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基于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

2022-04-20 02:26冯金华
关键词:开端意愿调整

冯金华

(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引 言

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不仅充分阐明了社会化大生产正常运行必须遵循的各种均衡条件和比例关系,而且有助于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些均衡条件和比例关系总是不断地被破坏,从而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使再生产(或者是简单再生产,或者是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某些条件”会“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1]557。

以往文献讨论得较多的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前一个方面,即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须遵循的条件;少数更加重视后一方面的学者则试图回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再生产的均衡条件会转变为以及如何转变为失衡条件[2-3]。森岛通夫认为,如果用两大部类资本家“有同样的储蓄倾向”和“对两个部类中的投资机会同样感到兴趣”的假定替代马克思的第一部类先积累、第二部类配合调整的假定,就会使马克思的体系不再稳定[4]144。郎咸平认为,如果在马克思的模型中引入“市场化”的假设,则“再生产规模将会‘失控’,不再稳定地增长,两个部门的规模将会产生很大的分歧,社会生产资源配置会发生极大的波动或极端的分化……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将不可避免。”[5]132郎咸平所说的“市场化”类似于森岛通夫的“假定”,即任何一个部类都可以独立地决定自己的积累率,并可以同时在两个部类进行投资。

森岛通夫和郎咸平的工作对于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讨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周期波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可惜的是,他们似乎忽略了至关重要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实际上,在马克思的模型中,并非所有的两大部类积累率都是可行的:它们中的有些会导致生产资料相对过剩,从而,第一部类生产的一部分产品无法卖出(这意味着,第一部类原先的积累率并不可行);另外一些则会导致消费资料相对过剩,从而,第二部类生产的一部分产品无法卖出(这意味着,第二部类原先的积累率并不可行)。在这两种情况下,森岛通夫和郎咸平设想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都不可能真正实现。

容易看到,森岛通夫和郎咸平的市场化并非真正的市场化。他们的市场化实际上要依赖于一个“潜在”的“全能调节者”:无论两大部类的积累率是多少,从而,无论这些积累率会导致生产资料相对过剩(即消费资料相对不足),还是消费资料相对过剩(即生产资料相对不足),这个“全能的调节者”都会去购买那些在市场上无法卖出的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并向潜在的投资者提供那些在市场上无法买到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当然,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这个“全能调节者”其实并不存在。

本文在马克思的模型中引入更加彻底的市场化假定,即同样假定两大部类都是同时和独立地决定自己的积累率,但不再假定这些积累率都是可行的:尽管每一部类仍然可以任意地决定自己的积累率,但是,如果这些积累率导致了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的相对过剩,它们就需要进行调整。本文将证明,在上述假定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常常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一、模型和假定

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社会总产品从物质上被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价值上被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1]438-439。若用c、v和m分别表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w表示产品价值总量,用这些变量的下标1和2分别表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则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简称“社会总产品构成”)就可以综合表示为:

c1+v1+m1=w1

c2+v2+m2=w2

(1)

例如,设一开始时,第一部类投入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为4 000和1 000,生产的剩余价值为1 000,从而,生产资料的价值总量为4 000+1 000+1 000=6 000;第二部类投入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为1 500和750,生产的剩余价值为750,从而,消费资料的价值总量为1 500+750+750=3 000,则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更加具体地表示为:

4 000c1+1 000v1+1 000m1=6 000w1

1 500c2+750v2+750m2=3 000w2

(2)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开端公式”[1]574。

为明确起见,我们在关于社会总产品构成的模型或开端式中,引入一些重要的假定,其中,假定1、2和3是马克思原有的,假定4是我们新增加的。

假定1 剩余价值率不变。

例如,假定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始终如开端式中的100%:

假定2 资本有机构成不变。

假定3 数量调整。

该假定意味着,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社会总产品供求失衡,两大部类总是进行数量调整(如增加或减少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的产量),而非价格调整(如提高或降低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的价格)。数量调整意味着,任意一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1]437。

