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安,杨 彧,张利涛,李 妍,郝晓雨
1.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2.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来回应时代课题。“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1]新时代综合类社科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社科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内人文社科作者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这是由于我国各社科院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仅占我国学术期刊的2.8%, 却占据各主要核心期刊总数的15%~21%[2]。对近10年社科院主办的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发文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特点和发展动态,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脉络及其演进过程,展望新时代综合类社科期刊繁荣发展的未来。
本研究以2012—2021年国内社科院主办的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为参考范围,综合考虑不同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社科院、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院、市社科院;不同期刊层次,包括核心期刊(1)此处“核心期刊”指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20年版)。和非核心期刊;不同地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等因素,选取10种学术期刊作为本研究文献数据来源,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重庆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学海》《云南社会科学》《开放时代》《兰州学刊》《创新》。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以《中国社会科学》等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10年间刊发的学术论文为检索来源。文献索引时间设置为2012年1月1日至 2021年12月31 日,文献检索时间为 2022年2月25 日。
文献计量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动态。本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词分析、引文分析、合著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对2012—2021年社科院主办的10种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的发文情况进行回顾与演进分析。本文使用VOSviewer、COOC可视化分析软件,用于发文作者、关键词共现、研究热点等分析。
期刊发文趋势变化表现的是文献量增长规律,能够预测文献量的增长趋势。对上述10种期刊发表在 2012—2021年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排除目录信息、书评广告、书法美术作品、会议综述等,得到10年间10种期刊的发文数量统计结果。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在10年间的发文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累计发文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递增的速度在逐渐放缓。以单种期刊为例,《兰州学刊》在2012年的发文量为552篇,2021年仅为149篇,未达到2012年发文量的1/3;《湖北社会科学》在2012年的发文量为630篇,2021年仅为247篇,约占2012年发文量的40%。但也有个别期刊的发文量比较稳定,如《开放时代》2013年至2021年发文量稳定在90篇左右。
发文作者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期刊的办刊质量。本研究主要利用VOSviewer和COOC可视化分析软件,从核心作者分析、作者发文量逐年趋势分析和基于耦合矩阵的作者分析等3个方面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个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发文数量较多且影响力较强的学者。通过对发文作者分析,发文数量最多的核心作者主要包括黄宗智(38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左亚文(16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马克思主义)、孙伯君(14篇)(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史)等,构成了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的核心作者群。
2.作者发文量逐年趋势分析
从2012年开始,各作者的发文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虽有个别作者在多个年份均有较大的发文量(如黄宗智在2015年、2017—2019年是高产作者),但多数作者只有在某一年或某几年才会有较大的发文量,几乎没有一个作者每年都能保持较高的文献产出。例如,欧树军于2012年在《开放时代》发文4篇,但均为译作;孙久文在2013年分别在《兰州学刊》《北京社会科学》《重庆社会科学》发文4篇,但4篇文章均为合作,其中第一作者的有2篇;左亚文在2014年发文量较大,在该年发文16篇,其中12篇发表在《湖北社会科学》。其他年份,在这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发文的作者分布也均有较大的变化,在此不再一一罗列。2012—2021年,随着时间变化,在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发文的核心作者也呈现明显变化。
3. 基于耦合矩阵的作者分析
基于耦合矩阵的作者分析表示的是研究方向高度一致的作者。新时代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发文的作者群主要有5个。其一,以姚中秋、任峰、陈少明、陈明、丁志宏等作者为核心的新儒学研究群体;以姚中秋为例,2012—2021年该作者在《开放时代》共发表新儒学研究的论文10篇,其中独作或一作7篇。其二,以黄宗智、吕新雨、李怀印、左亚文等作者为核心的研究群体,其中黄宗智、吕新雨、李怀印都是《开放时代》比较稳定的作者。其三,以张继焦、王飞、李霞、刘涛等作者为核心的研究群体,其中2012—2021年,张继焦在《创新》发文9篇,李霞在《宁夏社会科学》发文9篇。其四,以陈伟、杨华、孙伯君等作者为核心的研究群体,其中孙伯君10年间在《宁夏社会科学》发文13篇。其五,以刘洋、王磊、张欣、苏奎等作者为核心的研究群体,其中苏奎10年间在《兰州学刊》发文8篇。可见,基于耦合矩阵的作者分析不仅可以了解研究方向一致的作者信息,而且可以掌握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个领域的研究动态。
1.核心发文机构分析
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在2012—2021年的发文量排名前10的核心研究机构包括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上机构发文量均在75篇以上,这些机构的学者成为10种期刊相对稳定的核心投稿和发文作者群体。
