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火墙及火炕

2022-04-20 20:02马如营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火炕炉子火炉

马如营

火的发现,是人类从茹毛饮血向文明迈进的重要标志。那个叫“燧人氏”的中国古人,以及那个叫“普罗米修斯”的外国神人,功不可没。人类认识并掌握了火,就增强了抵御寒冷的能力。火可以烧烤食物,可以用来围猎和防御野兽;可以照明、烘干潮湿的物件以及化冰饮水等。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地理意义上的东北,夏季短暂而炎热,冬季漫长且寒冷。在长达七个月的取暖期中,从北纬38度到58度的东北全境,皑皑的雪野城镇星罗,烟火浓重,大有“炊烟与孤鹜齐飞,雪皑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东北冷呀!”——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这是东北人的至理俗言。既然冷,就得御寒,东北人就得琢磨火,琢磨怎么能把火的功能用到极致。于是,在广袤的白山黑水间,发明并拓展了“火炉、火墙和火炕”的功能。

先说火炉。东北的炉子与其他地方的炉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东北的炉子除了取暖做饭,还有与火墙与火炕互联互通之妙用。炉子生火后,烟火通过火墙与炕之间的烟道循环,半小时内,屋内暖如三春。“点起炉子的时候/天就下雪了……”这是我多年前写的诗句。坐在有炉子的山里,看十二月滔滔大雪,你会产生一种“伤感”的意境美,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究其原因,似乎又没有原因,反正你的内心是一种清冽的无声无响,静静地享受一个人的惆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冷的冬天,读唐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内心有暖流在涌动。我是在山里长大的,那时的冬季,放寒假的我和弟弟,从屋内的窖里取出土豆,削了皮切成片,放在炉子的铁盖上烙熟,然后分而食之。炉子上烙土豆片,现在想起来它的香气与好吃不输“肯德基”店内的薯条。在东北,炉子的主要功能是取暖,当然做饭炒菜也很方便。红红的火炉上,烧着一壶滚烫的开水,水壶嘴角里溢出轻烟薄雾般的水气。穆旦曾在《冬》里描写过:“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吃着,哼着小曲,谈着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东北煤炭木材多,掀开乖巧便捷的炉盖,填入燃料,妙处良多。此刻的人们,全然不顾外面大雪纷飞,尽享屋内热气四溢,家人围炉而坐,顿觉岁寒有清欢。

说完火炉,再谈火墙。如果没有示意图,很多人尤其南方人对于“火墙”根本无法想像。在东北,没有火墙是难以度过冬天的。聪明的东北先民,根据自家屋子面积的大小,在火炉与火炕之间搭起一道火墙。较之火炉和火炕,火墙的用处很大,取暖自不在话下,它的广义作用很多,比如烘烤衣物、传递热源、晾晒食物等不一而足。《关东开物》介绍,火墙是利用炉灶的烟气通过立砖砌成的空心短墙采暖的设备,和火炕类似,在冬季利用使用灶炉产生的热量来升高室内温度。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炉膛可设于火墙体内,也可紧贴火墙体设置,形成连墙炉灶。火墙体中设曲回烟道,常砌成厚1.25厘米、高1.5~2.0米、长2.0~2.5米的空心短墙。墙内可砌成竖洞、横洞、独洞、花洞等多种形式的烟道。热烟气在墙内流程长,则蓄热时间长,热效率高,散热均匀。火墙还可兼作隔墙,但不允许作承重结构。简单的说就是墙体中空,和灶炉相连,热空气上升原理,灶炉产生的热量被带入墙体的中空层,而墙体材料热阻值相对较低,整个墙体向室内辐射热量。

比起火炕,火墙的供热对室内空间更加立体,而墙体的构造也要求更高。因此室内空间不合理,或者外围结构的保温做得不够,以及火墙材料选取不合适都会对火墙使用的舒适度产生影响。邻居于爷则利用火墙红砖砖面的粗糙,裸露脊背,来回磨蹭,以图挠痒,可谓畅快淋漓,如痴如醉。著名摄影家于云天,他的系列摄影作品《硕大的散热器——中国东北火墙》,就用不同的角度和手法,诠释了东北火墙的唯美构图。

