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魅力劳动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2-04-19 13:14胡泽惠
教育界·A 2022年2期
关键词:魅力小学策略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的渗透,使教师意识到挖掘劳动课程魅力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细化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合作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劳动与技术课程,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堂;魅力;策略

新课改实施以来,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实现动手操作能力的成长,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劳动课程注重实践,如果教师能够有效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做好劳动课程的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但是,在以往的劳动课上,教师都是简单地让学生开展动手活动,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情况,导致劳动課程的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改良劳动课程的教学策略,以此彰显劳动课程的魅力。

一、细化目标,引领方向

教学目标在教育过程中起引领作用,教学目标的内容越全面,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越科学,越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带领学生进入劳动与技术的世界前,教师要先围绕教材挖掘劳动知识,主动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设计,设定内容相对全面的教学目标,并基于此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安排,以便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达到相对理想的教育状态,切实提升劳动课程的教育品质。

例如,在教学《挂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定细致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指出“不同型号铁丝的特点”“挂钩的制作方法”等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为学生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对不同型号的铁丝进行识别,并掌握不同型号铁丝的特点;

2.了解尖嘴钳等工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尖嘴钳等工具;

3.学习弯的制作过程,体验弯、折等的制作方法;

4.能够合作完成挂钩的制作,实现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

随后,教师围绕上述目标安排“自主观察”“合作操作”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逐一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先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分析,再围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制订细致的教学目标,以引领整节课的教育方向,从而在有序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劳动课堂的教育实效。

二、兴趣引导,主动参与

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看到,浓厚的兴趣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使学生更主动地消耗自身的精力进行知识的建构。导入环节是教师带领学生认识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有效的导入设计往往预示着优质的课堂效果。同时,当学生对导入环节的内容感兴趣时,会主动投入新课,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为了让学生主动地感受劳动与技术课堂的魅力,教师应当对导入环节进行趣味性强的设计,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以《木蜻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木蜻蜓的制作。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只木蜻蜓,为趣味导入做准备。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开门见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有一种玩具已经在我国存在了五百多年,你们知道这个玩具是什么吗?”让学生对流传已久的玩具产生好奇心。伴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顺势拿出木蜻蜓,并向学生提出“你们玩过这种玩具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等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利用木蜻蜓展开娱乐活动,体会玩木蜻蜓的乐趣。紧接着,教师为学生设计诸如“木蜻蜓是如何升空的呢?你们想不想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木蜻蜓呢?”等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用玩具来导入新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转变学习的态度,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上。同时,问题是学习的种子,当教师以问题为媒介衔接导入环节和施教环节时,能够有效拉开新课的帷幕。

三、展开合作,形成合力

学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通过以往的教学活动,教师发现,当学生独自一人参与劳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时,会因为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完成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操作任务,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知识的效果。随着新教育理念对劳动课程的不断渗透,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开始走进教师的视野,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促使学生之间形成合力,更好地完成任务。

例如,在《心锁环》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特点后为学生布置了“制作心锁环”的动手操作任务,锻炼学生用铁丝自己制作作品的技能。在课上,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心锁环的基本结构,并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随后,教师按照学生的听课状态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以优势互补为原则划分小组,安排每个小组的组员,使每个小组中既有对“心锁环”结构掌握得较好的学生,也有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学生在组内发挥自己的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集体的智慧逐步完成心锁环的制作。

教师根据观察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分析,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以集体的力量加快“心锁环”的制作速度。

四、融入生活,强化动力

劳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的目的之一是期望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为学生讲述劳动与技术课程,学生就会有一种陌生感,甚至产生畏难心理。所以,为了削弱劳动与技术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劳动与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应当主动地为学生引入生活案例,为课堂添加生活气息,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自制收纳盒》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贯穿在活动的始终,增强学生学习和操作的动力。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学生设定如下生活情境:小静家里的小物品摆放得到处都是,不仅影响家里的美观,也加大了找东西的难度,小静总是找不到想要的物品。随后,围绕上述生活情境,教师向学生提出“你们家摆放东西是否像小静家里一样呢?你们平时怎么收纳自己的小东西呢?”等问题,使学生主动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物品收纳的问题。之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收纳物品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收纳盒的优势和价值。紧接着,教师再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纸盒,指导学生开展收纳盒的制作活动。

