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层螺旋CT测量心脏周围脂肪体积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2022-04-18 09:23翁静飞何宇情杨彬何其舟代平姚丁华余飞曾奇虎
海南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脂肪组织包膜体积

翁静飞,何宇情,杨彬,何其舟,代平,姚丁华,余飞,曾奇虎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1、心内科2,四川 泸州 646000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周围都有脂肪包裹,脂肪过多可能引起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病变,而心脏周围也有脂肪组织,并且分泌的游离脂肪酸和炎性细胞因子比皮下脂肪更多。国外学者对心脏周围的脂肪库进行定义和划分,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存在于心肌和脏层心包之间的脂肪组织,而心包膜外脂肪是指位于心包膜外的纵隔脂肪沉积,心周总脂肪(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是指心外膜和心包膜外脂肪的总和[1]。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AT 也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利用256层螺旋CT 冠脉成像检查技术(256-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A)测量心脏周围脂肪体积,并探讨其与冠心病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行CT 冠脉成像的200 例患者,所有患者在短期内均进行冠脉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其中男性132 例,年龄36~87 岁,平均63.48 岁;女性68 例,年龄42~83岁,平均66.41 岁。纳入标准:(1)在我院行CT 冠脉成像检查,并在短期内进行冠脉动脉造影;(2)碘过敏实验阴性,心率<70 次/min,无心律不齐者;(3)数据收集全面者。排除标准:(1)既往有心脏手术者;(2)对造影剂过敏者;(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4)严重甲状腺疾病者;(5)严重心律失常者。以CAG 结果为金标准,CAG 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52例为冠心病组,其余48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史、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肌酐、白细胞计数。

1.2 检查方法 CT 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第二代双源CT 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及螺距自动调节,重建层厚0.6 mm。CTA:扫描前5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患者取仰卧位,正确连接心电门控,配合呼吸训练,先行胸部定位相,再行心脏平扫,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下方1~2 cm处至心脏膈面水平;增强扫描时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碘海醇(370 mgI/mL)50~60 mL 及生理盐水40 mL,其流率为4~6 mL/s;阈值设为100 HU,选择升主动脉根部平面作为监测区,延迟5 s开始扫描,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检查同意书。采用Seldinger 穿刺法,经桡动脉入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血管图像狭窄评价为标准,血管直径狭窄程度≥50%为冠心病。

1.3 图像分析 心脏周围脂肪体积测定:将原始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脂肪测定范围-200~30 Hu,每隔3 个层面手动勾画范围。心周总脂肪体积测量范围上限为肺动脉分叉处,下限为膈肌,前至胸骨,后至降主动脉和食管内心脏周围所有脂肪,心外膜脂肪体积测量沿着心包膜勾画,最后统计得出脂肪体积,心包膜外脂肪体积为心周总脂肪体积减去心包膜外脂肪体积。心脏周围脂肪体积单位为mL,见图1 和图2。

图1 心外膜脂肪体积测量

图2 心周总脂肪体积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心外膜脂肪体积和心周总脂肪体积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心外膜脂肪体积和心周总脂肪体积与冠心病的关系;应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心周总脂肪、心包膜外脂肪体积及一般指标比较 冠心病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患者数量、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尿酸、白细胞计数、心外膜脂肪体积、心周总脂肪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心周总脂肪、心包膜外脂肪体积及一般指标比较

2.2 心外膜脂肪体积、心周总脂肪体积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 心外膜脂肪体积诊断ROC 曲线下面积为0.849,诊断阈值为105.59 mL,敏感度为77.1%,特异性为77.6%;心周总脂肪体积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诊断阈值为183.61 mL,敏感度83.3%,特异性为61.8%,ROC 曲线如图3。余诊断效能如表2。

表2 心外膜脂肪体积、心周总脂肪体积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

图3 心外膜脂肪体积以及心周总脂肪体积ROC曲线

2.3 心外膜脂肪体积及心周总脂肪体积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心外膜脂肪体积和心周总脂肪体积与冠心病呈正相关(r=0.516、r=0.431;P<0.05、P<0.05),但前者相关性高于后者;心外膜脂肪与心周总脂肪体积相关性较高(r=0.893,P<0.05)。