假定4 市场化决策。

该假定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和任意一个私人企业一样,任意一个部类也只是在自己的意愿不能实现时才进行调整。例如,当生产资料相对过剩时,由于第一部类无法实现自己的供给而第二部类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故只有第一部类调整自己的供给而第二部类无须调整自己的需求。又例如,当消费资料相对过剩时,由于第二部类无法实现自己的供给而第一部类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故只有第二部类调整自己的供给而第一部类无须调整自己的需求。

二、均衡积累方程

将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构成的一般模型或它的具体数例(如开端式)运用于研究社会总产品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即可得到相应的再生产条件;以这些再生产条件为基础,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导致社会总产品供求均衡或失衡的两大部类积累率。

简单再生产意味着,生产的规模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复。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即v1+m1,现在的实物形式是生产资料,但却要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故必须与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相交换;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即c2,现在的实物形式是消费资料,但却要用于生产资料的积累,故必须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相交换。

当且仅当第一部类必须与第二部类相交换的部分,恰好等于第二部类必须与第一部类相交换的部分时,两大部类之间的供给和需求才正好达到一致。于是,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v1+m1=c2

(3)

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扩大再生产意味着,生产的规模不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复,而是有所扩大。为了保证生产规模的扩大,每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现在不能再完全由资本家个人消费,而必须从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积累和增加新的资本。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由于存在积累和新增资本,故上述关于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均衡条件(3)式需要修正。修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第一部类必须与第二部类相交换的部分不再等于它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因为,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中用于新增不变资本的部分不再需要与第二部类相交换,因而要从(3)式的左边减去。二是,第二部类必须与第一部类相交换的部分也不再等于它原有的不变资本。这是因为,第二部类来自积累的新增不变资本部分和原有不变资本部分一样,也需要与第一部类相交换,因而要在(3)式的右边加上。

综合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修正,容易得到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均衡条件:

v1+m1-Δc1=c2+Δc2

(4)

其中,Δc1和Δc2分别表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

上述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均衡条件(4)可以借助“剩余价值积累率”(即积累或新增总资本占剩余价值的比率,简称“剩余积累率”或“积累率”)和“新增不变资本比率”(即新增不变资本占新增总资本的比率)两个概念更加方便地表示出来。

为此,我们用si表示任意一个部类i(i=1,2)的积累率,即:

用θi表示相应的新增不变资本比率,即:

其中,如同Δci表示第i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一样,Δvi表示第i部类的新增可变资本。

由于我们假定任意一个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都是不变的,故每一部类的新增资本的有机构成必然等于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即:

从而,这些部类的新增资本有机构成也将不变。

进一步来看,由于每一部类的新增资本有机构成都是不变的,故这些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比率也将不变。这是因为,每一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比率都可以用且只用新增资本有机构成表示出来。例如,第i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比率可以写为:

根据上述说明,任意一个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可以表示为这一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比率、积累率和剩余价值三者的乘积,即:

于是,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均衡条件(4)可以改写为:

v1+m1-θ1s1m1=c2+θ2s2m2

(5)

在上式中,ci、vi、mi都是“既定”的,θi则被假定为不变,只有si“可变”,故它们代表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为保证供求平衡所必须遵循的积累率。为方便起见,我们称这种以两大部类的积累率来表示的扩大再生产均衡条件为“均衡积累方程”,称满足均衡积累方程的两大部类的积累率组合为它们的“均衡积累率”。

在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均衡条件(5)中,左边的v1+m1-θ1s1m1是第一部类对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或对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需求),右边的c2+θ2s2m2是第二部类对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需求(或对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因此,(5)式既意味着两大部类之间生产资料的供求均衡,也意味着它们之间消费资料的供求均衡。

从(5)式容易看到,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积累不足都可能造成生产资料生产的相对过剩(简称“生产资料过剩”)。这是因为,第一部类积累不足会导致第一部类参与部类之间交换的部分过多,从而导致第一部类对生产资料的供给过多;第二部类积累不足会导致第二部类参与部类之间交换的部分过少,从而导致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过少;两者都助推着生产资料过剩。

