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谦益
摘要:近年来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强化我国基础教育的建设,当代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许多新型的办学模式,为了能最大化地共享最新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对我国较为典型的一些教育集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文献查阅,了解到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主要集中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集团内部出现思维定式及学校同质化、集团管理行政化等方面。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提出合理规划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创设具有个性化、创新性的集团内分校;集团化管理“去”行政化等解决策略,以此提高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各分校之间及团体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解决策略
现代化教育的风采不同于往昔,在市场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冲击下,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新科技、教育创新手段中不断衍生出新观点、新思路、新实践、新成果,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提供了便捷分享、便利高效的学习平台,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而今的办学也打破了固有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以行政指令为主,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等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共享,但是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要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也面临了许多新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该种新型办学模式所期望实现的教学效果。因此,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集体化办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的资源共享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发展态势及其与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的关联
集团化办学是指在核心机构或品牌学校的牵头组织下,依据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章程组建学校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集成创新的一种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是推进教育领域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以强带弱,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發展。
(一)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发展态势
1.什么是集团化办学模式
20世纪90 年代,“集团化”这个名词在杭州第一次出现,它以集团法人作为办学的主体,以集团资本为办学基础,以规模效应成为办学优势,形成一种彼此联合发展的集体学校共同办学的模式。集团学校的背后由集团公司所支持,通过出资举办、投资持股、收购并购、协议转让、竞价竞标等方式举办或实际控校,对旗下学校统一管理运行,经费筹融资方式主要是学费收入、举办者投入、上市融资和债权融资等。
2.当下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发展态势又当如何
自“集团化”的新模式逐渐打破传统固有办学形式以来,便以其超前的办学理念,创新的办学形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一支潜力股,迄今为止,“集团化”从民办学校的专有名词逐渐进入公立基础学校教育领域,从高校教育走向幼儿教育领域,集团化办学的风潮愈来愈火热。
3.为什么集团化办学愈演愈烈
当今学校越来越趋向集团化的发展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集团学校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各校及时共享教育资源;二是通过集团支持拓宽了办学的经费筹资渠道,即使是公立的院校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三是通过不断完善的教育体系优化集团内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
(二)集团化办学模式与教育资源共享的关联
2018年12月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鼓励各地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同年12月8日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 “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法案法规和各项条例的颁布,着重强调了集团化的办学模式起到连接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和共享的作用,而优质的教育资源要实现最大化的共享便要和集团化打上关联。名校集团化发展的根本是以各种资源为基础进行要素渗透,籍此提振凝聚力,通过“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新校”的方式将优质资源整合并共享和交流,以此不断完善和优化集团学校之间教育的质量,均衡教育的差值。
二、影响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的因素分析
实现集团化办学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在现实中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实践并不完美,在“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新校”多种形式实践中,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共享,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依然不均衡;集团化的学校内部由于极为相似的运作机制和教育手段,教育思维逐渐定式,学校与学校之间出现同质化现象;长期的企业集团管理,导致集团学校的管理逐渐行政化。这些因素深深影响着集团化办学所要实现的共享理念的初衷。
(一)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1.师资因素影响
有些学校成为集团化学校的一员,是奔着名校的名气而去,实际上挂羊头卖狗肉。“弱校”、“农校”和“新校”籍着名校的头衔吸引了许多家长和生源,但是其教学综合能力依然薄弱,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师资流动性大,形式上和总校统一了教学的模式和管理方式,内部却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尤其是一些附属于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民办学校,冠上新头衔,校内的以聘用老师居多,流动性很大,这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科知识水平并未达到合格教师的基准,甚至时至今日有些连教师资格证书都没有。于学校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2.地域因素影响
集团化的办学主要以“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新校”的联合方式来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在办学的实践中虽然学校联盟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接受统一的教育管理,但因大部分的分校在地理位置上所处偏僻,学校与学校间隔距离较远,优秀师资的调配和流动比较困难,例如:上海实验学校,它的东滩校区远在崇明,距离总校东明路校区自驾近一个半小时,分校的老师去总校每周进行师资培训,在路上来回花费较多的时间,回校后还得将自己未上的课补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时间负担;上海中学南汇校区距离徐汇的总校自驾至少也在一个小时以上,优秀的名师一旦被流动到南汇校区开展每日的日常教学工作,上下班距离非常远,导致这些优秀的老师不得不选择其他学校作为自己的下一份工作,致使优秀的师资流失。
3.资源分散的因素影响
加入集团化学校成为其中的一员,大部分的学校还是由衷地希望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通过加盟获得不同学校之间最新、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实际办学中发现,想要获得不同联盟学校间的优质资源其实是有难度的,究其原因是这些资源呈分散的点状分布,在资源更新迅速的今天光靠老师们千辛万苦,从地理位置上遥远的分校集中到总校一起进行交流和分享的精力有限机会难得,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内容进行高效的科技整合和优化,并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运用起来就成为一个难点。
(二)集团内部出现思维定式及学校同质化
