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霞, 张洪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 100700)
从古至今,疫病就是与战争、旱涝、地震等并列的人类重大灾难,其危害甚至可以超过战争。有关疫病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周朝,《周礼》《左传》《山海经》中已有疫、疡、疽、风、疥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名称[1]。《黄帝内经》有关疫病的病名有疫、疠、厉、温疫、疫疠、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后世文献记载的疫病病名更是繁多,分类也不一。《黄帝内经》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温疠大行,远近咸若”“疠大至,民善暴死”,反映出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与杀伤性。
乖戾的非时之气或暴烈的应时之气是疫病发生的重要外因,这与每年轮转的五运六气与地域之气直接相关。通过五运六气推演,可推断出应时之气与非时之气的盛衰及其对人体脏腑之气的影响,形成有关疫病流行趋势、证候特点和防治原则的推论[2]。本研究汇集了中国古今疫病资料,分别从五运六气大司天与岁运的角度研究运气与疫病发生的相关性,为进一步认识疫病的共性、个性、发生规律、病证特点和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本文研究收集的资料来源是《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疫病早知道》《中国医史年表》等现代学者总结的包含中国古今疫病的资料[3-9],以及从知网等下载的相关文献[10-12]。
纳入标准:中国本土发生的疫病;文中含有“疫”“疠”等明确传染病字眼之病名,或描述有明显传染性、流行性和杀伤性特点,或有现代急性传染病病名者;流行于一个或多个县级以上地区者;同一地区流行2年及以内者。
排除标准:非中国本土发生的疫病;非传染性疾病或慢性传染病;流行范围小于一个县级地区者;同一地区流行连续三年及以上者。若某地区同一疫情连续三年及以上,则考虑与人为因素、社会局势、医疗环境有关,不在本文主要研究的自然疫病发生时相关的运气情况研究范围内,故排除。
根据五运六气大司天理论[13],大司天分别按三阴三阳轮转次第依次排序,360年为一“大运”。本文乃从大司天(大司天60年分为大司天30年及大在泉30年)、岁运的角度研究运气与疫病发生的相关性,为减弱“大运”对结果的影响,故主要摘录公元后的整“大运”年进行研究,即从公元184年至公元1983年,整5个“大运”间中国发生的疫病,采用常规计数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见下文。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言:“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明清医家根据《黄帝内经》的运气思想,创立了60年1周的大司天理论[13],即每60年1周作大司天之一年,上30年为“(大)司天”,下30年为“(大)在泉”,仍按客气三阴三阳轮转次第依次排序,360年轮转一圈称一大运。
因大司天360年一轮回,故在这里我们把疫病发生次数首先按大运归类,将各大司天/大在泉进行频数统计(见表1)。
由于最初大运与最近大运频数大小值悬殊,两大运频数直接加和法所得之排序结果几乎完全受最近大运支配,而淹没掉最初大运的影响力,故本研究参合另外2种统计分析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将各大运内各大司天/大在泉依频数排序赋序值,以表示各大司天/大在泉发生疫病的名次,最后综合5个大运内各大司天/大在泉的名次排比结果,判断哪个大司天/大在泉最易患疫。具体方法频数最高的六者名次赋值为+6~+1,频数最低的六者名次赋值为-6~-1,同频数者赋中间值、同频数且名次跨越+与-者,都赋为±(见表2)。
第二种方法是先将各大运内各大司天/大在泉的发疫频数转化为构成比,再合并五大运之相同大司天/大在泉的构成比进行比较(见表3)。
表3 各大司天/大在泉之构成比加和比较
综合三表来看,最容易发生疫病的为阳明大司天,其次是阳明大在泉、厥阴大在泉、少阴大在泉、太阳大司天。瘟疫的特点之一是杀伤力强,即杀伤生机,生机属肝木,最伤肝木者莫过于阳明燥金,其次是太阳寒水,故阳明燥金无论处于大司天还是大在泉的位置均易致疫,太阳大司天亦易致疫。而厥阴大在泉、少阴大在泉均不在正位故亦易致疫。太阳大在泉时得秋冬闭藏之正位,故最不易致疫。