2012—2021年在本研究选定的10种期刊发文的主要机构中,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等表现抢眼。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2012—202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5篇,在《兰州学刊》发文10篇,在《北京社会科学》发文1篇,在《重庆社会科学》发文8篇,在《湖北社会科学》发文86篇,在《宁夏社会科学》发文1篇,在《学海》发文2篇,在《云南社会科学》发文2篇,在《创新》发文2篇。除了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地缘关系也是影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选择发文期刊的重要因素。比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湖北社会科学》的偏好以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对《学海》的偏好等,都说明地缘关系对学者选择发文期刊具有重要影响。
2.发文机构趋势变化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发文量较大;2013—2014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文量较大;2015—2020年每年发文量最大的机构分别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2021年发文量最大的机构仍是武汉大学法学院。
3.基于耦合矩阵的发文机构分析
为了更好地呈现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在2012—2021年的发文机构在研究方向上的耦合性,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制作基于关键词的发文机构耦合矩阵图,结果显示10种期刊的发文机构可以分为7个矩阵。其一,以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等机构为代表的耦合矩阵。其二,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为代表的耦合矩阵。其三,以武汉大学法学院等机构为代表的耦合矩阵。其四,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等机构为代表的耦合矩阵。其五,以南京大学文学院等机构为代表的耦合矩阵。其六,以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等机构为代表的耦合矩阵。其七,以中山大学中文系等机构为代表的耦合矩阵。
高频关键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某个期刊发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马克思、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等高频词是本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社会科学》等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以“马克思主义”为发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及主题的演进趋势。
本研究对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发文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马克思(199次)、中国共产党(152次)、马克思主义(147次)、影响因素(113次)、现代性(109次)、国家治理(108次)、社会治理(107次)等。其中,“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内涵上具有交叉和重叠,二者相加频次为246,远远高于其他关键词。可见,“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综合类社科期刊发文中的核心主题词。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发现,“马克思”“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等关键词在综合类社科期刊发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主题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见,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主题与党和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共词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对一组词两两统计他们在同一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通过这种共现次数来测度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3]。通过对10种期刊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马克思”与“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几组词的共现次数较多,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明显,表示这些关键词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这些关键词以共现的形式在本研究选定的10种期刊中出现的频次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2.关键词共现矩阵分析
“聚类分析是按照某种定义距离将数据集合分成由类似数据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簇的过程,同一类簇中的数据对象性质相似,不同类簇的数据对象性质差异较大。”[4]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这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发文关键词主要包括5种聚类: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意识形态”等关键词为聚类,该聚类的关键词较为集中,其中“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频次最高,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次数最多,为该聚类的核心词;二是以“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启示”等关键词为聚类,该聚类与“马克思主义”关键词聚类的共现较为频繁;三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大数据”等关键词为聚类,该聚类中“国家治理”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次数最多,为该聚类的核心词;四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等关键词为聚类;五是以“社会主义”“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城镇化”“经济增长”等关键词为聚类,该聚类中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为分散,主要是与其他聚类的关键词产生共现联系。关键词共现矩阵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等关键词是期刊发文研究领域的重要热点。
通过对10种期刊发文中的关键词频次进行累计分析,可以发现研究主题随着时间发展的变化趋势。“马克思”“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影响因素”“现代性”“国家治理”等关键词在2012—2021年频繁出现在这10种期刊的发文中,这些关键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频次也就越高,由此可说明与这些关键词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等主题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主流,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突现指的是领域内有些关键词频次出现突然增加或减少的情况,这种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领域内研究趋势的变化。突现词代表着该年度新兴的研究热点,甚至持续几年都会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比如 “一带一路”为2020年的突现词,说明“一带一路”研究是2020年综合类社科期刊关注的研究热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界的研究关注点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关话题,“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为2021年的突现词。
