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化教学特征、功能及优化策略探析

2022-04-17 11:38吕昀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

吕昀

摘   要:审美化教学旨在将学科中的审美因素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相互统一、科学性与审美性相互统一的学科教学美育渗透模式。明确审美化教学定义有助于加强教师对审美化教学的认识,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研究审美化教学特征有助于改善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审美化教学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四个教学要素提出优化审美化教学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审美化教学;审美教育;审美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9-0018-04

自1993年始,我国在重要的教育类文件及条文中开始关注和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它是第一个以“美育”为名的国家级政府文件,系统的设计和全面部署了学校美育工作,同时也提出了对新的审美教育改革要求与期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要求的提出,明确了学校审美教育工作不仅是艺术教学的责任,并为学科教学活动向审美转化指出了方向。

一、审美化教学定义

20世纪末期,刘兆吉先生成功主持了“审美教育心理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为日后的“审美化教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1世纪初期,后现代思潮对教学理论的影响逐步呈现,美学要素的彰显使教学理论的美学向度逐渐向审美化转变。审美教育以及教育教学审美化在经过数十年的概括、总结和提炼之后,使得“审美化教学”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逐步走向体系化和系统化。审美化教学是诸多教学审美化的一种,关于审美化教学的概念,学界普遍接受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所下的定义。审美化教学是审美教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或者各类教学向审美特质方面转化,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审美欣赏力、表现力、创造力)发展的教育活动。审美化教学的“化”是个动词,是指變化的过程。审美化教学的关键就是审美转化,将非审美状态转化为审美状态。同时,审美化教学的“化”也是个名词,是指变化后出现的状态,即达到的水平或程度,是转化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整体和谐状态。审美化教学的转化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将教学要素进行审美转化,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其二是将教学过程进行审美转化,其中教学内在逻辑和外在形式的审美转化是重点。其三是教学主体审美关系的建构。审美化教学强调合规律的教学,故又可称之为“审美——逻辑教学”是学校实施审美教育课程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实现审美教育目标的有力保证,课堂教学是审美化教学的主战场,可通过教学美来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

二、审美化教学特征

审美化教学要求非审美状态转化为审美状态,非审美关系转化为审美关系,所以审美化教学除了具有一般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发展性、认识性之外,还具有生动性、感染性、情景交融等特点。各个教学因素在审美化教学过程中虽呈现出了共性,但是每个教学要素都有其各自明显的特征。因此,为了探讨审美化教学的显著特点,将从四个重要的教学要素展开具体讨论。

(一)教学目标:生成性

审美化教学可以美化生活中的一切,也可以让生活变得美好。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审美化教学场景中,在灵活自主的预设条件下,通过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使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审美化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在全面完整、准确清晰、可操作的基础上,除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产生,抓住审美视点为审美教育留出了空间。其中,这些非理性因素是与教学情境直接相关的,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因此,审美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具有生成性。

(二)教学内容:逻辑性

从审美化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师事先设计的课堂知识,还包括师生在对话和体验过程中共同构建的“不确定知识”。在审美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踊跃的参与者,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教育场域中最简单的师生对话,也需要人与知识相对话、相融合。因为,这些知识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它们本身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或由浅入深或局部到整体或简单到复杂。审美化教学就是要实现知识的学习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师生在共同享受教学过程带来的愉悦,同时也能学到有规律性、系统性的知识。因此,审美化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

(三)教学方法:体验性

审美化教学方法中最直观的就是直接体验,其中的体验既有指向性,又具有时效性,是审美化教学参与者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方式。直接体验的选择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特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等各因素的和谐统一。教师与学生亲身所见、所闻、所感、所遇,不仅是审美化教学的来源,激发师生对美的欣赏和表现,而且也能够创造新的审美化教学资源,能够在体验中实现美与自由。因此,审美教学的教学方法具有体验性。

(四)教学评价:和谐性

和谐是美的关键特征和呈现形式。任何事物只要有一定的和谐特性,就归属于美的范畴,人们根据自身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意识、思想、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审美化教学既关注动态与静态的和谐,也关注内在逻辑与外在形式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其目的都是为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管理功能,为了教学活动的促进和完善,以达到审美愉悦。因此,审美化教学的教学评价具有和谐性。

