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作为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作品的典型代表之一,《渭水情》这一琵琶乐曲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国内外音乐艺术爱好者比较青睐的作品,该作品之所以成为广为流传的佳作,主要是由于其中所蕴含的传统音乐艺术成分较高,且作品的演奏所需应用的演奏技巧较为丰富,也正是如此而被纳入我国民族乐曲演奏考级考试当中的重要考核曲目,同时还在多项音乐艺术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品,深受国内外琵琶爱好者的喜爱。
琵琶是我国民族传统乐器类型之一,一度被称之为“弹拨乐器之王”,其乐曲具有极大的艺术表现力。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艺术融合发展的逐步深入,大批的优秀音乐作品相继问世,但是在众多乐曲当中,描写故乡情内容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1]。琵琶曲《渭水情》这一作品是由我国著名艺术家任鸿翔老师在上世纪末期创作的,在该作品问世后,很快就成为琵琶乐当中的典范。本作品的创作是以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基础,经作者的加工编制后形成了《渭水情》,它充分体现了陕西地方声乐艺术特色,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三秦土地故乡与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在本作品中,作者反复应用苦音以及欢音元素,同时,在作品演绎过程中,通过对多种演奏技巧的综合应用将全曲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作品演奏中,需要演奏者对各部分的演奏技巧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琵琶演奏能力加强对双手演奏活动的有效控制,从而提高整部乐曲的流畅性与连贯性,将作品的情感刻画得更加细腻[2]。《渭水情》这一琵琶乐作品具有浓厚的陕西乐曲风格特点,且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陕西秦腔元素,包括西北地区的音乐调式调性等。在作品演奏技法方面,右手以长轮为主,而左手所应用的演奏技巧则有着丰富性特点,如打、带、吟等,能够对乐曲整体演奏效果进行润色,从而强化作品的风格表现力。在秦腔乐曲当中,苦音与欢音的应用均为作品演绎的精华所在,并形成了有别于其他音乐的表现方式。本作品属于平湖派琵琶作品,整体音乐风格纯粹而质朴、华丽而大气,能够给人一种自然而清新的感受。但是,想要将作品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演奏者在进行作品演绎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演奏指法的应用与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对各部分演奏技法进行灵活应用,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受众对乐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对乐曲背后的音乐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体会[3]。
想要将《渭水情》这一琵琶曲作品完美地演绎出来,演奏者不但要对整部作品的情感进行全面而精准的把握,同时还需要配合相应的演奏指法,这就对演奏者对于演奏技法的应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陕西风格琵琶作品中风格性的旋律占主导地位, 想要在作品演奏过程中将作品风格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受众,那么就一定要重视对腔韵的的表现。这里的腔韵实际上就是指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当中对于乐曲神韵的表达象征[4]。在《渭水情》这一琵琶乐曲作品中,引子部分通过对琶音加长轮的应用开始了整部作品的演绎,在第二与第三小节末尾处,均是以la音的拉弦进行该部分的收尾。在演奏这两个拉弦时,一定要等前面的音完全弹奏完成之后再拉,并且要注意拉弦的整个动作过程的速度与力度,先拉后吟,吟弦动作应该在音尾进行,借此充分彰显出作品的音乐感染力。除此之外,作品的引子部分出现了多处的滑音元素,其中在演奏四弦相把位上mi 到sol 的滑音时,一定要在mi 音完全释放之后再按实滑向sol 音,滑到sol 音后接左手的揉弦。从作品引子部分的演奏效果来看,不管是滑音还是 拉弦,在起后增加吟揉的元素进行修饰,可以使该部分乐曲显得更加柔和而细腻。
1.推拉弦的应用技法
在作品慢板部分的第一个音,需要演奏者在右手挑轮的同时搭配升fa 到sol 的滑音,先将升fa 这个音拉出去再滑向sol,并注意把握这一演奏动作速度,不可过快,适当拉长该动作过程,这样才能够达到对陕西语言腔韵的模仿效果[5]。同时,在作品慢板部分多次出现下谱1 当中的乐句,在演奏中,演奏者应以左手进行推拉动作,并在一个小节中推拉由慢而大演变为快而小的揉弦,这种演奏方式的应用对于演奏者旋律节奏的把握有着较严格的要求,只有这样变化才能够将该乐句的豪放、淳朴与细腻特点充分表现出来。
谱例1
2.音在其他品位完成的运用
