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平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该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突破口”。双语教学需要双语教师,而少数民族教师构成了双语教师的主体。少数民族教师的学习状态,不仅影响其个人的专业发展,更对整个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已有研究分析发现,有关教师学习惰性的研究很少,有关少数民族教师学习惰性的研究基本没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解新疆高中民族教师学习惰性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程佳莉编制的《教师学习惰性问卷》,选取新疆地州上一些高中民族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的民族主要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调查对象地域分布广泛,包括喀什六中、莎车县高中、伽师县第一中学、阿克陶一中、疏勒一中、叶城民族高中、泽普县一中等。问卷共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意志薄弱、负面认知、状态欠佳、拖延习惯、内驱力弱,23个题项,其中1、3、6、8、11、13、15、22、23为反向题。问卷采用多重记分法,用 Cronbach a 系数来估计量表的一致性信度,问卷各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均大于0.60,把问卷以奇、数题号分为两半,采用 Spearman-Brown 分半相關系数计算方法,所得分半信度系数为 0.8464,因此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民族教师学习惰性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惰性每题得分平均值为2.1553,略低于理论中值2.5,属于中等程度范围。由此可见,高中民族教师的学习惰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是非常严重,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还是有待提高。在学习惰性的五个维度上,拖延习惯这一维度每题平均分最高,其次是意志薄弱、内驱力弱、状态欠佳,最低的是负面认知。
研究发现对高中少数民族教师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拖延习惯。高中少数民族教师学习动机不强,因此出现拖延习惯,原因可能是这些教师大多数来自南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较低,国家为培养人才,在财政上大力扶持南疆地区教育的发展,南疆地区教师工资待遇较高,教师生活较富足安逸,经济方面压力较小导致其没有发展的愿望和需求。南疆地理位置偏远,环境相对闭塞,教师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有限,教师到内地学习进修的机会有限,不了解内地沿海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发现自身教育能力与沿海地区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无法激发少数民族教师学习的激情。Briody(1980)的研究表明有50%的人反映是任务性质造成了他们的拖延。如果学习任务太难或学习者不感兴趣,则面对任务学习者往往采用拖延的态度。民族教师自幼接受的是游牧文化 ,时间观念淡薄,做事松散拖沓,迁移到学习中就出现拖延的习惯。
(二)高中民族教师学习惰性的教龄状况分析
经调研,不同教龄的高中民族教师在惰性总分和内驱力弱这一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负面认知、状态欠佳和拖延习惯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惰性总分的平均分随着教龄的增长,平均分越来越高,说明教龄15年以上的民族教师的学习惰性最大。
(三)高中民族教师学习惰性的受教育程度状况分析
经调研,大专学历的高中民族教师的负面认知平均分是最高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中民族教师的负面认知的平均分最低。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高中学历的教师与大专、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间在负面认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专学历的民族教师与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在负面认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学历的民族教师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在负面认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由此可知,大专学历的少数民族教师学习惰性的负面认知比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强很多,专科学历的少数高中民族教师认为工作顺利没必要学习,甚至觉得新知识会带来麻烦,总会为不能学习找到理由,可能是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大专学历的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受到的更多是技能的培养,而且知识的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理论学习较少,没有培养其理论学习的习惯和基础,另外,不是所有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可以发挥立竿见影的成效,导致教师认为新知识不如自己总结的教学经验有效,甚至给自己的教学带来麻烦,所以对学习产生更多的负面认知。
四、结论
1.高中民族教师学习惰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进一步提升。
2.意志薄弱、负面认知、状态欠佳、拖延习惯、内驱力弱五个维度中,拖延习惯得分最高,说明民族教师学习中有拖延的习惯。
3.不同教龄的高中少数民族教师在惰性总分和负面认知、状态欠佳、拖延习惯、内驱力弱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4.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高中少数民族教师学习惰性只在负面认知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