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忠 杨才德 李登科 张苏芳 韩菊霞 王彦军 韩小军
(1.甘肃省宕昌县临江铺镇卫生院全科,甘肃 宕昌 748504;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3.甘肃省宕昌县新城子乡卫生院全科,甘肃 宕昌74850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V)是带状疱疹皮疹治愈后局部遗留的顽固性神经痛。研究发现[1],50 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中有50%以上会遗留神经痛、眼病、中风等并发症。由于神经痛而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宕昌县临江铺镇卫生院采用分层浅刺埋线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2 月宕昌县临江铺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共纳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层浅刺埋线组和针灸组,各30例。分层浅刺埋线组男13 例,女17 例;年龄51~74岁,平均(59.4±5.57)岁;病程最短1 月,最长5 年,平均病程为(7.37±4.90)个月。针刺组男14 例,女16例;年龄52~72 岁,平均(58.18±6.45)岁;病程最短0.5 个月,最长4 年,平均病程为(7.40±4.77)个月。2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既往有带状疱疹病史,疱疹治疗后,皮疹消退,自觉局部疼痛不止,难以忍受;患者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睡眠障碍;皮疹消退后神经痛仍持续数月或数年。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疱疹呈带状分布,有烧灼样、针刺样、刀割样疼痛;年龄55 岁以上;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特殊类型带状疱疹引起的后遗神经痛,如眼、耳、脑膜、泛发性带状疱疹等;依从性差、对针刀不耐受、失访、不能定期复诊者。
1.5 剔除标准 不能坚持分层浅刺埋线法治疗者,或因合并症转院、自动出院等原因,治疗<2 次者;在治疗过程中,因首次治疗效果不佳、晕针不愿继续本方案治疗者;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或更改治疗方案影响疗效评定研究者。
1.6 治疗方法
1.6.1 分层浅刺埋线组 采用分层浅刺穴位埋线法治疗。(1)体位:嘱患者取侧卧位。(2)术前准备:助手打开埋线辅助包,将3-0#PGLA 线体(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剪为3~4 cm 长数段,将剪好的线段放入7#埋线针刀(江西格兰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前端1.5~2 cm,其余部分留在针体之外,备用。(3)操作方法:嘱患者患侧向上侧卧于多体位手法治疗床上,在患侧颈、背、腰部脊柱旁开2~3 cm 处、锁骨中点与乳头连线延伸至十二肋下2~3 cm 处,按照患者主诉的疼痛区域和色素沉着明显的部位,再结合触诊有明显的压痛、结节或条索状处定点。确定在进行治疗时应在有明显疼痛感处选择4~6 个点作为穴位埋线进针部位。用0.4%碘伏行皮肤消毒,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埋线针刀,针刀斜面向上和血管、神经走行方向一致,过瘦者可捏起进针部位,从定点穴位前1.5 cm 处垂直迅速刺入,刺破皮肤进入皮下后,使针刀与皮肤以15°角平刺缓慢进针,逐分层行皮下、浅筋膜进针后,沿皮下浅筋膜层,针尖朝向皮损中心平刺进针2~3 cm,有明显阻力感时,进行横向扇形切割3 刀松解粘连带,松解完毕进入正常皮下组织时,即可感到阻力明显变小甚至消失,此时将针刀旋转360°留线出针,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贴敷创可贴。
注意事项:(1)针刀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以免刺入肌层。(2)尽量沿着肋骨下缘进针,避免针刀误刺入胸腹腔损伤脏器或造成血气胸。(3)一般每隔7 d 治疗1次,治疗6 次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6.2 针刺组 取患侧阿是穴。常规消毒后,采用0.35 mm×50 mm 华成牌一次性毫针(北京科苑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A201108)在距疼痛边缘约2 cm 处皮下呈15°角,针尖朝向皮损中心平刺进针1.0 寸,进行向心性围刺,每针间距3 cm 左右,行捻转法,得气后接恒明牌HM-6805Ⅱ经穴治疗仪,在疼痛区选择2 组穴位接上电极。刺激参数为采用直流电,双向非对称疏密波,频率(50±1)Hz,输入功率为6 W+15%,电流强度为2~5 mA。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肋间神经痛加期门、肝俞穴;背、腰骶神经痛加华佗夹脊穴、肾俞穴。日1 次,30 d 为1 个疗程,休息5 d 后开始第2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1.7.1 疼痛评分 以视觉模拟量表(VAS)对2 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疼痛进行评估。方法:用一条长度为10 cm的视觉量尺,一端标记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0 cm:0 分,无痛,无任何疼痛感觉;1~3 cm:1~3 分,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4~6 cm:4~6 分,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7~10 cm:7~10 分,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
1.7.2 睡眠评分 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PSQI)指数量表评分,通过记录2 组患者治疗前后夜间睡眠的时间,计算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总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 总分0~5 分,睡眠质量很好;6~10 分,睡眠质量尚可;11~15 分,睡眠质量一般;16~21 分,睡眠质量很差。
