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安卿
关键词:中职英语;高效课堂;打造策略
前言
中职学校虽然以专业技术教学为主,并以学生就业为教学导向,但英语作为中职学校学生必修课程,在中职学生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帮助学生有效完成专业化学习,拓展学习视域的重要学习科目,教师应重视对高效课堂的打造,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得学生学习质量得以提升。因此,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可有针对性进行导入、课中、巩固三个课堂教学策略实施,达成教学目标。
一、课堂导入情境,调起学生兴趣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依据中职英语内容创设画面情境,将以专业技术技能学习为主的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其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为取得高效率的课堂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情境,调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事半功倍的同时,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积蓄高效课堂学习力量。
如,教学《Running》时,教师可提前贮备适宜的画面情境,借助多媒体将这些资料展示在学生眼前,通过音视频配合的效果,将中职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兴趣调起,使其饶有兴趣开启学习“Running”内容课堂活动。教师可通过播放大量的与跑步相关的情境画面,引导学生进行饶有兴趣进入其中,对所要进行的英语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萌生想要深层次了解欲望。而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表达以及自由讨论,展示一些常见的体育活动,并使学生可以运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个人爱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喜欢运动,保持健康生活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可以讲述出自己喜欢的运动模式,并可通过视频画面了解人们对跑步运动态度,进而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完成对Running相关知识的了解,并萌生想要探究更多关于Running相关英语表达欲望,兴致浓郁开启课堂学习之旅,为取得高效率课堂学习效果做好准备,实现教师打造高效英语课堂的基础奠基目标。
二、课中英语游戏,师生和谐交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核心,中职英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可依据中职学生喜欢游戏、活泼、好动等特点,创设课中英语游戏情境,通过师生间共同参与的游戏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不知不觉英语学习目标,并扎实掌握所学习的英语内容,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调动,更加热情参与到英语课堂,提升学习的效率。同时,教师通过游戏中自身作为游戏设计者、引导者参与其中,与学生英语对话中营造和谐交流场景,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其乐高效融融中完成有效的学习,达成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如,教师进行《Speaking》课中英语游戏教学时,通过师生间和谐交流,共同游戏中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依据“Speaking”内容,教师可设计“买衣服”游戏,游戏中教师作为设计者还应兼任评判者,并有针对性对“Speaking”内容指导,让学生能够借助买衣服游戏,与作为“店员”的教师游戏模拟购物场景中完成英语对话的练习,使得学生依据这样饶有兴趣的对话,对购物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完成英语对话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对英语对话内容的练习,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实现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
三、课堂巩固评价,激励学生自信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初中,学习成绩较为普通甚至低下,这样的一群学生自尊心较强,对教师的点滴评价激励很关注,喜欢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因此,中职英语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课堂巩固环节的评价激励环节不可或缺,是激励学生自信学习与成长的基石,可使学生充满自信更加喜欢英语课堂,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效率与学习的质量。
因此,教师可在课堂巩固练习环节,借助学生英语课堂知识梳理过程中的优异表现,有针对性进行评价点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了解自己课堂学习表现的同时,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与关心,学习自信心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充满自信的进行英语课堂学习与练习,高效率达成课堂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依据不同英语学习能力的学生表现,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契合实际的评价,使得学生受到激励,并从中体验到教师的用心,配合教师有效的完成整个课堂知识的整理,学习效率逐渐提升同时,还可针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差距,以及表现出的不足,进行及时修补,高效率完成知识梳理与总结目标,逐渐提升英语学习效率与质量,逐步实现取消分层差距的目标,达成不断提升整体学习效率目标。
总结
总之,打造中职英语高效课堂,教师通过英语课堂导入情境,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英语游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发展。同時,依托课堂巩固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充满自信投入英语学习活动,取得理想英语学习效果,促进英语课堂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藉此,使得教师高效率完成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蒋爱萍.中职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21,21(12):68-70.
[2]陈晓燕.构建中职英语教学高效课堂[J].现代职业教育,2019(3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