反之,两大部类积累过多则可能造成消费资料生产的相对过剩(简称“消费资料过剩”)。这是因为,第一部类积累过多会导致第一部类参与部类之间交换的部分过少,从而导致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过少;第二部类积累过多会导致第二部类参与部类之间交换的部分过多,从而导致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供给过多;两者都助推着消费资料过剩。

由(5)式解出第二部类的均衡积累率即得到均衡积累方程的另外一种表示[6]174:

(6)

在上式中,一方面,由于新增不变资本比率θi和剩余价值mi通常总是正的,故均衡积累方程的斜率-θ1m1/θ2m2通常总是负的;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生产可以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进行,v1+m1-c2从而(v1+m1-c2)/θ2m2必须为正,故均衡积累方程的截距总大于零。由此可见,均衡积累方程在几何上是一条位于第一象限的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可称为“均衡积累曲线”。

如果假定两大部类的社会总产品构成如开端式(2)所示,则将该式中关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数值代入(6)式,即可求得“开端时期”的均衡积累方程为:

(7)

相应的均衡积累曲线则如图1中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所示。

图1的均衡积累曲线把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所有可能的积累率(这些积累率都大于0但小于1)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曲线本身、曲线左下方区域和曲线右上方区域。

图1 均衡积累曲线

均衡积累曲线本身包括所有恰好能够使得两大部类之间供求均衡的积累率。例如,曲线上的点E表示,当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分别为5/11和3/11时,(6)式从而(5)式恰好成立,亦即它们之间的供给和需求恰好能够相等。

均衡积累曲线左下方区域和右上方区域包括所有会导致两大部类之间供求失衡的积累率。失衡的类型,即它们导致的是生产资料过剩还是消费资料过剩,则容易借助均衡积累方程(5)来判断。

例如,在均衡积累曲线左下方区域中任选一点A(此时,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分别为3/16和3/11),并把它与位于其正右方且在均衡积累曲线上的点E进行比较即可知,点A处的积累率将导致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这是因为:在点A处,一方面,第二部类的积累率s2与点E处相等,故在该点处,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与点E处相同(参见均衡积累方程(5)的右边);另一方面,第一部类的积累率s1比点E处小,故在该点处,第一部类对生产资料的供给要比点A处大(参见均衡积累方程(5)的左边)。综合考虑上述两个方面自然得到结论:点A(从而均衡积累曲线左下方区域中的任意一点)代表的是导致生产资料过剩的两大部类积累率,即有:

v1+m1-θ1s1m1>c2+θ2s2m2

(8)

又例如,在均衡积累曲线右上方区域中任选一点B(此时,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分别为5/11和0.5),将它与位于其正下方且在均衡积累曲线上的点E进行比较即可知,点B处的积累率将导致消费资料的生产过剩。这是因为:在点B处,一方面,第一部类的积累率s1与点E处相等,故在该点处,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与点E处相同(参见均衡积累方程(5)的左边);另一方面,第二部类的积累率s2比点E处大,故在该点处,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供给比点E处大(参见均衡积累方程(5)的右边)。综合考虑上述两个方面自然得到结论:点B(从而均衡积累曲线右上方区域中的任意一点)代表的是导致消费资料过剩的两大部类积累率,即有:

v1+m1-θ1s1m1

(9)

三、持续均衡积累率

在任意一个时期中,均衡积累曲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的积累率都能够保证两大部类的供给和需求在该时期中是均衡的,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这种均衡是“可持续的”,即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两大部类的供求在以后的各个时期中也是均衡的。

不难证明,假定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均保持不变,则均衡积累率为可持续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是它能够保证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增长率恰好相同。

例如,我们来证明必要性(充分性可以同样证明)。设两大部类的积累率(s1,s2)不仅满足任意一个“当前时期”的扩大再生产均衡条件,而且满足在此之后的“下一时期”的扩大再生产均衡条件,即不仅满足:

v1+m1-θ1s1m1=c2+θ2s2m2

而且满足:

(v1+Δv1)+(m1+Δm1)-θ1s1(m1+Δm1)=(c2+Δc2)+θ2s2(m2+Δm2)

