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

2022-04-16 17:57耿程程马永保
关键词:医科医学生医学

耿程程 马永保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工作,把医学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相继通过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加快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近年来,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等部委以“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总抓手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质量变革”,其中建设“新医科”成为医学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实现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新医科”建设为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强劲动能,如何对接“新医科”加强和改进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也是提升医学教育创新能级、加快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

一、“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新医科”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孕育而生,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阶段,对新时代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从世界变局层面看,带来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广泛影响加剧大变局的演进。一方面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科技革命加快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世界文化交织交融;另一方面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幻不定,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发酵,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态势抬头,国外敌对势力和“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松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弱化,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激烈,网络渗透、文化渗透、价值观渗透等不断冲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俨然是“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靶向。“新医科”建设要面向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就必须勇于迎战新挑战,主动适应大变局,变变局为变革,化挑战为机遇,清醒认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站稳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政治立场,不断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2.从战略全局层面看,赋予医学思想政治工作时代重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两个重要战略,而医学教育既承载着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健康中国”使命,同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教育强国”重任。从2018 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1],到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实施,我国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2]的战略定位顶格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达成这一目标战略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新医科”等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新医科”建设牵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福祉,在此背景下要把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突出位置,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供给,主动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

3.从发展大局层面看,推动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3]。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4]。我国正在经历“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由国际高等教育的追跑着、跟随者、并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四新’建设集中体现了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5]。而现状下的医学人才培养急需突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藩篱,瞄准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这样的新导向,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对接“新医科”建设目标定位,在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工作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的新内涵

建设和发展“新医科”,推动了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赋予了医学生培养新内涵,即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五术”教育,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民健康卫士。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新医科”建设步伐,推动“五术”教育理念转化为内在要求。

1.救死扶伤的道术体现医者的天职,在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操守

在2018 年首个“中国医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医务人员要“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6],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崇高的职业精神,诠释了医者的使命担当。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1991 年颁布的《医学生誓言》“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7],沿用至今,是医学生学医为医的基本遵循。“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生培养,要注重把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融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恪守职业道德,把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作为价值基点。

2.心中有爱的仁术体现医者的情怀,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价值导向

“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有“仁者爱人,友爱他人”的基本含义。在经历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斗争中,14 亿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带领下众志成城、举国同心,取得了疫情防控斗争的重大战略胜利,与世界人民命运与共、守望相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可以说,“仁”的含义在全民抗疫中引申扩大更加深远,赋予“爱党、爱国、爱人民”“博爱济世”等深刻内涵。“心中有爱”不仅体现于救死扶伤的基本职责,也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命运与共的价值内涵。“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生培养,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仁术、做良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知识扎实的学术体现医者的功底,在于培养医学生的基本要求

医学是直接与人关系最为紧密的科学,是世界发展最为前沿的学科,凸显“高、精、尖”等内在特质。特别是进入“新医科”发展阶段,医学与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形成了医工、医理、医文等“医学+X”更为高端、先进的学科专业门类,医学知识设计领域更加广泛,涵盖面更为丰富,交叉学科更加复杂,知识体系更加多元。“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生培养,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系统解构医学知识体系,弄清医学每门知识的形成、现状及发展,理清“医学+”内涵、外延及表象、本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能动性,增强掌握的自信心、基本功。

4.本领过硬的技术体现医者的能力,在于培养医学生的实践准则

面对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新期待,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新挑战,我国医学人才培养还存在高层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不足、流行病队伍基础建设薄弱、防护技术和防护知识相对匮乏、岗前规范化培训不够、疾病防控应急能力欠缺等方面问题;面对世界医学发展的新形势,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新医科”建设的时代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要加强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新医学学科建设,亟需在医学生培养过程融入智能诊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历练解决问题、增强本领,在技术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成果。“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生培养,要把实践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投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守护人民健康主阵地,在实践中长才干、做贡献。

5.方法科学的艺术体现医者的涵养,在于培养医学生的行为品质

随着科技与医学日益紧密的融合与影响,人类对医学的认识也在发生转向,即:从疾病诊疗为主转向诊疗、预防和医养康养相结合,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从防病治病的阶段诊疗需求转向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卫生”“大健康”需求,从单一的注重医疗技术的效果转向注重医学人文关怀。现代医学可以概括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体,其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科学本身,它重视的是对数据、生物学过程的认知,需要像科学一样提出假设、提供证据和检验真理;而作为艺术,它强调的则是面对疾病、无奈、痛苦和挣扎时滋生的关爱和智慧,即懂得尊重生命的价值、能够给患者更好的人文关怀。从这个角度说,医学就是关注一切生命健康的全部艺术”[8]。“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生培养,要把艺术教育作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化解医学难题,融洽医患关系,真正体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行业内涵。

