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
摘要:语文教师对“社会语文”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劣质语文”保持一点距离。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自身也要有规范的表达,特别要注意教学语言。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也要尽量摆脱庸俗,保护祖国语文纯粹的本质。中学生的作文语言,要丰富多彩,但不包括庸俗。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好的语言。
关键词:社会语文;“劣质语文”;语文修養;好的语言
看到有高中生作文,写班级获校运动会总分第一名,盛赞“王者归来”“霸气冲天”,我遂建议老师提醒学生,以后尽量不要学那些话。老师说:“这没什么吧,媒体这样用,人们也都这么说,耳濡目染,学生用用,也无所谓。”我的担忧在于,这些过头的大话,可能让学生变得粗俗无知。
就说体育比赛获奖吧。现今很多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学生早就没有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了。按照他们作文的逻辑,学生不仅体育比赛当不了“王者”,可能连做观众的体力、体能都不具备,都要成“败寇”了,何必去学那些庸俗的大话?再说,明明一直倡导“重在参与”,像以前电影中那种非金牌不取,得银牌就扔进大海的“王者”,岂不违背奥林匹克精神?
与之同时出现的,是各种实用语文中出现的“称霸”现象。如“他身上有一种霸气,一出场就能震住众人”,话虽然不含贬义,却是满满的江湖气。这种语文,值得学生去学吗?
不知不觉地,读书学习,竟然有了“龙头大哥”,也称为“学霸”。十多年时间,“学霸”的说法不仅流行,而且合法化;不仅在社会上流行,而且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共媒体上。校校有“学霸”,班班有“学霸”。学生入学之始,壮志凌云,说的不过是“我一定要当上‘学霸’”。至于“状元”一词,更是早已用滥,不仅省、市级都可称状元,而且还有“县文科状元”“区理科状元”。老师们可能不知道,在称某个学生是“区单科状元”或“县中考状元”时,自己的文化底子也就露出来了。
语文教师,对“社会语文”要不要有自己的判断?能不能和那些“劣质语文”保持一点距离?能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点专业修养?如果教师的语文和“社会语文”保持一致了,学生的表达完全社会化了,究竟是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媒体的语言应当算是最规范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师的背后,原本有一道牢固的防线可以依靠。可是你会发现,现在,一些媒体的语言,有时也让人看不懂了。比如,不过是中等规模的体育竞赛,新闻报道称“这枚奖牌价值连城”——得一面金牌,奖一套住房已经是重奖,何敢“连城”?
“劣质语文”通过媒体传播到社会,再传播到学校,又从学校流传到社会。比如,某校的一条新闻:“一路过关斩将……杀到南京……斩获颇丰。”其实,宣传的不过是学生参加省级数学竞赛,得了“金牌一枚、银牌两枚、铜牌八枚”。经常参加学科比赛的学校都清楚,这样的成绩实属寻常。可是,他们非要“斩”,非要“擒获”,竭力渲染。有些学生没有辨别能力,相继效仿:不过是物理或者数学测验得了个高分,偏要写成“一路碾压”“出了一口恶气”;赢了便“傲视群雄”,输了则“卧薪尝胆”——读书学习,跟谁结了怨、结了仇?这哪里是读书求知,这是把学习当作生死搏斗。我不愿自己学生的作文中出现这样的语言。我在语文课上不断地劝导学生,就是怕他们受到“劣质语文”的影响。
在大量新词汹涌而来时,谈这种问题似乎有些背时。但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一些不好的语言,我还是会感到莫名的担忧,有种莫名的伤感。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也要尽量摆脱庸俗,保护语文纯粹的本质。
不能让学生学“劣质语文”。我们一直有好的语文,比如,传统作品的精粹,民间语文体现出的温良恭俭让……足以滋养青少年。言说和论辩,展示人的语文修养,不能强词夺理,不能油腔滑调,不必以音量压制对方;论辩要有风度,要给对方申辩的充分时间,不能咄咄逼人,不能以势压人。言说要注意语言的纯粹,表达感人,有逻辑力量,能显示出对人的尊重和谅解等,都是文明的表达传统,也是合理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明优劣、辨是非,让他们有语文的判断标准:粗野、粗俗、粗鲁、粗鄙、粗暴,根本不是“阳刚”;恃强凌弱、傲慢无礼,不可能赢得尊重。中学生的作文语言,要丰富多彩,但不包括庸俗。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20世纪80年代,秦牧写过一篇关于语言的短文,提到广州的公共汽车上,两位老年妇女的轻声对话:
“董嫂,你怎么穿得这么素?”
董嫂答:“董兄不在了。”
——秦牧因之感慨,民间有这么美好的语文!
语文教师,如果能像秦牧那样留心观察,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课堂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教学契机。学生也有可能从生活中学到好的语文,并能在生活中因语文能力强而感受到更多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