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三
摘 要: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对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意义,重点以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核心课《电学基础与高压安全》为例,从课程思政目标确立、思政结合点选取、教学实施策略、思政效果评价等四个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的探究,希望能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目标 思政结合点 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课程思政理念是为了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后简称“纲要”),对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详尽、系统的指导意见和要求,这对于高等院校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高校学生在网络文化、外来思潮、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下,出现的享乐主义、佛系态度、功利主义等等不良思想影响,以及当下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革影响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亟需进一步的提升。
本文主要以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电学基础与高压安全》为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的研究。
1 课程思政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措施,同时对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亦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1.1 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以往专业课教师多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思政课程来完成,忽视了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建设则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做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者,要利用所教的课程实现育人目标。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素养、人文情怀,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这些活动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1.2 促进专业课程内容的外延和升华
课程思政要求各专业课程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这就需要充分联系思想政治理论、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联系行业发展、人文历史、国情民情等等,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的、创新的思考和再认识。这将为冰冷的专业知识赋予温度与情怀,对于促进课程内容的外延与升华具有重要作用。
1.3 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纲要中提出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这需要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另外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激励,都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进行评价和反馈,才能持续改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然而学生思想境界、人文情怀、内在素质的提高,都是系统性、长期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们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都是很难在一个课程期内明显体现的。因此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同时面临挑战与机遇,需要在教学评价甚至教学管理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2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2.1 思政目标的建立
课程从属于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应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而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价值理念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还要结合课程自身的特质来建立思政目标。
《電学基础与高压安全》是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训操作,实训过程要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范,这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结构设计、安全操作规范、应急处理方法,并掌握一定的电学基础知识。贯穿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安全”,实践过程中时刻关注自身的安全、他人的安全、设备的安全。而安全理念,又可以引申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基于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的思政目标为:通过实践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
2.2 思政元素结合点的选取
思政元素结合点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中,可以与思政元素之间进行有机融合的内容。选择思政元素结合点,应该先认识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思政元素为专业知识赋能,使专业知识变得具有温度,而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生动、更可感、更具体的场景来体悟思政元素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选择思政元素结合点时,除了考虑思政目标的达成,还应该考虑到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否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学习效果的提高,这样的思政元素结合点对课程来说就会更有价值。
挖掘思政元素首先应该了解思政元素的内容到底包括哪些。纲要中已经系统的将思政建设的重点进行了梳理,大的方面包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而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作为教师要开展好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对这些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并转化为自身思想认识的一部分,践行在自己的言行中,才能在教学中任用自如,令学生信服。
2.3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策略
如何让思政元素真正的进入学生的头脑,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在理论课堂上,思政元素的融入应该多与行业历史、行业发展、社会、国家、时事热点相结合,用国家在科技发展中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来增进学生的爱国热情;用行业发展中涌现的一个个先进楷模的故事,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职业使命感;用贴近生活的时事热点,来激起学生的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与了解。在引入思政元素时,应该要有铺垫,否则就会显得生硬,要设置问题层层深入的启发学生思考,最后要有总结和引申,要一点一滴的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在实训课堂上,要从实训的管理、实训任务设置上,尽量模拟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建立明确严格的实训要求和课堂纪律,逐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职业精神。在实训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倡导团队协作,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让学生在实训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实训结束后,要通过交流、评价来进行总结反思。
除了课堂上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课外更是一个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利阵地。可以布置开放性、需要学生自行探索的作业,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网络、图书馆等多渠道,小组协作、独立探索等多方式,将课后学习成果以视频、照片、学习报告等多形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在增进学生探索学习能力的同时,从实践中体会思政元素的内涵。
2.4 思政效果评价
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我们要持续推进其发展优化,就必须要用一种评价机制来获得有效的反馈。而对于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建议将其纳入到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中,因为所采取的考核手段既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应试感,迫使学生采取各种应对策略,这样其实难以获得真实的测试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内在品质,难以使思政元素真正入心入脑。
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即由专门的组织,定期来对学生的开展调查工作,可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来了解学生思政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教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这种评价机制,对学生相对轻松,不会造成太大压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从而有利于获得较为真实的反馈,又能通过调查活动本身,促进学生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和认识。
知识与技能我们很容易通过考试或者过程化考核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德育教育中的很多素质比如思想道德、精神境界、价值观、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等等这些内化的品质,是很难用一种局限性的手段去准确测量的。因为这些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并且这些品质往往只有在真实的、具体的环境下才能展现出来。比如工匠精神,这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经年累月的磨练中,才会逐渐显现出来的。又比如爱国情怀,只有人在面临具体的抉择、困难的处境时,才能真正显露,而在平时可能连他本人都并不一定清楚自己的爱国情怀有多深。因此对一门课程的思政效果评价,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导向作用,让学生和教师能增进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与理解,引导学生自觉、自主的培养自身的良好品质,激励教师主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3 结束语
任何一位合格的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都会不自觉的秉承着育德育才的教学理念,都必然会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课程思政的提出,实际是将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對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出了系统而具体的要求。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中要注重结合课程自身特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应该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互促互利。教学过程中,要将思政元素隐含于教学环节中,层层递进的启发学生体悟所要传达的思政元素,避免生搬硬套、说教式的将思政元素直接嵌入课程内容中,致使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两张皮”的现象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2020.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3]郭抗抗,蒋永清,秦 勇.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7).
[4]夏永林,张熙凤. “真心”是破解思政课“进头脑”难题的根本法宝[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