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宽
摘要: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助力,初中阶段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在此基础上,情境教学的有效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情境教学就是为学生建立特定的情境,让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处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内容的距离,在情感和氛围上达到一定共鸣,可以进一步激起其阅读兴致,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应用
前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备受重视,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这个时期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但是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地接受,同时由于出终身自身也缺乏生活经验,最终导致其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不够充分,教学效果不佳。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带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有效引导其理解课文,以达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标。
一、通过多媒体情境,引发阅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学生对课文强烈的阅读欲望。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重在点燃学生热情,但相比较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阅读则文字偏多,纯文字的课文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阅读效率会大大降低。为了调动初中生阅读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创设多媒体情境,通过相关视频、图像等直观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从而引发阅读兴趣。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中,学生缺乏对作者老舍和济南这个地方的了解,加之文字内容过于枯燥,使学生提不起兴趣去阅读课文。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比如播放老舍的人物肖像,展示老舍的写作背景。之后播放济南城市风光、四季特点的景观图,并重点呈现冬季的全景图,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为后续阅读做好一定的背景铺垫。再比如《皇帝的新衣》这课,虽然这篇课文语言诙谐幽默,所传达的道理却比较难懂。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初,课件展示安徒生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的童话作品。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探究皇帝的新衣是样式,让学生怀着好奇心阅读,更有利于其充分理解课文。
二、通过音乐情境,引发情感共振
创建音乐情境,是阅读教学中渗透情境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音乐可以促使情感迸发,为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发展等营造具体情境。在音乐情境中,与课文内容在情感上达到共通,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可以推动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具体的教学中,音乐的使用要恰到好处,在合适的课堂环节播放音乐,使学生的情感跟随音乐的节奏有起有落、调动情绪,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例如,《父母的心》一课,主要表达了父母对儿女深切的爱。为了让学生更好体验情感,教师可以播放《父亲》的音乐。这首歌曲十分符合这节课的主题,当这样深情的歌曲在班级内播放时,可以成功打造一个充满父爱母爱的课堂氛围,学生也会跟随歌曲的旋律,对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爱产生感动情绪,带着这种情感阅读课文,使学生感触会更深刻。再比如在《社戏》中,有一个江南夜景片段,就是孩子们在茫茫夜色中驾驶小船的场景,环境很幽静。但是学生没有经历过,很难体会这段描写的意义。教师讲解时,可以播放《月光曲》,在音乐的渲染下,有助于引发情感共振,让学生更透彻感受江南水乡的夜色美景。
三、通过表演情境,带动课堂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起其情感共鸣,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其中表演情境的创设就是带动课堂氛围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通过表演情境,把乏味的文字变成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情景剧,不仅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课文脉络,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除了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绎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改编,之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创造新的小故事,这样会让刻板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营造一个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
例如,《孙权劝学》一课,这是一篇文言文,本节课主要是通过鲁肃、吕蒙、孙权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主要性格特征。为了更好理解人物,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把文言文简单化,体验课文内容,从而探析人物性格品质。而且这篇课文基本都是对话情景,十分适合表演。教师可以让同学分别扮演文中人物,要求他们通过语言动作等来品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而深入体会孙权好学善劝、吕蒙虚心好学、鲁肃爱才敬才的性格特征。
总结: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建立特色情境,进而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情感,激起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展中,要有效运用情景教学,可以充分提升学生阅读积极性,也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參考文献:
[1]杨英霞.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32):105-106.
[2]李慧敏.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J].格言(校园版),2021(0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