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锐 申晨 杨雨清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青年教师具有高层次的学历等级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教学实践思维和教学实践方法却存在诸多不足。文章在分析我国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基础上,通过涌现理论的量积效应、组分效应和环境效应审视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内在规律,提出我国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涌现理论;教学实践能力;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8-0153-04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level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high level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ut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in teaching practice think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in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nal laws of young teachers'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the volume effect, component effect and environment effect of emergence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in China.
Keywords: Emergence Theory;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young teachers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不但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也肩负着塑造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中愈发具有核心地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切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本文从涌现理论视角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路径和实施策略,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补充和拓展。理论研究充实了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仅涵盖教学实践能力的内容,而且涉及内容的组织规律和生成过程;实践上研究革新青年教师的自身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模式和保守教学方法,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青年教师的培养、管理和考核提供标准和依据。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国外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研究,学者主要以案例研究的方法介绍国外院校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成功经验。例如,学者马怀专[1]研究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日本和奥地利七个国家不同的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经验;在具体经验上,学者盛迪韵[2-3]和学者曾艳等[4]分别以日本和美国高校社会实践特点出发研究本国的教学实践模式。关于国内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围绕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展开。首先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内涵的研究。学者廖嗣德[5]认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体现的综合能力,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能动活动。此外,学者王沛等[6]认为教学实践能力由核心能力群和外生能力群构成。其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学者龚艳冰[7]提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产生影响。此外,学者周波[8]强调高校制度安排的重要影响。
我国目前对于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研究现状虽有较多研究,但是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比如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现有研究对于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缺乏移植的适用性研究,对部分发达地区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关实际调查数据的支持;现有研究对于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目标和评价体系鲜有研究。本文立足于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结合涌现理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具体规律,重点研究如何有效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的实践能力。本文试图解决如下问题:第一,“授人以渔”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上,如何实现以教学实践为主体,社会实践为载体。第二,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生态环境的营造上,如何实现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学习的激励与约束。第三,教学实践能力考核体系的设计上,如何全面而科学地制定每类指标的具体测评标准和要点。
二、我国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研究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青年队伍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八大以后,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开启新篇章,各地区的高校积极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从目前教学实际和教学实践来看,在我国高校教学水平日漸提升的同时,也发现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依然存在着些许问题。DDC5D8F5-9718-4828-9ACB-B6D6E2228C46
(一)青年教师重理论分析培养而轻教学实践能力操作
在日常教学活动授课中,青年教师在课堂上主要着重于对课本内容中的理论知识点的讲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明显更注重学习课本上与知识点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本上,所以在分析问题时也主要从课本出发进行分析。然而,传统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在社会实践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在课堂上,较少教师在授课时会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课堂上也少见相关知识点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相关案例分析,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更是课堂教学较少提及的内容。另外学科专业实践更新换代较快,但课堂对知识的更新换代反应则较为“迟钝”,相关学科与时俱进的前沿问题在课堂上则较少提及。
(二)青年教师缺乏对学生实践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当前存在着课时数不足、教学观念传统和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等客观原因,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在课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都较少;在教学内容上,也仅仅局限于对课本上的主要知识点的讲述,缺少对学生在分析学术相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表明,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模式依然处于“授人以鱼”阶段,如何将教学过程中的“授人以鱼”升级为“授人以渔”,使得学习从学习知识升级为学习一种思维方式,是当下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三)青年教师实践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手段有待完善
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比较传统,通常是通过与学校和学院合作的企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教学,但是青年教师很多时候缺少与企业的实际接轨,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相對不足,所以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往往只能照本宣科,不能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在学校对于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更难以开展。
(四)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单一
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评价体系,依然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高校在对青年教师的考核中,在各种科研成果的考核方面有明文规定的详细考核方法,但对教学实践成果方面的评价则缺乏具体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高校青年教师在科研上投入的精力很容易就能在高校的考核中取得一个不错的结果,但在教学上付出努力,却很难被看到。传统、单一的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评价体系难以提升教师群体增强教学实践能力水平的主观能动性。
三、我国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规律研究
我国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长期动态过程,在构建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机制时,应符合客观规律,遵循相应的原则。基于我国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以涌现理论审视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能够有效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涌现理论”强调系统中的个体遵循简单的规则,通过局部的相互作用构成整体,即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逻辑关系。因此,基于涌现理论的量积效应、组分效应和环境效应审视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内在规律,以创新的整体系统制定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新路径。