三、“新医科”背景下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集中体现在教育理念更新、培养目标重构、专业结构重塑和管理模式重建,需要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动转变教育范式、方法手段、内容载体等,构建完善“六个体系”,与“新医科”创新发展同向同行,与国家战略需要和人民健康需求同频共振。

1.理想信念教育体系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核心[9]。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10]。“新医科”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学生,坚持讲好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鼓舞学生,坚持用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实践创造和展现的远大抱负吸引学生。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坚持以史育人,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宣传教育。要厚植家国情怀,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贯通学生成长成才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教育。要强化价值导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教育实践,用先进典型感染和激励青年。

2.育人阵地建设体系

发挥校园各类阵地的育人作用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径。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统筹各方面育人资源,强化阵地育人功效。要注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主阵地建设,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1],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标“八个相统一”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进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和校本课程,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目标培养中,医学专业课程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育人立意和价值导向”[12],引导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掌握思维方法、培育科学精神的过程中感悟真理、实现人生价值。要注重文化和网络阵地建设,丰富网络文化供给,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大思政课堂”,结合我国医学院校医学救国、报国、强国的校史文化资源,宣传发展“红医文化”。

3.实践养成教育体系

实践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探索形成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路径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13]。202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专门把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结合医学生培养过程的长时段性、临床实践必要性打造“行走课堂”“医院课堂”等。建立健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增加志愿服务参与率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的比重,提高学分、鼓励奉献、宣传典型。积极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送医下乡”“健康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设立社会实践奖学金制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劳动成果认定,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创造。推动“家-校-社”和政府部门协同联动,为医学生实践教育搭建“大平台”,合力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

4.医德医风教育体系

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也是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着重把医德医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等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引导学生主动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使命责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高尚医德医风鲜活实例,开展情境教学、互动教学,让医德医风春风化雨、入脑入心。要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教育等过程中加强医德医风宣传,把“立德”作为“行医”必修前提,推动医风培育与校风学风培育并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注重医德医风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网下网上课堂、各类阵地平台策划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杏林佳话”,新时代全国“最美医生”“白求恩式好医生”等典型事迹,运用临床教学医患关系的典型案例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强化“人民好医生”理念。要加强法治学习教育,在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有关医务人员从业规范法律法规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增强法治意识。

5.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医学起源于对人的痛苦的关注,起源于对人的身心幸福的追寻;一个医生要成为良医,不能只懂得追求‘真理’和‘技艺’,更需要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其形成一定要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15]“新医科”建设肩负着推动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任,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新医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在顶层设计上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把医学人文研究纳入医学院校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医学人文研究科研平台建设,设立专门的运行管理机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加强“医学+人文”“医学+心理”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育人文化等,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学生伦理观念、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通识课程,打造一批高阶性、创新性强的医学人文“金课”群。在实践教育体系中突出社会责任,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协同联动,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医者仁心”“甘于奉献”等理念融入“四个课堂”,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成就奉献国家和人民的“大我”。

6.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高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6]。实现“新医科”建设目标,需要集聚一批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高水平高素质师资力量。以专职为主,配齐配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严格按照师生比例核定标准配齐专业队伍,把专职思政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工作规划,健全专职队伍培训培养体系,畅通职业晋升发展通道。以专兼结合,用好用活兼职思政力量。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部分来自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这些人员作用的发挥对医学生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要有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吸收临床教师和先进典型作为兼职思政课教师充实思政队伍力量,比如从抗疫模范、选派的驻村医生、评为先进的“好医生”、资深临床医生等人员中遴选一批兼职思政课实践教师,用身边的鲜活事迹和感人故事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以先进为师,发挥“大师”的引领作用。注重挖掘培育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身边典型,加强国家级科学领军人才、拔尖创新型人才、教学名师等宣传,通过组建模范教师报告团校园宣讲等进一步强化“名师”“大家”的示范带动效应。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生医学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