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四重向度

2022-04-17 14:13曹鸿勇郭鹏
高教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理论性思想性亲和力

曹鸿勇 郭鹏

摘  要: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四重向度,坚持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四重向度,对于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任民族复兴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性是前提,要立破并举,增强思想性,打造有高度的课堂;理论性是基础,要用科学的理论掌握学生,增强理论性,打造有深度的课堂;亲和力是关键,要亲近学生,增强亲和力,打造有温度的课堂;针对性是保证,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打造有效度的课堂;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四重向度的内在逻辑,坚持守正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提高学生抬头率和点头率。

关键词: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8-0127-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level, theoretical property,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is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grea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then cultivati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ideological level is the premise, and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enhance ideological level, and build a high-level classroom; the theoretical property is the basis, and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theory to master students, enhance theoretical property, and build a deep classroom; affinity is the key,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ffective discourse system and carry out thematic practice activities, enhance affinity, and build a temperature classroom; pertinence is the guarantee, and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and build an effective classroom; we should coordinat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ideology, theory,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stick to the right path  and keep innovative,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level; theoretical property; affinity; pertinence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改革创新,亲自部署,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把舵领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論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明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依据。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四重向度,坚持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四重向度,对于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任民族复兴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性是前提,不断增强思想性,打造有高度的思政课堂

思政课本身就具有思想性,思想性是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和题中之义,缺乏思想性的课堂不是真正的思政课堂。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由此可见,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脱离阶级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主流意识形态充分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诉求,古今中外,在任何一个国家里,统治阶级都宣传主流意识形态,采用各种方式使社会成员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者和实践者。思想性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思想性。作为思政课教师理应立足思政课堂向学生讲好马克思主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困境,尖锐地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3]”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思政课一刻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否则,思政课就会迷失方向,走向歧途。面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作为思政课教师,立足于思政课堂阵地,坚持立破并举,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传马,捍卫马克思主义,实现凝聚共识、价值引领功能和作用。

坚持立破并举,要在立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思政课教学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立德树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引导学生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点上,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自身本领,切实正面引导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民族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立破并举,要在破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对错误思想正确认知。当前,伴随着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伴随着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利益不断调整,社会思想不断分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极大威胁和挑战。有些人打着维护自由、民主和人权等口号,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有些人打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幌子,宣扬儒化中国和儒化马克思主义。这些错误思潮极具迷惑性、欺骗性和隐蔽性,误导学生对社会现实认知,对于青年学生思想毒害极大。刘同舫教授深刻剖析了错误思潮的危害性,他尖锐地指出:“环视当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他们正在积极兴奋地展示出自己的话语体系,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千方百计地同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企图影响并重新诠释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影响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4]”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反面案例,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批判的武器,切中要害,对错误思潮进行思想批判、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从客观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对错误思想的正确认知,认识到其理论前提、观点主张、具体表现以及现实危害,揭露其目的实质,在破中立,引导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二、理论性是基础,不断增强理论性,打造有深度的思政课堂

就思政课而言,本身就具有理论性,理论性是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缺乏理论性的课堂也不是真正的思政课堂。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同样,提升思政课实效须坚持理论向度,用理论照耀实践,反对盲目的实践。不断增强学理性,讲清讲透理论,用理论自身魅力赢得学生,这是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习近平指出:“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3]”直面错误认识,无疑在当前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马克思主义抓住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这一根本,着眼于人类解放这一根本,深刻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这一重大课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反复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彻底的理论。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3]”思政课是一门以理论性为基础的课程,如何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从而最终掌握学生?思政课教师必须解决好这一重大课题。

从理论体系看,要用真理的力量掌握学生。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的理论基础,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

首先,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整体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具有整体内在逻辑,同时还必须把握各自部分的内在逻辑。长期以来,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简单叠加而成,人为地随意肢解马克思主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不是三部分简单叠加而成,而是具有整体的逻辑,任何割裂三部分内在联系的做法,都不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为了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论,是为了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学问。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主题。将为人类谋解放渗透到马克思全部思想体系之中。可以说,马克思一生的事业连同他的理论都是为人类解放做注脚的。习近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6]”只有从整体上着眼,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要义。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着眼,引导学生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整体内在逻辑,坚决摈弃肢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做法。

其次,要重点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涉及众多领域,在有限课时内,很难完全掌握其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学习和把握马原理,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要义。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7]”注重原理学习同客观实际有机结合,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生活实践。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