这里,ci、vi和mi代表第i部类在“当前时期”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ci+Δci、vi+Δvi和mi+Δmi代表经过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后这些变量在“下一时期”的数值。

首先,上述两大部类在下一时期的扩大再生产均衡条件可以重新组合为:

(v1+m1-θ1s1m1)+Δv1+Δm1-θ1s1Δm1=(c2+θ2s2m2)+Δc2+θ2s2Δm2

上式两边括号中的部分正好相等,可以略去,于是得到:

Δv1+Δm1-θ1s1Δm1=Δc2+θ2s2Δm2

或者

其次,根据假定,每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都是不变的,故第一部类原有的剩余价值率必然等于新增的剩余价值率,从而,其可变资本的增长率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增长率,即有:

第二部类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必然等于新增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其不变资本的增长率必然等于可变资本的增长率,又从而,也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增长率,即有:

于是有:

最后,再次略去上式两边括号中相等的部分得到:

(10)

这就证明,如果按照均衡积累率(s1,s2)进行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在下一时期中也要能够保证两大部类的供求相等,则它们的剩余价值增长率就必须相同。

(10)式也可以借助两大部类的积累率更加方便地表示为:

(11)

这是因为,任意一个部类i的剩余价值增长率都可以写为:

其中,最后一个等号的根据仍然是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假定以及积累率的定义。为方便起见,我们称(11)式为“均衡增长方程”。

从均衡增长方程(11)中解出第二部类的积累率:

(12)

其中,等号右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利润率。

一般来说,两大部类的利润率总大于0,且在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假定下,不会随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变化而变化,故均衡增长方程(12)的斜率总是正的,且不会变化。换句话说,它在几何上是一条不变的、过原点(因为截距为零)且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可称为“均衡增长曲线”。

将均衡增长方程(12)和前面的均衡积累方程(6)联立起来即可解得“持续均衡积累率”:

(13)

按照由上式决定的积累率s1和s2进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两大部类的供求在当前时期是均衡的,而且可以保证它们在下一时期也是均衡的。

若设两大部类的社会总产品构成如开端式(2)所示,则将该式中关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数值代入(12)式和(13)式,即可求得相应的均衡增长方程和持续均衡积累率分别为:

(14)

它们的几何表示参见图2中过原点、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和该直线与均衡积累曲线的交点E。

图2 持续均衡积累率

在图2中,除了持续均衡积累率即点E之外,均衡积累曲线上所有其他的均衡积累率即所有其他的点如点C和点D都是“不可持续的”。换句话说,按照这些点所示的积累率进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尽管在当前时期中可以保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供求均衡,但在下一个时期中,不是导致生产资料过剩,就是导致消费资料过剩。

四、均衡积累方程和持续均衡积累率的变动

现在来看均衡积累曲线与持续均衡积累率伴随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变动规律。假定两大部类初始的社会总产品构成为开端式(2),从而,相应的均衡积累曲线与持续均衡积累率如图2所示。

首先可以证明,如果在开端时期,两大部类的实际积累率恰好等于由点E所示的持续均衡积累率,即第一部类的实际积累率为5/11,第二部类的实际积累率为3/11,则在经过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后,均衡积累曲线和持续均衡积累率都将保持不变,即下一时期的均衡积累曲线和持续均衡积累率仍与开端时期完全相同。

例如,根据开端式(2),以及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4∶1和2∶1的假定,当s1=5/11和s2=3/11时,第一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为4 000/11、新增可变资本为1 000/11;第二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为1 500/11、新增可变资本为750/11,从而,下一时期的社会总产品构成为:

将上式中关于两大部类在下一时期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数值代入均衡积累方程(6),得到的结果与开端时期的均衡积累方程(7)完全一样,从而,它与均衡增长方程的交点所决定的持续均衡积累率也与开端时期的完全一样。

其次可以证明,如果在开端时期,两大部类的实际积累率位于持续均衡积累率左上方如点C所示的均衡积累率,即第一部类的实际积累率为3/8,第二部类的实际积累率为0.4,则在经过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后,均衡积累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且变得更加平缓,即截距和斜率的绝对值都将变小,从而,持续均衡积累率将沿着均衡增长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特别是,新的即下一时期的持续均衡积累率将正好位于点C的正下方。

