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坚持把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作为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民生工程,作为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的重要途径和抓手,精心谋划,规范管理,多元供给,用心服务,积极推进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以来,有效解决了家长接送难、托管难、辅导难的问题,群众有了获得感,学生有了幸福感。目前,全市实现了课后服务城乡学校全覆盖,覆盖率100%;有需求学生全覆盖,参与学生399248人,占学生总数的96.31%。2021年以来,经验做法先后被中省媒体宣传报道。河南省焦作市等省内外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先后组队前来咸阳参观学习。
统筹规划,健全运行机制。咸阳市教育局联合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咸阳市中小学课后服务费管理使用办法(暂行)》,对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市(区、县)分层次召开家长、学校、教师座谈会,掌握需求,遵循“家长自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县市区教育局审批”的规范化流程,市、县、校上下联动,构建全市课后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
规范管理,保障服务质量。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全面实施“一校一案”,实行“5+2”模式。对课后服务而言,管理上的细节尤为重要。各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严格落实“三严禁”(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严禁以任何方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严禁将课后服务变相为集体教学或集体补课)要求,对课后服务时长、人数、校园安全、学生和家长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估,不断提升学生和家长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新模式,供给多元套餐。根据城乡差别、学段差异、个体不同,针对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等短板,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设置了“答疑解惑”“素质拓展”“张扬个性”“阅读铸魂”“强身健体”五大模块,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后服务“套餐”。各市(区、县)、学校在做好五大模块规定动作的同时,巧妙加入自选动作。秦都区探索构建的“一个中心、两个覆盖、三个面向、四个提升、五个多元”的“12345”课后服务模式,渭城区构建的“三个支撑、四化服务、三大保障” 的“343”课后服务体系,成为咸阳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有益探索和成功案例。
传承非遗,弘扬传统文化。全市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聘请非遗传承人、行业协会专业人员,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秦都区天王学校的太极拳、英才学校的红拳,渭城区道北小学的剪纸,三原县柏社小学的秦腔等深受学生喜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储备了后续人才保障。
精准施策,聚焦贴心服务。各学校积极结合“关爱留守儿童,争做代理妈妈”活动,通过课后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亲情聊天室”和“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全方位开展帮扶。特别对脱贫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孤儿和低保户家庭学生等四类学生,全部免收课后服务费,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课后服务充满温度。
协作联动,凝聚共育合力。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参与同向发力,全市中小学校以在职教师为主体,以家长义工为辅助,以校外專业人员为补充,充实了课后服务力量。特别是家长义工积极参与安全维护、兴趣辅导、技能训练等服务,有效促进了家校共育。
作者:陕西省咸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