2.4 影响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冠心病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尿酸、白细胞计数、心外膜脂肪体积、心周总脂肪体积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 不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9 (95%CI:0.969~1.051),P=0.658],而PATV 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2(95%CI:1.007~1.038),P=0.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越来越常见,并且致死率也较高,能够尽早评估和诊断冠心病,并且提出治疗方案,对患者治疗和预后都有很好的帮助。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DSA 检查,但其价格昂贵,对患者身体具有损伤。心脏周围有脂肪组织的包裹,过多脂肪组织会引起器官的病变,并且可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邻近心肌组织和冠状动脉受累,从而致使粥样硬化发生。目前可进行心脏周围脂肪测定的主要工具为超声、CT、核磁共振(MRI)。超声主要是测量心脏周围脂肪厚度,并且很难区分心外膜脂肪和心包膜外脂肪,其测量受到心动周期的影响,准确性较差,可重复性也差;MRI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较低,并且价格昂贵,很难用于大量临床研究;MSCT 显示心包结构清晰,不仅能够测量脂肪厚度,并且还能计算出脂肪体积,有研究还报道不同医师、不同相位窗所测得EAT体积均有较好的可重复性[2]。

心脏周围脂肪根据其分布可分为心周脂肪、心外膜脂肪、心包膜外脂肪。本研究分别测量心周脂肪体积、心外膜脂肪体积、心包膜外脂肪体积,探讨其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传统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尿酸、白细胞计数),还是心外膜脂肪体积、心周总脂肪体积因素,冠心病组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但心包膜外脂肪体积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心包膜外脂肪距离冠状动脉较远,不能将分泌的炎性因子直接作用于心肌组织和血管。一项印度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EFV 值大于非冠心病患者,其传统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血清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利用ROC 曲线分析得出EFV诊断冠心病的临界值为49.75 mL、曲线下面积为0.68、敏感性为81%、特异度为45.9%、阳性预测值为58.24%、阴性预测值为72.2%、准确性为62.84%;并且还发现EFV 值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EFV值升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大[3]。两项研究结果类似,本研究也利用ROC 曲线分别计算出EATV、PATV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诊断阈值、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49、105.59 mL、77.1%、77.6%;0.791、183.61 mL、83.3%、61.8%。EATV 的ROC 曲线下面积以及特异性高于PATV,但敏感度低于后者,并且还计算出其他相关的诊断效能,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前者高于后者。因此不单是国内有研究心脏周围脂肪与冠心病的关系,国外也有大量研究表示EFV 已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将EFV与常规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相结合,可以更准确、更有效地估计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概率,有助于改善稳定性胸痛的初期治疗[4]。

冠状动脉周围都有脂肪组织,邻近的为心外膜脂肪,可对冠状动脉节段产生局部旁分泌作用,从而引起局部炎症和斑块结构的改变,与冠心病的发生息息相关[5]。本研究也发现心外膜脂肪、心周总脂肪体积与冠心病呈正相关(r=0.516,P<0.01;r=0.431,P<0.01),前者的相关系数高于后者。但有学者在利用256 层CT 测量心外膜脂肪体积和厚度与冠心病研究发现,在所有预测单个冠状动脉狭窄或严重狭窄的单变量模型中,心外膜脂肪体积和厚度优势并不是非常重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多变量分析中,因此,虽然EFT 和EFV 与冠状动脉狭窄有关,但它们的相关性并不显著[6]。不管怎样的研究,心脏周围脂肪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有关系的。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 不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9(95%CI:0.969~1.051),P=0.658],PATV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2(95%CI:1.007~1.038),P=0.005]。大多数研究都表明EATV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7],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测量误差以及选取的患者年龄偏大,但是PATV 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一项基于人群的日本男性观察研究中,PFV随年龄显著增加,PFV的变化与吸烟状态和心率显著独立相关,提示戒烟可能有助于降低PFV,从而降低冠心病的风险[8]。因此在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可以常规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和心周脂肪组织体积,以便于观察治疗疗效,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研究心脏周围脂肪组织变化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

总之,心周脂肪体积和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并且与冠心病呈正相关性,心周脂肪体积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脂肪组织包膜体积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谈拟柱体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