如火如荼,改革开放成为民族共识。12月6日,邓小平会见大平正芳。在会谈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著名的“小康”目标。大平正芳问:中国根据自己独立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邓小平胸有成竹,直截了当地回答:“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当然,比现在毕竟要好得多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有可能对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提供更多一点的帮助。那个时候,中国国内市场比较大了,相应的,与国外的经济交往,包括发展贸易,前景就更加宽广了。”[10]237-238邓小平向大平正芳强调:“有人担心,如果中国那时候稍微富一点了,会不会在国际的竞争中起很大的作用?既然中国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10]238后来,邓小平将“小康”概括为“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即从解决温饱阶段到实现现代化的中间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阐述“小康”愿景。1987年4月,邓小平指出:“总的来说,我们确定的目标不高,从1981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到1 000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 000美元。那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2]为此,邓小平完整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20世纪末达到1 000美元,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时,邓小平赋予“小康”的科学内涵和时代内容“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从此,“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社会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小康社会一以贯之。党的十二大确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正式把实现“小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阐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党的十五大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系统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共中央纵观全局,认为21世纪头二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要在20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人民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家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显示巨大的优越性。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任务。
(三)系统阐述和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这时起,习近平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习近平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未来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宣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从党的十九大起,习近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小康”目标一抓到底。从习近平访问美国期间在西雅图中美友好组织欢迎会上的演讲,可以看出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心所在。习近平在美国讲述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梁家河故事”。2015年9月22日傍晚,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满怀深情地向美国听众讲述中国发展历程。习近平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历程,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13]习近平继续说:“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13]29-30
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与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并不矛盾。习近平讲述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小康”生活产生极大反响。美国星巴克董事会名誉主席霍华德·舒尔茨作为听众之一,在自己的脑海里深深印上了“梁家河”这个地名,对习近平阐述的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共通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2020年11月9日,舒尔茨致函习近平:“时至今日,我仍记得您那天分享的关于梁家河的故事。您提到,重访梁家河,其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中国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在您的领导下,中国于2020年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充满敬意。中国梦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联想到美国梦。”2021年1月6日,舒尔茨收到了习近平的回信。习近平写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长期艰苦努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为包括星巴克等美国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希望星巴克公司为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和两国關系发展作出积极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对小康生活的向往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成为现实。
习近平深入贫困地区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建成“小康村”。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湖南省地处山区、贫困地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调研。当时,十八洞村是极度贫困村。习近平在十八洞村走访“低保户”“特困户”,实地调研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然后,他和村干部、村民代表等一起座谈推动十八洞村奔向“小康”的举措。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他说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按照“精准扶贫”新思路,中国共产党确定“精准扶贫”战略,成效显著。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使贫困群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从中华民族古代憧憬“小康”到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从“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既继承前人又不断创新,引领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习近平经常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山区调研,分类指导,务求实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人心、促发展,提升党的民望、凝聚全民共识,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到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守正创新,指引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协和万邦养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自古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引领着中华民族对价值理想世界的憧憬和永恒价值的追求[15]。习近平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际问题,阐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巨大成果。
(一)立基中华文明底蕴定位中国与世界关系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指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12]为此,中国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气魄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正确定位中国与世界关系。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5 000多年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尚书》提出:“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其意是,古代传说,帝尧放勋,深思严谨,谦恭礼让,泽被四方,普照大地,明察俊才,亲密同族;同族和睦,民众团结,协调各国,友善和睦。这深刻表达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磊落、道德高尚、家族和睦、社会和谐的“协和万邦”理念。2014年,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6]2015年,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17]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将“协和万邦”理念点石成金,赋予中国外交时代内涵,作为中华民族与各国和平共处的历史基因予以广泛传播,收到了巨大成效。
(二)激活历史文化记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倡导与世界各国共商“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成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期待“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携手造福世界。“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表示,“一带一路”显然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息息相关,通过扩大共同利益密切彼此联系,是中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
