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福(厦门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1-2],而高校科研实验室又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点区域,如:2015年北京某高校实验室爆炸;2016年上海某高校实验室爆炸;2018年北京某高校实验室爆炸;2019年南京某高校实验室着火等安全事故都是发生在科研实验过程中,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仅扰乱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高校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3-4]。科研实验室安全问题不断地考验着高校科研实验室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如何有效保障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运转越来越引起高校、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5-7]。因此,对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现状进行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对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对确保高等院校科研工作安全有序开展,保障高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8-9]。
尽管大部分高校制定了科研实验室管理制度,但由于针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学生对实验室规章制度不清楚、存在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责任心差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拿着实验用品随意跑动,实验台面上的玻璃器皿、药品、塑胶手套等各种实验材料杂乱地混在一起。各种实验设备在实验台面随意放置,实验完毕后实验材料和玻璃器皿不及时清洗,多余的实验药品长期随意放置在实验台上,实验室台面长时间不进行清理,台面灰尘厚重,实验室地面随处可见各种实验废弃物,这些不规范行为致使科研实验室格外地脏、乱、差[10-11]。
科研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尽管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实验室人流量大,学生进出较为频繁,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总有部分安全意识不强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时不进行登记,不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随意在实验室之间乱串门,随意在科研实验室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甚至穿着拖鞋进入实验室,在科研实验室用餐的现象也时常出现,也有学生在没有经得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允许的情况下私自操作实验设备,使用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的特种设备。这些不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正常的科研活动,也给科研实验室管理和其他科研人员带来极大的安全问题[12-13]。
高校科研实验所需药品种类多、实验项目类别多、实验探索性强、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多、科研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安全事故的环节多,同时由于科研任务重、科研时间紧迫等各种因素,现阶段很多高校科研实验室基本上都是夜以继日地满负荷超载运行,在现有的运行模式和运行节奏下,科研人员和仪器都处于疲劳状态,极易产生安全事故[14-15]。此外,科研实验室大型仪器多,实验设备功率大,使用频率高,并且高校科研实验室普遍存在讲产出、重使用、轻管理、轻保养现象[16-17],这些因素都会给科研实验室带来各种安全隐患,科研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类别如表1所示。
表1 科研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
在从科研实验室规章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安全保障体系、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对科研实验室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前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现状、科研实验室的特点以及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以解决科研实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构建“一分、二化、五加强”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科研实验室管理体系结构
首先,科研实验器材和药品实施分类管理。例如,常见玻璃器皿中烧杯作为一类,移液管作为一类,其他以此类推;药品按照酸、碱、盐、有机、易挥发、易制毒、易制爆等性质进行分类管理[18-19],做到分明别类、管理有序。其次,对分类后药品、器材进行定位管理,即对每一类物品采取固定位置存放的办法,避免因随意存放导致的混乱现象。第三,对定位后物品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药品、器材进出情况登记制度,对所有进出实验室的物品进行登记,详细记录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物品进出实验室以及具体数量等信息,做到科研实验室所有实验材料使用情况及去向都有明确记录,做到实验室所有物品流转有序、轨迹清晰,可追踪溯源,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精细化程度。
高校科研实验室自查和安全专项检查,特别是对涉及到特种设备、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品使用和管理的科研实验室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是减少科研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科研实验室检查重点包括药品购买是否遵守相关规定,药品进出是否进行详实记录[20-21],科研实验室的气瓶、仪器设备以及线路等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要邀请安全管理领域的专家定期对科研实验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实验室负责人员限期整改,直至安全隐患彻底消除,做到以查促建,以建保安,形成促进科研实验室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在对进入科研实验室施行申请制度的基础上[22],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先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详细介绍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安全防护措施、注意事项、应急设施、安全出口等与安全相关的事项。此外,指导老师也应对其指导的学生讲解与即将开展实验相关的安全知识,包括实验过程中存在危险的环节,事故的预防措施、发生事故后正确的处置措施以及防护方法等内容。为了保障安全培训的效果,学生接受安全教育后,还要在安全管理考试平台进行考试,考核通过后,再由实验室管理人开通进入实验室的权限,以确保进入实验室人员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储备。
针对科研实验室人流量大,人员出入实验室频繁,存在进入实验室不进行登记,随意在实验室之间乱串门、乱取、乱放、乱用仪器设备等不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情况[23-24]。为了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首先,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科研实验室日常检查频次和检查力度,在第一时间发现不符合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行为,并及时进行登记和纠正。其次,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对分类定位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负总责,督促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师生严格遵守分类定位管理制度,实验完毕后,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剂需按照分类管理要求对物品进行清理并归位,彻底解决科研实验室脏、乱、差的问题。第三,落实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惩罚措施,告知学生实验室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并对实验室管理制度上墙,方便学生了解实验室管理规定,并要求进入实验室要先行登记,实验过程要保持整洁有序,实验完毕后及时清理实验台面并归还实验器材。对不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的学生进行惩罚,对屡次违反实验室规定,并拒不改正的,禁止其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实验,直至其认识错误,并做出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的承诺后,再允许其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
针对科研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秩序乱,卫生状况差,实验仪器使用不规范、维护不到位等问题[25],要施行科研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实验前要求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向学生强调实验操作中要遵守的规范要求,如不能穿拖鞋进实验室、实验过程中要穿实验服、使用强酸等危险药品的正确操作方法。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要立即予以纠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26],对在实验过程不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要及时发现并予以更正。实验完毕后,要求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药品按照实验室规定进行整理。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监控和指导,提升学生实验过程的规范性,提高科研实验的安全性。
为了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尽可能地减少安全事故对人员的伤害,科研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保护设施和个人安全防护用品两大方面。安全保护设施要配置与实验室科研内容相对应的消防装置、应急喷淋装置、应急急救箱等设施以及实验室安全指引体系,包括易燃、易爆标识,危险标识、安全出口标识等。同时,科研实验室要配备通风系统、危险警报系统以及视频监控装置,对实验室进行无死角、全天候的监控,确保实验室管理人员能随时掌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个人安全防护用品主要包括护目镜、防护服、防护面罩、橡胶手套、应急药品箱等防护用品。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减少科研实验事故发生和保障实验室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为了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确保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需要同时依据科研实验室的特点制定一套简洁方便、运转高效的突发事故处置程序,以提高处置突发安全事故能力[27]。
将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安全规范、仪器使用情况、人员信息、实验室环境等涉及实验室安全的信息数字化,并建立实验室管理数字化平台,不仅可以让师生方便地通过网络平台或手机APP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测评、实验室使用的申请,仪器设备的预约,还可以让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对实验室安全状况进行跟踪,对科研实验室安全隐患能够早发现、早处置。要在实验室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依据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主要风险点、风险评价方法,再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自动对实验室的水电数据、通风数据、仪器设备状态信息、实验室内温度、重点监控气体浓度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对实验室可能产生的风险提前进行智能化预判和警示,最大限度地将实验室可能产生的风险扑灭在萌芽状态。
高校科研实验室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地,保障科研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依据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特点,通过建立以分类管理为指导思想,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通过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安全培训、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科研实验的规范性建设、安全保障体系为着力点的“一分、二化、五加强”实验室管理体系,为高校科研实验室建立强有力的安全屏障,有效保障高校师生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