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燕
为积极落实“三个课堂”建设,西安外国语学校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思維型“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推动“课堂革命”。
“第一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思维型课堂
西安外国语学校致力于培养外语突出、文理兼优、创新实践、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除开设英语之外,还开设了德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七种语言,自主研发外语课程群,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课堂教学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主题为引领,以情境为依托,进行探究式、合作式与体验式学习,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把知识观和育人观有机结合。学校的多语种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荣获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因此,学校在其他学科中也推行思维型课堂,打造各学科思维型课堂特色,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第二课堂”:开发校本课程,探索跨学科融合
学校积极探索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制教学,开设了外语类、文综类、理综类以及体艺类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四十余种。其中,外语类校本课程包括《模拟联合国课程》《话剧课程》《演讲课程》和《国际交流课程》等十九种,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理解力;文综类课程包括《传统文化课程》《城墙保护课程》和《野外生存课程》;理综类课程包括《寻找身边的创新点》《数学文化》和《你身边的生物学》等课程;体艺类课程包括《足球》《击剑》及《民乐》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使得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得以校本化,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体验能力。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采取教师宣讲、学生选课的形式进行走班制的探索,为新高考的实施提供经验。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融合,推进“五育并举”,助力“全人教育”。例如,在《模拟联合国课程》中,同学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代表,将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有机融合,通过演讲来阐述观点,通过辩论、磋商、游说来争取国家利益,通过写作决议草案来解决国际问题。学校的模拟联合国社团不但参加省级大赛,还走出国门,参加牛津大学模联大会、美国乔治城模联大会等。学校模联社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模联成员校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模联实习基地。
“第三课堂”:以地方课程为载体,推进“五育并举”
为全面推进“全人教育”,使得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培养家国情怀,学校以《陕西省情课程》为载体,整合地方资源,结合社团课程,积极开展研学活动,打造行走的课堂。比如,城墙保护社团依托地方课程,开展了“登城墙触摸历史、扬青春传承文明”的活动;走进西安博物院,感知历史,传承文化;走进西北大学博物馆,了解人类考古研究史和古丝绸之路……通过这些行走的课程,学生不禁对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
地理学科的热力环流社团组织“双脚践行地理真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前往秦岭草甸线路,认识不同的地貌,体验山区气候的垂直变化,感受秦岭的魅力。不仅如此,在活动中学生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西安外国语学校努力落实“三个课堂”,积极推进“五育并举”,在构建落实“三个课堂”方面初有成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课堂革命新途径,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