例如,根据开端式(2),以及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4∶1和的2∶1假定,当s1=3/8和s2=0.4时,第一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为300、新增可变资本为75;第二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为200、新增可变资本为100,从而,下一时期的社会总产品构成为:

4 300c1+1 075v1+1 075m1=6 450w1

1 700c2+850v2+850m2=3 400w2

将上式中关于两大部类在下一时期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数值代入均衡积累方程(6)得到:

与开端时期的均衡积累方程(7)相比,它的截距和斜率的绝对值都要更小一些。

再将上式与由开端式(2)确定的均衡增长方程(14)联立求解,得到当开端时期的实际积累率在点C时下一时期的持续均衡积累率为:

与点C所示的积累率相比,在下一时期中,第一部类的持续均衡积累率相同,而第二部类的持续均衡积累率更小,即新的持续均衡积累率确实位于点C的正下方。

最后可以证明,如果在开端时期,两大部类的实际积累率位于持续均衡积累率右下方如点D所示的均衡积累率,即第一部类的实际积累率为45/88,第二部类的实际积累率为2/11,则在经过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后,均衡积累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且变得更加陡峭,即截距和斜率的绝对值都将变大,从而,持续均衡积累率将沿着均衡增长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特别是,新的即下一时期的持续均衡积累率将正好位于点D的正上方。

例如,根据开端式(2),以及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4∶1和2∶1的假定,当s1=45/88和s2=2/11时,第一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为4 500/11、新增可变资本为1 125/11,第二部类的新增不变资本为1 000/11、新增可变资本为500/11,从而,下一时期的社会总产品构成为:

将上式中关于两大部类在下一时期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数值代入均衡积累方程(6)得到:

与开端时期的均衡积累方程(7)相比,它的截距和斜率的绝对值都要更大一些。

再将上式与由开端式(2)确定的均衡增长方程(14)联立求解,得到当开端时期的实际积累率为点D时下一时期的持续均衡积累率为:

与点D所示的积累率相比,在下一时期中,第一部类的持续均衡积累率相同,而第二部类的持续均衡积累率更大,即新的持续均衡积累率确实位于点D的正上方。

以上讨论可以用图3总结,其中,中间那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是开端时期的均衡积累曲线,它与向右上方倾斜的均衡增长曲线的交点E为该时期的持续均衡积累率。

图3 均衡积累曲线和持续均衡积累率的变动

第一,在开端时期,如果实际积累率恰好等于由点E所示的持续均衡积累率,则在经过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后,下一时期的均衡积累曲线和持续均衡积累率就仍然保持不变——这意味着,点E既能够保证两大部类的供给和需求在开始时期均衡,也能够保证它们在下一时期均衡。

第二,在开端时期,如果实际积累率位于均衡积累曲线上半部分如点C处,则在经过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后,一方面,下一时期的均衡积累曲线将下移到最左边那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处——如前所说,这意味着,点C尽管在开端时期是均衡的,但在下一时期却会导致消费资料过剩;另一方面,持续均衡积累率将沿着均衡增长曲线左移到点Ec处——该点恰好位于点C的正下方。

第三,如果实际积累率位于均衡积累曲线下半部分如点D处,则在经过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后,一方面,下一时期的均衡积累曲线将上移到最右边那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处——如前所说,这意味着,点D尽管在开端时期是均衡的,但在下一时期却会导致生产资料过剩;另一方面,持续均衡积累率将沿着均衡增长曲线右移到点ED处——该点恰好位于点D的正上方。

五、积累率的动态调整和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上文我们根据任意给定的两大部类的社会总产品构成,特别是关于这一构成的“开端公式”,推导了相应的均衡积累方程和持续均衡积累率,并研究了均衡积累方程和持续均衡积累率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变动规律。现在要在均衡积累方程和持续均衡积累率及其变动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条件下,两大部类积累率的性质及动态调整,说明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产生条件和过程。