汉朝,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进行经济贸易活动。这条道路最初的主要功能是运输中国丝绸,1877年一位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把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即“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是最古老的海上航线,由于其以南海為中心又被称为“南海丝绸之路”。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主要目的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双边、多边机制,借助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激活“丝绸之路”的历史基因,运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3年秋天,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国与有关国家的互惠合作中不断拓展,已成为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随着中外合作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建设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彰显中国的担当和世界情怀。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我们将同各方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我们将建设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一带一路”建设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联通不断深化,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世界银行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世界上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帮助3 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一带一路”贯通古今,联结中外。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惠及发展中国家,也惠及全世界。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7]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离不开世界,同时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又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对此,贯通古今、畅联内外的“一带一路”树立了典范。
四、升华凝结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谱写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相得益彰、中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壮美乐章
中国共产党源自中华民族,植根中华大地,服务中国人民,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和创新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将中华传统文化区分为“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两个部分,倡导“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邓小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康”思想得到启迪,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独创性地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江泽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以德治国的历史基因,推动中华民族跨世纪发展。胡锦涛认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全面系统全新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升华凝结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提升到新高度。2021年3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8]。习近平的这一全新阐发,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将诞生在欧洲西部的马克思主义与亚洲东方的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真谛所在。中华民族之所以有5 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影响力和坚韧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本原因在于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血脉”。有中华民族这一“血脉”相连,能够凝聚人心,汇聚抵御一切外侮、战胜自然灾害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立足中国历史沃土,汲取中华文化智慧,具有中华文明基因,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作出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论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包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4]。“两个结合”旨在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指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毛泽东没有单纯着眼于从理论上构建思想体系,而是着力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毛泽东在著作中大量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寓言、诗词、神话、小说、传说、人物、战例等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提供了指南。邓小平理论形象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用“小康”来阐发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汲取古代“为政以德”理念,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科学发展观汲取古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来阐发“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也彰显理论武器的团结功能。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历久弥新、长盛不衰,遭到危难时为什么能够“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各民族为什么能够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民族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涵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实现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实现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历经曲折走向辉煌,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国情、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特点。为此,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著作,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引领中国改革开放,首先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改革开放宣言书”,继而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汲取5 000多年中华文明底蕴,创造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根据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变化,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倡议“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渊源,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和广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对全世界中国人和华人华侨华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具有重要意义。
(四)为应对人类社会各种挑战提供中国智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风险挑战叠加。美国两大政党争斗不已,两党内部亦各自呈现着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日本和欧洲、北美、大洋洲也出现了纷争不已、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已,经济发展出现瓶颈,各种社会思潮铺天盖地。日益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网络犯罪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严峻挑战。对于破解这些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供相应的答案。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
(五)为彰显中国形象提供强大软实力
《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当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可靠、最根本、最能令人信服的软实力。我们要立足中华文明,胸怀“国之大者”,眼观五洲风云,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把握天下大势、区分不同对象、精准选择题材,讲好中国故事。特别要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也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惠及中国又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1-11-17(1,5-8).
[2] 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47-53+136.
[3] 李国泉,周向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39-43.
[4] 肖贵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12.
[5] 薛庆超,薛静.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20-25.
[6]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N].人民日报,2013-03-18(1).
[7]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N].人民日报,2014-09-25(2).
[8] 姜义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红旗文稿,2021(12):11-15+1.
[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4.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
[1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報,2021-07-02(2).
[15] 张立文.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7-11-06(15).
[16]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柏林)[N].人民日报,2014-03-30(2).
[17] 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2015年11月7日)[N].人民日报,2015-11-08(2).
[18] 习近平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EB/OL].(2021-03-23)[2021-12-26].http://www.gov.cn/xinwen/2021-03/23/content_5595049.htm.
DOI:10.13946/j.cnki.jcqis.2022.01.001
作者简介:薛庆超,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刘伊纯,沈阳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课题“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传统文化”;清华大学2020年本科教育教学教改项目(ZY01_01);清华大学写作中心教改项目(xzjg06)
引用格式:薛庆超,薛静,刘伊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