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
摘要:小学是学生开展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如果能够重视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就能够使学生保持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据此,教师可以通过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逐步指引学生投入英语知识的学习,同时应注重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完善,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提高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参与度,将课堂交给学生,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本文基于基于以上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小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学习;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教师应重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能够燃起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应用热情,从而使学生日后对英语学习保持长久的动力。结合当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现况,依旧有些教师在学习中以死板的方式背诵英语词汇等知识,这样的记忆方式很容易遗忘,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并渐渐失去了使用英语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一看到英语就感到厌烦,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那么,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怎样优化英语教学,使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指导性建议。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想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应该从课堂入手,首先重视英语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跟随教师的指引自由主动地进行发言。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大多比较贪玩,因此在课堂中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目光,教师应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在教学环节中插入一些有趣的内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樣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学会使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中教师应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结合肢体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授face、nose、hand等关于身体的英语词汇时,教师就可以一边说一边做动作,通过形象化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将英语单词的音形义匹配起来,提高英语词汇识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你说我做”的小组合作比赛,规则如下:学生两人互为一个小组,比如其中一位学生说nose,另一位学生要迅速指自己的鼻子,正确的就可以得一分,看看哪个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分最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为学生创造积极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中,学生也能够同教师开展有效互动,并更多的利用英文进行发言,在展示自我个性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从而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对原有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革新,增加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新的机遇,多媒体电子设备走进了课堂,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中的优势作用,来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准备好课堂中所需的PPT课件,结合学生的兴趣,在PPT课件中插入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图画,通过声情并茂的方式使英语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这样就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目光,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拓展教学内容,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
例如,在学习新的英语词语时,教师可以通过PPT为学生展示图片,以直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英语单词形成深刻印象。再比如,在学习egg,apple,basketball等词汇时,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相关动画,或者让学生围绕英语词汇开展游戏,使学生在有趣的课堂环境中掌握英语词汇的含义及用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授课效果,还能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继续探究的热情,促进小徐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与探究,从而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意识,更好地促进他们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和应用英语知识,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此外,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就能够使他们产生学习主体的意识,自然地在生活中去运用英语进行谈话与交流,他们在运用英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复习与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收获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知识的热情。
综上所述,兴趣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变英语教学观念,完善英语教学方式,优化英语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动性,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立平.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探究[J].散文百家旬刊,2016(2):225.
[2]宋有明.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实践思考[J].甘肃教育,2016(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