参见图4,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是当两大部类的社会总产品构成为开端式(2)时的均衡积累曲线,曲线上的点E为相应的持续均衡积累率。持续均衡积累率把所有可能的两大部类积累率划分为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即区域Ⅰ和区域Ⅱ。

区域Ⅰ(包括区域Ⅰ(a)和区域Ⅰ(b))在点E的左边和上边,为由经过点E的水平向左和垂直向上的两条虚线(分别称为“水平辅助线”和“垂直辅助线”)以及纵轴所围成的区域,也包括这两条虚线本身,从而,包括这两条虚线的交点,即持续均衡积累率。区域Ⅰ具有“动态收敛”的特点,其含义是,当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位于该区域中时,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会很快地趋于持续的均衡。

区域Ⅱ(包括区域Ⅱ(a)和区域Ⅱ(b))位于点E的右边和下边,包括除区域Ⅰ之外的所有两大部类积累率。和区域Ⅰ不同,区域Ⅱ是“动态发散”的,即当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位于该区域之中时,社会总产品的供求会一直处于“失衡—调整—再失衡—再调整”的循环之中,并最终趋于持续的失衡。

首先来看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位于区域Ⅰ中的情况。这种情况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意愿积累率位于图4均衡积累曲线之下和水平辅助线之上的空白区域,即区域Ⅰ(a),如图5中的点A;第二,意愿积累率位于图4均衡积累曲线之右和垂直辅助线之左的空白区域,即区域Ⅰ(b),如图5中的点B。

图5 趋于持续均衡的积累率

尽管点A和点B位于区域Ⅰ的不同部分,但从积累率的调整过程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首先趋于均衡积累曲线的左上部分,达到均衡,然后趋于持续均衡积累率,达到持续均衡。

例如,设一开始时,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如图5中的点A所示。由于这一初始的意愿积累率位于初始均衡积累曲线(即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粗直线)的左下方,如前所说,按该意愿积累率进行的积累会导致生产资料过剩。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类的意愿积累率无法实现,第二部类的意愿积累率可以满足。于是,为了保证两大部类之间的供求平衡,第一部类必须提高自己的积累率,而第二部类则维持自己的意愿积累率不变,直到两大部类的积累率调整到均衡的点C处(参见图5中从点A到点C的向右箭头)。

又例如,设一开始时,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如图5中的点B所示。由于这一初始的意愿积累率位于初始均衡积累曲线(同样也是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粗直线)的右上方,故如前所说,按该意愿积累率进行的积累会导致消费资料过剩。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部类的意愿积累率无法实现,而第一部类的意愿积累率可以满足。于是,为了保证两大部类之间的供求平衡,第二部类必须降低自己的积累率,而第一部类则维持自己的意愿积累率不变,直到两大部类的积累率也调整到均衡的点C处(参见图5中从点B到点C的向下箭头)。

由此可见,只要两大部类的初始意愿积累率处于区域Ⅰ之中——无论是处于区域Ⅰ(a)之中如点A,还是处于区域Ⅰ(b)之中如点B,从而,无论是导致生产资料过剩,还是导致消费资料过剩;又从而,无论是引起第一部类提高积累率,还是引起第二部类降低积累率——它们最终都会调整到相应的均衡积累曲线的左上部分如点C处。

一旦调整到均衡点C之后,则如前所说,按该均衡点所示的积累率进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后,下一时期的均衡积累曲线就会向左下方移动、持续均衡积累率也会向左下方移动,且正好会移动到点C的正下方(参见图5中位于左下方且向右下方倾斜的细直线和点EC)。

由于现在点C位于下一时期的均衡积累曲线的右上方,故它在下一时期中不再是均衡的——实际上,在下一时期中,按点C所示的积累率进行积累会导致消费资料过剩。于是,为了保证两大部类的供求在下一时期中仍然保持均衡,第二部类必须进一步降低自己的积累率。又由于现在点C恰好位于下一时期的持续均衡积累率EC的正上方,故第二部类降低自己积累率将导致两大部类的积累率由点C直接调整到点EC。