再次,学原著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这些著作凝聚了人类智慧精华,历久弥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研读经典著作,学习和借鉴经典作家的基本立场、思维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切实感受经典魅力,这对于大学生陶冶情操,提升素养,提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9]”把原著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把原著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可采取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朗读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加强对原著的学习,从而拓宽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三、亲和力是关键,不断增强亲和力,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就思政课作为一项教学实践活动而言,是针对学生展开教学的活动,只有学生真心接受和喜爱,才能完成立德育人根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能否真心接受和喜爱制约着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亲和力是增强理论性和思想性有效途径和方式,缺乏亲和力的课堂,思想性和理论性无法有效实现,往往事倍功半,无法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当前,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如何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这一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亲和力不够是制约解决这一问题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语言过于晦涩,教学方式单一,一味进行说教式灌输,不接地气,师生、生生之间很少互动,学生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因而,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亲和力,推动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

首先,有效话语体系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载体。从教学体系看,要构建有效话语体系来阐释理论,促使理论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毛泽东、习近平等领导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光辉典范,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来表达深奥的道理,化繁为简,使抽象变得具体,便于群众接受,收到良好的效果。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以“闭塞眼睛捉麻雀”说法形象地刻画了缺乏调查研究状况。毛泽东选取“三打祝家庄”事例来说明看问题要全面,避免片面性。习近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说明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同时也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建设的规律性。习近平在参观展览“复兴之路”时,提到陈望道的故事“真理的味道有点甜”,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毛泽东、习近平等领导同志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很值得思政课教师学习和借鉴。总之,教师要多聆听时代声音,贴近学生实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鲜活丰富的案例素材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阐释好科学理论,实现教师和学生有效的良性互动。

其次,主题实践活动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载体。思政课还须坚持实践向度。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實践是思想之源,教师要善于用实践活化理论,反对空洞的理论。思想政治理论不只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政小课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形式多样化的主题课堂实践教学,比如,学生讲思政课、拍微视频、演情景剧和唱红歌等。可以看出,亲近学生成为思政小课堂的鲜明特点。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大课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这对于学生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展开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可采取参观传统文化景点、红色景点和先进文化景点,也可采取结合学生自身专业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如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形成实践报告。无论是校内主题实践活动,还是校外实践活动,都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进行评选,有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策划方案,统筹安排落实,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可以看出,亲近社会成为思政大课堂主要特点。主题实践活动以校内外主题活动为载体,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技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四、针对性是保证,不断增强针对性,打造有效度的思政课堂

就思政课是针对学生展开的教学实践活动,只有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才能真正达到育人效果,脱离学生客观实际,无法实现立德树人任务。思政教育绝不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而是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教育家约翰·杜威深刻地指出:“学校与社会隔离,学校里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10]”由此观之,只有增强针对性,才能打造有效度的思政课堂。

立足于学生实际,打造有效度的课堂。学生的客观实际既包括学生生活的客观世界,也包括学生自身的客观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和学情来讲清理论。只有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和学情来讲清理论,才能不断增强针对性,打造有效度的思政课堂。

首先,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党情来讲清理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中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在透彻分析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讲清楚一些重大问题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清中国历史性进步和历史性变革背后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和理论优势,回应学生对理论难点的关切,在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中把握理论,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其次,立足于学情来讲清理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教师要善于分析和解决思政课堂中学生面临的问题。高校思政课目前面对的基本上是00后,这个群体热衷于网络,关心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个性张扬,追求自我。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采用有效形式推动理论走实、走深、走心。首先,真正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特点,把握学生思想困惑,回应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切,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比如,目前疫情防控战“疫”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疫情防控战“疫”就是生动的思政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精选资源,精选、精编案例,讲清楚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讲清楚蕴含的基本事实、基本道理,讲清楚党的科学理论。其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体裁衣,精心定制适合学生的思政课程。比如,中医类特色的高校,可采取“中医药+思政课”模式,把中医药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医药文化作为一种思政课教学有效载体,既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又有利于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再次,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和热点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耳提面命,精心指导,引导学生自我处理教学中的问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平等探讨中提高育人效果。最后,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教学,要熟悉和掌握学习通、雨课堂与大学慕课等线上教学工具技术要领,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及时同学生交流互动,增强线上教学能力和水平,按照金课标准,打造线上思政金课。

总之,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既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前提,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四重向度。脱离四重向度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将会迷失方向,走向歧途。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四重向度的内在逻辑,坚持守正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打造思想上有高度、理论上有深度、情感上有温度、现实上有效度的课堂,切实提高学生抬头率和点头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刘同舫.在应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挑战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106-11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習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2).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2).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5-9.

[10]约翰·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研究”(19JD710069)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习近平中医药发展重要论述三进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探索”(SDS2020B09)阶段性成果;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与实践”(Z20213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曹鸿勇(1979-),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郭鹏(1981-),女,汉族,山东兰陵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理论性思想性亲和力
关于加强高中化学教育生活性的分析与探究
新课标下数列概念教学探究
育儿必读的宝典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新时期长篇小说语言、内容结构和思想性的新突破
高中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提升新闻理论性的思考与建议
谈新时期企业宣传党建思想工作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