(一)青年教学实践发展的量积效应
青年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实践内容上,把课本上的知识、专业准确地教给学生的同时,遵循基本教学普适性原理,从原理的讲解,进而到将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体验其效果。也就是说,课堂上不仅仅应该讲授知识,也应该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知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和对什么人、怎么做、效果如何三个基本问题。在书本以外,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并设计良好的实习研究评鉴体系,通过“教学实践原理+实践开发实习+实习研究评鉴”实现教学实践发展的量积效应。
(二)青年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组分效应
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组分效应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是教学能力发展系统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能力发展系统在整体上控制和支配着各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对系统造成影响。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教师的教学观点、教学理念也不甚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上存在异质性。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可以形成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组分效应。通过在教学实践能力发展上遵循外化、内化、协商和集成的阶段规律,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来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外部性认知提升;通过对习得的优秀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性思考,从而得以学习提升个体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交流、互换教学观点与教学经验,在共享与研讨中提升教学水平。通过“教学实践日志+教学实践心得+教学实践会议”的具体形式,分别注重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外部继承性、教学实践经验的内部吸收性和教学异质实践的整合创新性。
(三)青年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环境效应
环境效应是指在每位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整体教学环境造成影响,从而致使高校教学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变化的过程。这其中,存在着正效应,也存在负效应。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环境效应力图发扬正效应,改善负效应。基于高等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性,从微观至宏观,对应“教师群+学校组织+教育部门”,可将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环境分为三个子系统。首先是涵盖“教师群体”的微观子系统,在高校教师间应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着重提升教学实践学习氛围;在“学校机构”的中观子系统中应注重于教学实践管理机制,从学校的角度对教学实践提出要求,并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教育主管”的宏观子系统中,当前教学实践监管标准仍面临着“重理论轻实践”、标准不完善等问题,亟待改善。
四、我国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涌现理论视域下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政策建议。DDC5D8F5-9718-4828-9ACB-B6D6E2228C46
(一)加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是改革的趋势。这对高校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因为这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求高校教师拥有较高的实践水准。除了高校教师自身应提高实践性技能,学校也应加强与用人企业合作,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走到一线去。当前,许多学生与教师都意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可苦于没有合适的实践机会。企业抱怨学生能力较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黑心企业的新闻也屡见不鲜。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学生实践基地,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招收到能力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出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的权益,使其在社会实践中不受到侵害。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让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课本,学生也能够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
(二)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当前高校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教学习惯和教学水平等参差不齐,可能会在教学结果方面出现差异。另外,缺乏交流也可能使高校教师无法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所以,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的。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发挥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环境效应。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优化教学实践能力生态环境在总体层面上影响到每一位教师。对于一些优秀教师而言,优秀教师的高水平教学,也可以通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这样的一个渠道扩散,被其他教师学习,达到个体影响整体的效果,进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
(三)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发展考核体系
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形式普遍存在于国内各高校中。高校教师提高课堂质量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是从“考核”所能获得的绩效微乎甚微,远不如将时间与精力投身于科研所获得的收益。这种考核方法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当前高校教师的考核形式亟待改变。在考核体系的构建上,应围绕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路径设立基本素养、教学设计、教學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类别指标,并对每类指标制定具体的测评标准和要点,有效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高校教师的教学努力应该被高校考核所“看到”。高校教师的考核形式改革应扭转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重视教师的教学努力,为教学考核制定全面、可行的考核方面。
(四)完善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制度集合
制定青年教师教学实践培训规划,针对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不但聚焦于课程实践教学设计,而且重视教学实践操作,构建教学实践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同时,高校应从经费支持、职称评聘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向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倾斜,推动“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此外,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高校师生之间的对接,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打造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马怀专.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盛迪韵.教学实践能力的涌现——从日本教师教育课程模式谈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1):59-66.
[3]盛迪韵.从学生到教师的嬗变:日本教师入职的衔接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10(3):59-61.
[4]曾艳,王宁,陈志凤.中美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对比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3(2):137-140.
[5]廖嗣德.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0(6):48-51.
[6]王沛,关文军,王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6):92-96.
[7]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61-63.
[8]周波.教学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24(3):126-129.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275020);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互联网金融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改革与创新”(2018JR015);2018年度浙江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涌现性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路径和保障策略研究”(JGYB201821)
作者简介:冯锐(1986-),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DDC5D8F5-9718-4828-9ACB-B6D6E2228C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