十天干化五运,每运主一年称岁运或中运,有太过、不及之分,依太少相生和五行相生排列。
我们先把1800年中疫病发生次数按岁运进行分类统计(见表4)。
表4 各岁运之频数统计
因岁运每10年一轮回,岁运之气既受大司天的影响,再往上也受大运影响。为减低大司天与大运带来的影响,于是我们同样增加了构成比统计法和名次赋值法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方法:以每个大司天/大在泉即每30年为1个单位,6个大司天和6个大在泉共12个单位。先统计各单位内5个大运下每个岁运出现的频数,再转化为构成比,如是得到5个大运下每个岁运的构成比,而后将各单位内10个岁运的构成比按岁运分类相加,得到1800年各大司天/大在泉内各岁运之构成比和,再按2种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第一种方法是将1800年各岁运在各大司天/大在泉中的构成比加和比较(见表5)。
表5 各岁运之构成比复加和比较
第二种方法将各岁运在各大司天/大在泉中的排位名次赋值,即前五位赋值+5~+1,末五位赋值-5~-1,名次相同者赋中间值,跨越+与-者赋为±(见表6)。
表6 各岁运构成比加和之名次比较
综合三表来看,最易发生疫病的岁运为少木、太木,其次是少土、太金。《黄帝内经》言岁木不及之年与岁金太过之年均“肃杀而甚”,故易致疫。岁木太过之年因风木太旺,可引得金气来复而伤生机。另外太木克土,土虚失养,生气不足,故成易致疫之年,这也是少土年易致疫之因。不易致疫的岁运为少水、太水、太土、少金。少水与太土均为土旺之年,土能助木生,太水之年水旺能生木,少金之年则木火旺而木不受金克,故均不易致疫。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司天中最易致疫的是阳明大司天,其次是阳明大在泉、厥阴大在泉、少阴大在泉、太阳大司天,最不易致疫的是太阳大在泉;岁运中最易致疫的是少木、太木,其次是太金、少土,不易致疫的是少水、太水,其次是太土、少金。
显然,大司天/大在泉与岁运统计得出的结果几乎完全一致,这些结果都提示疫气具有明显阴杀特性,与临床疫病具有杀伤性相符;阴杀之性具体表现为克木之金性(阳明燥金或太金克木,或因木盛引金气来复克木),或克火之寒水性(不在正位之太阳寒水司天和火气过盛引发水气来复),其所致病证有寒有热,但以寒热虚实错杂最具代表性。疫病的总特征由中医理论观之是金水郁克木火,尤其是金郁木为主。
疫病的主要特点是传染性、流行性。笔者认为其传染性属于中医的风木性,风善行数变,流动性最强,所到之处即有风邪,人人易中此邪,即传染性最强;流行性亦属中医的风木性,风者百病之长,木主新生,故疫病流行当借风木。疫病另外的重要特点是杀伤性,在中医学中金主肃杀,木主生,金克木,故强烈杀伤必有金性,因此疫气往往是金木同有之性。
证之经典,《黄帝内经》论疫明确描述疫病发病时气者,主要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其中明确描述有“厉”(疠)的论述共四处(本研究认为单纯的“温”字应不属于疫病故去除)。其中,三处的客气含少阳相火,一处为主气客气均是少阴君火。我们认为少阳相火是木被金郁而成之弱火,气之质地致密,故有形而灼;而主客气同是少阴君火之时,必引水气来复,寒杀寒郁,内火被抑成弱阳,也类于少阳相火。
故将以上统计结果结合理论分析,我们认为疫气的总特性首先是能郁木之阴金性,其次是能郁火之阴水性。疫病总特点为金水压抑郁克木火,其中金胜抑木最多,易成厥阴少阳病和阳明病,尤其是寒热虚实错杂之厥阴病最具代表性。
纵观历代防治疫病的文献,可发现治疫方药中升散祛邪、寒热并用者最多,辛温药在处方中出现的几率远高于纯阴寒沉降药,尤其是外用预防药,与本文所认为的疫病多属厥阴病相符。金克木同时也可出现郁火,成阳明病或暑病、营血温病,方用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此等方剂虽以清热为主但必兼辛散,如石膏犀角皆具有辛散阳动之性,能开阳明之郁,且方剂中必兼扶正,如白虎汤用粳米、甘草。五行中木与火偏阳,而土、金、水皆易偏阴性,故阴金易合土水,郁遏木火之气,故疫病大多为寒热错杂,且可因人体质向不同证候方向转化,于不同人群出现多种证候,故应按厥阴病治疗为主线并随机应变。不同地域可有不同特点,同时随着时间节气变化,病情也可有寒热偏向的转化,但是只要疫情未结束,根本病因肯定没有去除,故针对根本病因的治疗不可完全舍去。治病求本,根据当时疫情之根本病因制定一基础方,而随不同体质及转化可有一病多方,是合理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