最后,轮到火炕了。火炕又简称炕,或称大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满族人还把它引入了皇宫内。古人在发明床之前,在地上铺上席子——席地而卧。不同的社会阶层所铺的席子数目也不同,“大王”铺的席子数是五层;此外,席子底下还有一层叫宴,“宴席”一词就出于此。

其实,火炕的使用,东北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从考古资料看,火炕应该是龙江先民“沃沮族”人的伟大发明。在黑龙江省穆棱市福录乡高峰村北的小四方山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民族的城池遗址。据介绍,这座山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已經有2500多年历史。而在东宁县团结村挖掘的“沃沮族”遗址中,被考古学家称作“低火墙”或“烟道大墙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火炕的出现,使北方各民族有了大体“共同的生活方式”。时至今日,黄河以北以及黄土高原等广大地区仍有睡火炕的习俗,“炕热屋子暖”就是这个道理。睡热炕,不仅对养生大有裨益,对预防和治疗风湿病也有很大的功效。

有趣的是,2017年中韩两国学者围绕“炕”文化产生了龃龉。1994年,金俊峰来到中国,担任延边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就是在这所大学里,金教授不仅完成了《中国朝鲜族传统民居》《温突———灿烂的炕文化》等关于炕文化研究的学术作品,还向韩国政府建议一定要将暖炕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2017年,韩国申遗成功。这让研究了半个多世纪“炕文化”的郭继业很是郁闷和愠怒,老郭是辽宁省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也是国内著名的“炕王”。

除了实物,火炕的起源也记录于中国文化。《诗经·小雅·瓠叶》云:“火炕曰炙。”意思是举物放在火上烧炙,与后世的火炕不尽相同。后来,人们通过实践,发明了灶。这种灶比炕小,由于它置火于地下,保温性很好,人或坐或睡于其上,舒坦异常。西汉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十九载,主要就是得益于这种“灶式”的火炕。

火炕在满族一直很盛行,它既是寝息的设施,又是取暖的设施。据史籍记载,金朝主子每和诸将进餐时,就于“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北盟录》载,宋代满族的先人建房子时,并不满足朝南一方筑炕,而是四方皆筑之。西炕为尊,是供神和祖先的地方,不许任何人坐。南炕为长者卧处,北炕才是给晚辈居住的。

南宋人朱弁作为中原使臣出使过金朝,曾一度在北方居住。他曾写过《炕寝》一诗:

御冬貂裘弊,一炕且踪伏。

西山石为薪,黝色惊射目。

只识绝可迩,将尽还自续。

飞飞涌玄云,焰焰积红玉。

管中窥豹,可见当时生活在北方的满族人,已经开始采用煤炭作为取暖的原料了。

过去关东满族传统住宅,一般是“口袋房”的开式,屋门开在东侧而不在正中。进门的一间是灶房,西侧居室则是两间或三间相连,室内南北炕与屋的长度相等,俗称“连二炕”或“连三炕”。因是供人起居坐卧的,炕面宽五尺多,又叫“南北大炕”或“对面炕”,正面的西炕较窄,供摆放物品之用。炕之间的空地称为“屋地”。实际上,室内的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炕占据,所以人们的室内生活主要是在炕上。

家里进来客人,首先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俗称“改股”)等游戏也是在炕上玩。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可考,有灿烂的文化可考,既然“火炕”被人家抢先了,那么,东北的“火炉”和“火墙”也可以进行申遗,这些,也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毕竟,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那些火炉和火墙,也渐行渐远了。

猜你喜欢
火炕炉子火炉
娘家铜炉子
火炕
火炕
火炕
温暖的大火炉
梦回大唐古道 重庆有个火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