在作品的慢板部分,部分音的演奏都并非是在自身的品上进行的,而是在演奏者推拉弦的技法应用条件下在其他品上进行的。例如下谱例2 中,fa 音可以在mi 音上拉弦演奏,这样后面可以紧接mi 的下滑音。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奏中一定要注意将这个音的下滑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并在mi 音下滑时,演奏者的左手应采取揉弦的技法进行辅助,并保证fa的音准效果。同时,在该部分的第二拍sol 音部分,可将四指由升fa 滑向sol 音。在作品慢板部分,多处降si 音都是在la音品上拉弦演奏,如谱例3 中第二小节的第二拍,降si 音与la 音均施在la 上进行的,在la 品上拉出去找到降si 的音后下滑至la 原位音,并在结尾部分进行快速拉弦。由于谱例4 属于作品慢板部分的末尾小节,因此,在演奏中需要保持一种逐渐放慢的节奏,在该部分的第二小节第二拍降si 音与la 音均是在la 音品上进行的,而其演奏技法与上述谱例3 中所采用的技法比较相似。
谱例2
谱例3
谱例4
3.作品大跨度部分的滑音演奏技巧
在陕西音乐风格体裁的乐曲作品当中大跨度的滑音元素为其典型特点,而在《渭水情》这一琵琶乐曲作品中也反复出现,例如慢板部分的首个乐句从sol 到高音re 五度,同时还在结尾部分出现了八度的滑音[6]。在作品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一定要注意,在演奏进行至摇指乐段的时候,乐曲的低音部存在一个滑音,而这个滑音也是很多演奏者时常忽略的部分,一定要避免忽略此音而对该部分演奏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如下谱例5 部分,在演奏中,摇指部分的内容在三弦上演奏完成,第二小节的降si 到do 音,乐曲的曲谱在这部分只是体现出了一个大二度滑音的标记,可是,在进行实际演奏的时候演奏者可以采用一个五度大滑音方式进行演奏,也就是先在降si 音的部分逐步下行到fa 所在部分,随即上行,从fa 滑落至低音la 的位置上,然后仍旧演奏小六度的滑音。同时,需要注意在该部分演奏中弹奏的动作要先快后慢,对7 和1 附点音的加工,采用这种演奏技法能够将本乐段的低音部分演奏效果烘托得更加突出,并使乐曲的旋律感更强。
谱例5
4.级进式音阶技法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区的方言声调元素对于该地区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渭水情》这一琵琶乐曲作品当中,上下音过程的行腔实际上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主要表现为上行过程中的刚强和明朗,例如上述引子部分的第一越剧,实际上就是这种上行音的走向,而该部分乐曲的情绪更是显得清新而明快。在下行音部分,其情感走向则更偏向于一种婉约、思念的心境,以此来表现作者对于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5.作品中对吟揉演奏技巧的应用
在乐曲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左手部分的吟揉弦能够对音腔进行有效润色,尤其是慢板部分,大部分音的演奏都需要对吟揉技法进行应用。琵琶乐弹奏中的吟揉可细化分为大、小与快、慢的差别,演奏者需要结合乐曲演奏要求进行具体技巧类型的选择,这几种吟揉均有着各自音头、音腹与音尾部分相应的弹奏标准,并且在弹奏动作的幅度与力度上也有着明确要求[7]。所以,在作品慢板部分演奏中对于吟揉技巧的应用情况直接影响着乐曲的整体表现效果。演奏者对于吟揉技巧的应用还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对作品的理解,包括演奏者对于作品情感以及乐曲风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理解,因此,不同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有所不同,润音效果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还需要演奏者经过自身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来提高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并形成属于自身的演奏风格。在我国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民族音乐可以说是所有音乐作品创作的基础,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均有着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即便是相同的演奏技法,但是将其应用在不同作品中时,依然需要演奏者加强对演奏力度与动作幅度等元素的准确拿捏,从而演奏出不同作品所蕴含的差异性声乐艺术神韵。本作品具有显著的陕北地区声乐艺术风格,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对于各种演奏技巧的应用程度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整体演奏效果。乐曲的韵腔完全要靠左手技法的控制,因此,演奏中所有的推拉吟揉动作无论在力度、角度还是速度方面都要准确拿捏,并做好各元素之间的紧密配合,借此实现乐曲神与韵高度结合[8]。在作品演奏过程中,左右技法的应用相对较多,而各种技法动作的快慢、力度以及刚柔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实际上是不能够直接从乐谱上直观地表现出来的,还需演奏者通过演奏经验的积累掌握更多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地域风格,从而为自身演奏技法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渭水情》这一琵琶乐作品的第三段部分为本乐曲的快板部,也将乐曲推向了高潮,是整部乐曲主题烘托最为明显的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由慢板主题的紧缩变化形成的,所以,作者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创作:第一部分是以线状与块状交替方式出现的;第二种则是对扫、拂、弹、挑以及轮指这几种演奏技法的交替使用来呈现的;第三种是2/4 与3/4 的重复、穿插呈现的。