通过关键词矩阵的期刊耦合性分析,可以了解和掌握期刊之间发文主题的相似度。期刊之间关键词矩阵的耦合程度代表他们在发文主题上的相似度,关键词矩阵的耦合度越高,表示相似程度越高。以《创新》为例,该期刊与《湖北社会科学》《兰州学刊》《学海》的关键词矩阵的耦合程度较高,说明《创新》与《湖北社会科学》《兰州学刊》《学海》发文的风格相似度较高。
新时代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办刊质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在发文数量上,总体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社科院主办的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越来越注重办刊质量,每年的发文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开放时代》《学海》的发文量一直不大,所以这10年间的年度发文量始终比较稳定,其他期刊的年度发文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发文机构来源多样,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地缘性。本研究选定的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机构相对稳定,加上地缘关系的亲近,使得高校与期刊之间的合作更为密切。并且,地缘上的优势使得期刊的地域特色更为明显,如《云南社会科学》依托云南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地处边疆的区位优势,开设民族学、人类学和边疆研究等栏目。第三,不同期刊的发文作者的集中程度不同。《开放时代》《兰州学刊》《湖北社会科学》等都有发文超过10篇的作者群体。基于耦合矩阵的作者分析发现主要存在7种研究方向一致的核心研究群体。由于本研究选定的10种综合类社科期刊的质量较高,他们的稿源比较稳定,作者队伍相对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期刊的稳定发展。第四,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关注点较为集中。通过对关键词进行一系列分析,可以得出“马克思”“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影响因素”“现代性”“国家治理”等词是本研究选定10种期刊在2012—2021年发文中的高频关键词。这些高频关键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彰显了期刊的人文性和学术性,以及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和担当。比如,《宁夏社会科学》的常设栏目“历史·西夏”,在推动“西夏学”这一冷门学科的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合类社科期刊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必然要求推动综合类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5]
新时代社科院主办的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办刊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大战略决策,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和理论创新,扎实推动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
第一,强化内容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6]社科院主办的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章中,关于文、史、哲等学科的研究文章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研究对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体现在期刊发文中“马克思”“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等高频关键词的增多,反映了办刊人不仅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而且坚持以社科期刊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积极贡献。同时,要精心研究期刊的栏目设定,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一核心目标,围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按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要求,积极打造精品栏目、特色栏目。
第二,坚持以质取胜,切实增强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期刊出版的整顿力度,为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旨在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1]。另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对入选的期刊综合政治导向、办刊规范、重要举措、质量效果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等级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推动了新时代综合类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打造高品质的学术期刊需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7]。因此,新时代社科院综合类学术期刊更要肩负起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增强综合类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提升学术传播力和学术影响力,实现社科期刊繁荣发展。
第三,着力引领学术创新,把握社科领域理论研究未来方向。社科院主办的综合类社科期刊刊发的文章多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主题词,发文主题与党和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推出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综合类社科期刊应紧跟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发挥学术传播的平台和载体作用,为理论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将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起点,善于发现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的选题,以回应现实问题为立足点,提升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另一方面,发挥学术交流平台作用,形成社科领域的期刊共同体,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引导学术界探索新问题,用新观点、新思考、新阐释关切现实。综合类社科期刊应时刻牢记“学术公器”的责任和使命,立足中国实践,把握时代命题,引领新时代学术研究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