然后来看意愿积累率位于区域Ⅱ中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意愿积累率位于图4均衡积累曲线之左和水平辅助线之下的空白区域,即区域Ⅱ(a),如图6中的点G;第二,意愿积累率位于图4均衡积累曲线之上和垂直辅助线之右的空白区域,即区域Ⅱ(b),如图6中的点H。

图6 趋于持续失衡的积累率

与前面讨论的点A和点B一样,尽管点G和点H位于区域Ⅱ的不同部分,但从积累率的调整过程来看,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条件下,它们都始终无法趋近持续均衡的积累率。

例如,设一开始时,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如图6中的点G所示。由于这一初始的意愿积累率位于初始均衡积累曲线(即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粗直线)的左下方,故如前所说,按该意愿积累率进行的积累会导致生产资料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两大部类之间的供求平衡,第一部类必须提高自己的积累率,直到两大部类的积累率调整到均衡的点D处(参见图6中从点G到点D的向右箭头)。

又例如,设一开始时,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如图6中的点H所示。由于这一初始的意愿积累率位于初始均衡积累曲线(同样也是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粗直线)的右上方,故如前所说,按该意愿积累率进行的积累会导致消费资料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两大部类之间的供求平衡,第二部类必须降低自己的积累率,直到两大部类的积累率也调整到均衡的点D处(参见图6中从点H到点D的向下箭头)。

由此可见,只要两大部类的初始意愿积累率处于区域Ⅱ之中——无论是处于区域Ⅱ(a)之中如点G,还是处于区域Ⅱ(b)之中如点H,从而,无论是导致生产资料过剩,还是导致消费资料过剩,又从而,无论是引起第一部类提高积累率,还是引起第二部类降低积累率——它们最终都会调整到相应的均衡积累曲线的右下部分如点D处。

一旦调整到均衡点D之后,则如前所说,按该均衡点所示的积累率进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下一时期的均衡积累曲线就会向右上方移动、持续均衡积累率也会向右上方移动,且正好会移动到点D的正上方(参见图6中位于右上方且向右下方倾斜的细直线和点ED)。

由于现在的点D位于下一时期均衡积累曲线的左下方,故它在下一时期中也不再是均衡的——实际上,在下一时期中,按点D所示的积累率进行积累会导致生产资料过剩。于是,为了保证两大部类在下一时期中供求平衡,第一部类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积累率,直到两大部类的积累率调整到均衡的点F处(参见图6中从点D到点F的向右箭头)。

与前类似,两大部类按照点F处的积累率进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会使均衡积累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和变得更加陡峭,使得在再下一个时期中,点F再次位于再下一个时期的均衡积累曲线的左下方,从而,再一次出现生产资料过剩。于是,为了恢复均衡,第一部类必须继续提高自己的积累率,从而,将两大部类的积累率从点F处进一步水平向右移动……这个过程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第一部类的积累率因各种各样的限制而无法提高时为止。这些限制包括:第一,“结构”限制。第一部类过剩的生产资料本来是要供给第二部类的,并不一定适合第一部类本身。如果过剩的生产资料只适合第二部类而非第一部类,则第一部类就无法顺利地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不变资本。第二,“消费”限制。积累率的提高会降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但后者显然不能低于某个最低水平。第三,“剩余”限制。积累即新增的资本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过剩余价值。一旦第一部类遇到这些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积累率,则从此时开始,整个经济就只能是在“非均衡”的状态下进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于是,生产资料过剩的经济危机就正式登场。

由此可见,当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位于区域Ⅱ中时,无论它一开始时引起的是消费资料过剩还是生产资料过剩,最终总是会导致生产资料过剩;在这种生产资料过剩的情况下,如果第一部类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积累率来维持两大部类之间的供求平衡,则总是会出现“失衡—调整—再失衡—再调整……”的循环;直到最后,第一部类的积累率由于遇到“上限”而无法调整,于是出现“失衡—再失衡……”的循环。在前一个循环中,由于第一部类还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积累率来维持两大部类的供求平衡,故每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仍然是在均衡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在后一个循环中,由于第一部类不再能够调整自己的积累率,故扩大再生产总是在失衡的基础上进行,即每一轮都是失衡的扩大再生产。而且可以证明,如果继续假定其他情况(如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则即使是在失衡的扩大再生产中,均衡积累曲线也将越来越向右边移动,持续均衡积累率也将越来越向右上方向移动,即离第一部类现在无法进一步提高的积累率越来越远,从而,生产资料的过剩会越来越严重。