通过对这几种方式的应用为整首乐曲增加了更多的活力,并为受众营造出一种优美而静谧的乐曲意境。在进行作品演奏时,演奏者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扫弦技法的应用。在作品快板部分,多次体现了对扫弦的应用,其演奏出的旋律铿锵有力。能够刻画出西北汉子的粗犷与热情奔放。在演奏时,需保证扫弦动作的统一与快速,并且适当加大手指关节的动作力度,可能地缩小弦和指尖的接触面。其次,在扫弦的时候应尽量突出子弦的旋律音。此时其他的音属于子弦音的陪衬,对该音进行有效烘托。如果该部分的陪衬音效果超过了旋律音,那么必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继而为受众带来不好的听觉体验。所以,在对快板部分进行演奏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陪衬音的精准把握。再次,加强扫弦时手指力度,确保音质效果的饱满性[9]。演奏者不但要做好对切分节奏的把握,需要防止演奏中出现杂音,同时还需要随着演奏的进行技法的适当调整,例如,以二、四弦来代替常用的一弦,并将主旋律的位置变更到二、四弦的位置,借此将该部分乐曲的琴韵刻画得更加深刻。该部分通过对于“凤点头”等演奏技法的应用将整部作品的情感推向了高点,就如同滔滔渭水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一般,将作者对于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此前,曾有演奏者在上述“凤点头”部分仍旧采用传统演奏方式进行演奏,但是最终演奏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在对本作品进行理解与二度创作时,应充分遵循作者的创作意图,否则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演奏效果。
在《渭水情》这一琵琶乐作品中,其尾声部和慢板部均有着一定的优势,可将其视为慢板的不完全再现。在演奏过程中,这一部分的亮点主要是结尾处对于四个泛音元素的应用,使得作品的创作意图烘托得恰如其分,最终演奏效果更是使人无限回味。
琵琶曲《渭水情》这一作品以思念故乡为主题,整个乐曲都在烘托一种浓浓的思想情。而《永寿庵》这一传统秦腔乐曲作为该作品的创作原型,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则更为浓烈。乐曲的引子部分设置了大量的 “欢音”元素,并且将mi 和la 作为“欢音”元素代表,并且在乐曲开始的部分对连续琶音与轮指的演奏技法进行混合应用,打开了整个乐曲的演奏帷幕,发出的声音旋律灵动而明快,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在作品慢板章节处,包含了大量的 “苦音”音阶,演奏者可以将升fa 与降si 作为该部分的代表音元素,并将左手的推拉和揉弦以及右手的轮指技法进行配合应用,形成的旋律婉约而悲伤,生动而深情,使作者对于故土那份深沉卷帘知情自然地流露出来[10]。本乐曲的情绪高潮表现在快板的章节处,且音乐旋律高亢激昂,借此将黄河奔流滚滚的那种壮丽场景直观地表现出来。末尾部分通过对重复再现方式的应用做到乐曲的首尾呼应,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再次烘托,同时也点明了中心,表达出作者对故乡亲人的难舍难分与情深意重。本作品中处处都透露着作者对于家乡的无限思念,在情感表达过程中体现出了我国陕北地区人民粗犷中带着委婉而细腻的情感。
《渭水情》这一作品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感,旋律灵动而优美,各处所采用的演奏技法恰到好处,这些都为演奏者在进行作品演奏中的二度创作打开了更大的空间。作品的引子部分利用 “欢音”打开整部作品的序章,且对于徵调和宫调的应用得当。随即进入作品的主旋律部分,也就是慢板乐段,该部分以秦腔乐曲的慢板内容为基础,同时融合了琵琶弹奏中的多种典型技法,例如推、拉、揉、打等,旋律空灵,将乐曲所蕴含的那种思乡之情刻画得更为细腻。本作品的快板部分将情绪推向高潮,而该部分所刻画的情感也是慷慨激昂的。该部分的 “块”和“线”交替出现,并对琵琶弹奏中的扫、佛、挑、弹、轮指等技法进行结合应用,借此突出 “急雨大弦、耳语小弦、喧闹纠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奇妙效果[11]。随着乐曲演奏的进行,演奏者对凤点头技法展开应用,烘托出了在外游子怀念故土的情感氛围。作品的末尾处通过松散的板语将作者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并通过泛音完结了整部作品的演奏,也是对作者思乡之情的再度展现。
虽然琵琶乐艺术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了千年,但并未被人们所遗忘,而是不断地吸收音乐艺术的精华,不断地发展和蜕变,成为了一种广为流传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渭水情》作为琵琶乐作品中的典范,想让作品完整而精妙地演绎出来,演奏者不但要对作品的主题、结构以及情感等元素进行深刻把握,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作品演奏技法的分析,结合作品演奏与情感表达的需求进行演奏技法的合理、灵活应用,从而通过作品的演绎为受众带来一场听觉上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