目前,集团化学校思维定式、学校同质化的状况越来越普遍,这也成为了集团化办学的一个弊端。
一方面随着集团化将不同的学校纳入版图,不断进行合并,许多集团化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许多曾经辉煌的、极具特色的百年老校经不住生源变少抑或是为了突破现状进行革新,不得不被动的将其本身的文化特色“弱化”,将原本的办学特色“稀释”,成为了一个个集团化的“复刻机”。集团化大趋势之下,这些被纳入联盟的学校没有凸显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集团化的分校向总校一切“看齐”,逐渐被同质化。
另一方面许多分校都忙着拓宽生源,打着集团名校的幌子,采用“拿来主义”,将名校的办学成功之处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论是否符合本校的教育发展,当下先统统照搬,让家长深切感受到了成为联盟学校的“优势”和“特点”,这就直接造成了“千校一面”的怪现象,一个个学校思维定式,同样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趋势使学校模糊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变成了学校的主动求同。
(三)集团管理行政化
曾经高校的“行政化”问题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困扰集团化学校的问题。集团学校的“行政化”将教育官化、权利化,目前的集团管理愈来愈有行政化趋势,成为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一道行政屏障,教育集团发布过多过重的“行政”命令,强行组团,干预进度,加重学校负担。教育集团的管理者掌握了管理教育资源的权利,使得不少集团学校为了获得教育的优质资源,不得不“被行政化”。
行政化的管理首先影响的便是一线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集团内部的老师竞争激烈,具有追求成果的本能冲动。行政化使得行政管理破坏了学校的规则,部分挤占了本应属于教师的资源,老师们对教科研的积极性逐渐下降。
其二,政绩破坏学校发展的规律。为追求政绩,要求分校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使得不同的学校教科研成果出现短、平、快的现象。在政绩驱动下,学校对老师提出额外要求,导致一线的战场烽烟袅袅,按着政绩的要求努力提升班级总成绩。数据出来了,学校的名次前进了,但是教师的学术水平没有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被冷落。
其三,功利主义思想的形成。集团化的学校同样也是通过月考核、年度考核获得绩效,而考核的主体是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都围绕着行政部门的要求转,行政部门喜欢什么,老师就做什么。这样一来,教师围绕的主体发生了偏移,不是围绕学生的教学成长,变成了行政部门发放的考核要求,“以学生为本”变成了“以绩效为准”。
三、促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的策略
通过了解集团化办学的现有问题,分析影响集团化办学的主要因素提供以下一些促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完善的相关建议和策略作为参考,希望能不断优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一)合理规划优质教育资源
1.师资配置均衡化
集团化内部的名师很多,但是优秀师资的配置并不均衡,集团学校想帮扶“新校”、“农校”和“弱校”建议可以采取“支教”的政策。首先,鼓励户籍地教师能回自己的家乡帮助这些集团旗下新发展的分校完成新的转型,将最新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实践传输给当地集团化分校的学生,同时自己的出行更省时更方便;其次,集团内可以定向培养从优秀的师范类院校吸纳的即将毕业的新教师作为后备储蓄力量,在集团内的名校中进行集中培训和教学实践,满3年的老师调配到分校中,為分校输入优秀的青年团队力量,保证师资团队的优异性;再者,教师流动性比较大的偏远的分校,建议集团资金能多投入其中,提升教师的薪资待遇,能留得住优秀的教师。
2.集团电子信息图书馆的建立
集团化学校以其学校数量规模大和优质教育资源较分散为特征,为解决地域和资源上的分散所带来的困扰,建议建立一个虚拟的电子信息图书馆。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工作,集团间共享的电子图书联盟,其中包括来自名校以及各分校之间的多方最新、原创的优秀教育资源,在地域上比较偏远的分校、新建立的分校和农校可以从图书馆中获得第一手教育资源,将教育的最新资源分享给学校的师生集体;另一方面,这些本来分散在各校之间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也获得了整合,优秀的资源彼此碰撞更新。秉持资源高效、合理、充分利用的理念和原则,电子图书馆可将资源最大化共享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积极创设具有个性化、创新性的集团内分校
为打破集团学校同质化的“千面一校”现象,集团内各校可以创设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创新化的办学特色,筛选和继承原有文化的优秀成果,选择和创新新的文化。比如上海市进才中学,隶属于进才教育集团,他的办学特色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通过全寄宿制生活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关爱精神和自主能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先后赴大别山学农、下社区挂职锻炼、开展校内值日周、走进人大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国际教育交流广泛,与国外十余所友好学校定期互访,培养具有“公民意识、领导才能、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谦谦君子、大家闺秀。再如浦东新区的建平实验学校,隶属于建平教育集团,它的学校文化主线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全方位、深层次开发学校教育教学功能,做到‘以学生健康、主动发展为本,培养‘健康、自主、智慧的学生。”
不难看出,集团化学校的办学特色皆有不同,切实从本校的发展状况和现状着手,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具有可行性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理念。集团化并不是把所有的内容都同质化,学校本身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发展属于自己的校园特色和文化理念。
(三)集团化管理“去”行政化等解决策略
“去行政化”是要求学校的管理人员明确自己工作目标并非居高临下地管理,而是和教师一道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指出,去行政化的核心是行政管理队伍要树立为“谁”服务的观念。
1.“去行政化”把主体地位还给老师,激发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
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科研活动中,有用一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给予教师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增加分校间教师互相交流的机会,那么他们参与教研的内驱力将得以激发,成为研究的主人。
2.“去行政化”要少追求政绩,慢出成果,帮助教师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实现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和创新
良性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能够建起立民主、平等的工作伙伴关系。在办公的过程中校长与教师之间、中层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不是工作等级的划分,而是提炼和融合。轻松的工作环境让参与教学、科研的教师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给出更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3.“去行政化”要摆脱功利主义思想
有些集团化的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通过不断的周考核、月考核、年度考核以及班级成绩的排名来评价一个老师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成绩来确定该老师年终考核的绩效。整个过程中教师围绕的主体是行政部门发放的考核要求,太功利主义了。弱化“考核”,减轻老师的压力,让老师回归到学生群体,“以生为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围绕着学生,多了解班级的孩子,根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状发展,去进一步调试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青颖,刘寒雁.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的危害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2).
[2]黎明虹,杨立汝.“一带一路”背景集团化办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探索[J].科技风,2020.
[3]范小梅,戴晖,刘晓.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逻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
[4]吉 标,崔少琳.高师院校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 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36).
[5]王曦.集团化学校的文化构建[J].探索与争鸣,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