三、审美化教学功能

审美化教学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国际课程教学发展动向的呼唤以及美感理论、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应运而生的。审美化教学对教学、教师以及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它能够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改善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有助于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审美化教学不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加美育目标,而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体现出美的规律和表现形式不同,以特定的审美视角为宗旨设计教学过程并实施教学。这是在广博汲取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根基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联结美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对美育课的内容加以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各种审美媒介感知美,塑造学生关于美的灵魂,建造学生关于美的精神家园,加强了教学的科学性。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处于权威地位,不再拥有控制和约束的权利,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兼具和谐、民主、平等这一天平之上。审美化教学对教师的音容、仪表、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领会到执教教师的语言美、肢体美和互动美等,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艺术性,给予师生愉悦的身心体验。

(二)有助于改善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面向千差万别的个体,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需要将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传递给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需要具备各种素养。这些素养既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又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审美素质自然是众多素养中重要角色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影响着审美教学活动的质量,其审美素质越高,审美教学活动的质量就越高。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他的审美品质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对美的表达能力、对美的创造能力和对美的积极情感刺激能力。审美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美的观念,能够树立正确的培养美的目标,对教材、美育教学内容的建构有一定的统摄能力,能够将教学内容中美学知识提炼出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正确的选择教学方法,对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美有高度认识,最终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自由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审美化教学对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有助于改善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专业素养。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学会创造,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审美化教学通过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欣赏、表达、创造美。不同的审美心理决定了不同的独特人格,美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所以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人格。审美教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它可以建立感情,提高审美品味,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更好生活的渴望。同时,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人的感受美、表达美、欣賞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形成人的艺术情趣,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审美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能够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各方面相互融入、协和发展,提高人的核心素养,实现人的健康成长。

四、优化审美化教学策略

优化审美化教学,首先,执教教师要对审美化教学有极高的认可度,能够对审美化教学整体把握,具备美学知识,这是优化审美化教学的前提。其次,教师要能够激励师生共同积极参与,这是审美化教学的必要条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保证审美化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本着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谐性原则,教师应对教学要素进行转化,将“审美欣赏”贯穿始终。基于审美化教学各个要素的特征,本部分重点探讨各个教学要素的优化策略。

(一)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现科学美

审美化教学既要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更要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设美育目标,实现四者的和睦协调。在设置审美化教学目标的时候,在确保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首先应注意到优越的审美习惯的培养,习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好习惯可以维持人的一生,使人不断进步;其次应关注审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既要为此创立积极的条件,又要保证审美情感目标的实现;最后要保证审美化教学的创新,学生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应当保护学生的个性。

(二)清晰化教学内容,体现设计美

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利用教科书中的知识,没有从美学的角度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美学要素,致使学生忽视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蔡元培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因此审美化教学内容的编排,不仅要依托于教材,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学科之内乃至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和结构。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能把握知识的联系直接相关。所以,审美化教学内容的设计美就要从知识的清晰化开始,既要充分体现各科自身固有的审美因素,也要将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同时要考虑增加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逻辑性,确保教学内容不缺乏美感。

(三)丰富化教学方法,体现形象美

审美化教学就是要将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化为审美的创造性学习,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鼓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精神。在审美化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认知规则和审美规则的创造性运用,通过多渠道诱发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审美感受,从而因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间接实现自我价值。注重板书的利用、环境的创设等,巧妙安排教学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将唱歌、舞蹈、绘画、情景表演引进课堂,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愉悦和谐,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良好的教学环境也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要精心安排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民主、平等、合作的精神氛围和干净、清新的课堂环境,都有利于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四)多样化教学评价,体现互动美

对教学的评价是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影响因素的评价。科学的教学评价必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科学的教学价值。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以客观和多维的方式进行评估,以帮助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审美化教学方式应该具有多元性,不能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因为“量化”不能够反映出审美化教学的价值。审美化教学评价的多样化至少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评价主体,应向多主体互动转化,避免单项评价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评价指标,应向多标准方向转化,避免教师只看学生成绩的片面性评价。审美教学虽然也有一定的教学规律,但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判断,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尊重美与自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审美教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30):20~26.

[2]刘锦诺,杨   丽.我国70年来教学理论中的美学向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9):56~62.

[3]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5):108~114.

[4]范   蔚,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

[5]刘   煜,陈宏祖.审美化教学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1):69~71.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中专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阅读教学之审美教育方略
墨香满园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关于审美教育的渗透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