1.8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相关标准和VAS、PSQI 评分拟定。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发病区无异感,VAS 评分0 分;PSQI总分0~10 分,3 个月内不复发。好转:皮疹消退30%,疼痛明显减轻,皮肤仍有较弱的异感,VAS 评分2~3分;PSQI 评分11~15 分。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或皮疹消退,疼痛无减轻,VAS 评分和PSQI 评分无改变。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х2检验。以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VA S 评分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VAS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分层浅刺埋线组低于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1 2 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PSQ I评分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PSQ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分层浅刺埋线组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表2 2 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 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3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分层浅刺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针刺组的76.67%(23/30),2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3。
表3 2 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中医学的“蛇丹痛”“火带疮痛”“缠腰火丹痛”范畴。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病,此种病毒为嗜神经性,该病毒在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可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并潜伏于神经节中,当免疫功能低下时,周围神经元分布的区域出现非常典型的神经根病理性疼痛[3]。在带状疱疹急性期后,易造成皮下粘连,疱疹消退时局部有结痂、瘢痕愈合,有紧缩感,皮下粘连组织压迫周围神经,受损的神经不易恢复。这与中医理论“不通则痛”相吻合。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由正气不足、余毒未消引起[4]。带状疱疹病愈后,患者多因素体虚弱、气血耗损致正气不足,而无力驱除湿热余毒,余毒日久留滞经络,脉络受损,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临证指南医案》:“蓋久痛必入於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叶天士指出:“久痛必入络,络虚则痛”。故而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
分层浅刺穴位埋线法基于十二皮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中的“半刺”和“浮刺”以及穴位的近治原理、以痛为输形成的一种穴位埋线治疗方法。《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皮部又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的关系。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黄帝内经》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之状,以取皮气”“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分层浅刺穴位埋线法与传统的针刀相比较,具有用力均匀、易于操作、刺激量小等特点,既有针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又能发挥埋线持续留针的长效刺激效果,还能起到针刀及时有效地松解、剥离肌肉粘连,阻断神经传导的作用。皮肤中有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并将其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传至大脑皮层中央后而产生触觉、压觉、冷热觉、复合觉等,同时皮肤也是一个活跃的免疫调节器官。针刀依次通过表皮、真皮,刺入皮下组织(浅筋膜),松解皮下粘连组织,使压迫、受损的神经组织得到恢复。其作用机制一方面可能为松解粘连组织,保护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神经元,激活受损皮肤免疫系统,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从而促进炎症吸收。另一方面,通过针刀分层松解、长效留针,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使气血通畅,余毒得清。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后VAS 评分、PSQI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分层浅刺埋线组低于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层浅刺埋线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
综上所述,分层浅刺穴位埋线融合了“针”“刀”“线”于一体。精简了操作流程,可一次性完成“针刺”“松解”和“埋线”。其疗效确切、操作简单、适应广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