现实生活元素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引入生活情境和生活素材,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感,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地从劳动与技术学科出发,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可以主动地利用劳动与技术知识解决问题。

五、尊重个性,促进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而小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劳动课上,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创新的平台,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自身独特的学习思维和操作能力,教师为学生布置创新任务后,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形成不同的创新想法。面对学生个性化的想法,教师应当给予尊重,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沿着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设想,从而有效调动创造能力,发展创造个性。

例如,在教学《立体贺卡》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贺卡是生活中一种用于传递祝福的卡片,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讲述贺卡的几种类型,让学生了解各式各样的贺卡,以及贺卡的基本结构。之后,学生应用画、刻、剪等方式,体验贺卡的制作方法,为之后进行自主创新奠定基础。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自主设计和制作贺卡,以便学生设计出带有个人色彩的贺卡,实现创新个性的有效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先为学生介绍本节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再为学生设计自主创新的平台,给学生提供释放自身个性的机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释放自身的创新才能,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

六、制作课件,活化课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现代化的教育愈发成熟,许多教师开始將微课、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课堂上,革新传统教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形象思维在学生的头脑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与抽象性的文字相比,图片、视频等素材更能抓住学生的目光,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对此,在带领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知识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主动收集形象化的教育素材,并进行课件的形象化设计,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活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动手实践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例如,在教学《吉祥结挂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对课件进行形象化设计,活化课堂的教育氛围。在课前,教师可以先在网络上收集关于吉祥结的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并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将收集的资料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逐步完成课件的制作。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形象化的学习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先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动态、直观的视频资料,对中国结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使用课件为学生呈现带有吉祥结装饰的生活实物,如中国僧人的服饰、庙堂的装饰物等,再借助图片为学生讲解吉祥结的美好寓意,引导学生了解吉祥结的内涵。在带领学生学习吉祥结的编织方法时,教师继续为学生播放课件上的视频,并为学生设计诸如“视频中显示的编织过程是怎样的呢?”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视频中的编织流程。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并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编织过程,展开吉祥结的自主编织活动。

教师收集丰富、多样的视频、图文材料,进行形象化课件的制作,能够弱化劳动与技术知识的抽象色彩,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知识的质量。

七、结果展示,灵活评价

每次劳动课结束后,学生都会得到一个自主设计和制作的成品,这一成品代表着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知识的成果。为了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获得积极的鼓励,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互评,以便学生从同伴的点评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也要从自身专业化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在灵活的评价环节中获得鼓励和指导,不断提高其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动物书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教学生“挑压编织法”“五股小辫编织法”等,并要求学生利用彩带、布料编织小鹿。随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编织的小鹿,并简单地介绍自己的编织过程。随后,学生之间展开互评,指出其他同学编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取之处。之后,教师再为每个学生做出专业性的点评,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评语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学生再进行自我反思,在肯定自己的制作成果的同时,承认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进。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成品,并为学生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环节,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的优势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师应当主动地更新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创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手段,以便在构建完善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教育结构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新颖的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课程的魅力,从而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丽蔚.如何优化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课堂结构[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229-230.

[2]高蕾.创设多元情境 打造趣味课堂:例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J].新智慧,2020(11):104.

[3]李春兰.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22):194.

[4]孟娟.彰显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之“魅力”[J].文理导航(中旬),2016(08):84.

[5]张星波.有效延展 魅力课堂: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1(03):78-79.

作者简介:胡泽惠(1886.09—),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魅力小学策略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