由此还可见,消费资料的生产过剩一般总是“暂时”的:它要么很快趋于持续均衡积累率(当意愿积累率处于Ⅰ(b)中时),要么很快转为生产资料过剩(当意愿积累率处于Ⅱ(b)中时);而生产资料过剩尽管也有可能是暂时的(当意愿积累率处于Ⅰ(a)中时),但真正持续性的生产过剩却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当意愿积累率处于Ⅱ(a)中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论是在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从而新增不变资本比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得到的;但容易看到,即使放宽这些假定,也不会影响所得到的结论。例如,在生产资料过剩的情况下,第一部类提高新增不变资本比率,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起到类似提高积累率的作用(参见生产资料过剩的表达式(8)),但正如积累率的提高有上限一样,新增不变资本比率的提高也有上限,例如它也不能超过1。这意味着,即使第一部类能够不断地提高新增不变资本比率,结果也只不过是稍微推迟而无法真正避免危机的最终到来。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条件下,要克服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和危机,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毁灭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商品的大幅度降价;要么毁灭生产资料本身——表现为资本的大规模闲置。两者都意味着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当然,在生产资料过剩的情况下,如果存在某种机制,如政府的适当调控,能够让第二部类(而非仅仅只是第一部类)提高自己的积累率,就可以迅速地实现持续均衡积累率,如从图6中的点D处垂直向上调整到点ED处(而非水平向右调整到点F处)。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即使引入政府干预机制,能够帮助两大部类暂时地达到持续的均衡积累率,也绝非长久之计。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私人企业的自利本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会不断地使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落入区域Ⅱ中,从而不断地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结 语

给定任意一个时期两大部类的社会总产品构成,并假定每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保持不变,可以确定唯一一条均衡积累曲线,在该曲线上,任意一点都代表了两大部类的一对均衡积累率。如果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恰好等于均衡积累率,则可以保证两大部类的供求在这一时期是均衡的。

在均衡积累曲线上,存在唯一一个持续均衡积累率:如果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恰好等于该持续均衡积累率,则两大部类的供求不仅在这一时期中是均衡的,而且在下一时期从而以后各个时期中都将是均衡的。

持续均衡积累率把两大部类所有可能的意愿积累率分为收敛和发散两个部分。收敛部分位于持续均衡积累率的左上方,即第一部类的意愿积累率小于或等于其持续均衡积累率,而第二部类的意愿积累率大于或等于其持续均衡积累率;发散部分包括除收敛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如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都小于或大于相应的持续均衡积累率,或者,第一部类的意愿积累率大于但第二部类的意愿积累率小于各自的持续均衡积累率。

当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位于收敛区域中时,无论这些意愿积累率一开始是引起生产资料过剩还是消费资料过剩,它们最多只需要经过两次调整,就可达到持续均衡的积累率。

当两大部类的意愿积累率位于发散区域中时,无论这些意愿积累率一开始是引起生产资料过剩还是消费资料过剩,它们最终都将导致生产资料过剩。在导致生产过剩之后,第一部类可以通过提高积累率的办法来恢复均衡,但却会造成下一时期更大规模的生产资料过剩;而当第一部类的积累率无法进一步提高时,最终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此时,扩大再生产不再是均衡的,而是在生产资料过剩的非均衡状态下进行的。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如在生产资料过剩时让第二部类提高积累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暂时克服危机,但却无法真正地摆脱危机的纠缠,因为自利的私人企业和无政府的社会生产总是会把两大部类的自愿积累率一再拖入发散区域。

猜你喜欢
开端意愿调整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工位大调整
舞出一年好开端
克里夫兰骑士 希望的开端 CLEVELAND CAVALIERS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18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