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洁 徐 瑾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 510000)
市隐园为明代文人姚淛于金陵所造私园,曾是文人园林和城市山林园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不幸毁于战火。以王世贞游览金陵诸园的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作为复原研究的时间点,通过收集、分析文献资料,推断市隐园的具体位置、面积大小;通过分析游记和诗词,对所涉及的景观要素、园林活动等进行提炼和归类,对园林空间结构进行合理推测、大胆假设及严谨验证,得出相对完整的市隐园空间结构复原图。研究丰富了市隐园这一历史名园的基础资料,还原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追求,并为同类园林的空间结构推导提供借鉴案例,对明代金陵园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风景园林;金陵园林;市隐园;复原研究;空间结构
近年来,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复原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多以园记、绘画资料为依据,对某一历史名园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结构进行复原研究。王笑竹[1]以王世贞的《弇山园记》为依据,对明代弇山园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系统进行复原研究,完成了文字园林向空间园林的重构以及园林造景空间系统层级的解读;谢明洋等[2]以画家王素的《棣园全图》、包良训的《棣园十六景图自记》以及各类题词、拓片、照片等为依据,对晚清扬州棣园盛期全貌进行复原研究,完成了平面图和鸟瞰图的绘制;于佳辰等[3]通过相关古画的比对和分类分析的复原方法,还原了清代南京随园的各个构成要素,并叠加成园林平面图,以此尝试探索出更具参考价值的随园布局图像。
市隐园是明代金陵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部分学者曾开展与该园相关的复原研究,但大部分文献只是将其作为明代金陵园林历史研究的一个案例,并未深究其园林空间结构。例如,赵熙春[4]、高刘巍[5]通过梳理游记内容,简要概括了王世贞在市隐园内的游览顺序,但仅涉及少量景点;史文娟[6]通过罗列《游金陵诸园记》中关于各园的文字描述,确定了市隐园的选址定位,以及王世贞游览市隐园的时间,并提到王世贞与园主及各文人品茗、作诗的场景;龚玲燕[7]、左毅颖[8]通过对王世贞所撰写的《游金陵诸园记》和《追补姚元白市隐园十八咏》的解读,分析市隐园内山石和水体的特征,并推断市隐园内有中林堂、鹅群阁等18个景点,但未涉及各景点的空间关系和景观要素。
私家园林是反映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载体[9]。市隐园作为明中后期极具代表性的一座私家园林,其空间营造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再加上其园主的文人身份使其地位非同一般。以市隐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复原,旨在为同类明代金陵园林的研究提供借鉴,并为明代金陵文人园林史体系的构筑提供案例支持。
市隐园为明代文人姚淛①姚淛,字符白,亦作元白(原白),一字秋涧,祖籍绍兴。于金陵秦淮之东所造私家园林。姚淛辞官归乡,欲以园林为载体实现“隐于官场而显于江湖”的另一种人生,故营造“市隐园”[10],取“大隐隐于市”之意。
姚淛喜搜集古玩珍器,且精于识鉴,书法了得。作为清溪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常在园内带领清溪社成员结社吟诗。嘉靖至万历年间,众多文人墨客往来于市隐园,留下不少与该园相关的游记与题咏。根据以王世贞②王世贞(1526 - 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游金陵诸园记》[11]为代表的众多诗词描述,当时的市隐园内已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18个景点。
市隐园初建时规模浩大,姚淛过世后,该园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半为何淳之③何淳之(生卒年不详),字仲雅,号太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仕至御史。书画为流辈所推,行书得晋人意。所购,改名“足园”;南半加以扩建,归姚淛后人所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升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曾居住园内。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淮八艳之一顾横波与丈夫寓居市隐园,并赋名“横波茶楼”[12]。清乾隆年间,因大报恩寺的塔影能入园中,一个熊姓编修一度将市隐园改名为“塔影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市隐园不幸毁于战火,园林实体遗迹全无,且部分游记、诗词记载和相关图册皆遭损毁。
市隐园的园林实体已经消逝,部分图文记载也已失传或被销毁。本次复原研究所依据的资料以园记、园诗、方志等类型的文字资料为主,其中主要包括顾起元④顾起元(1565 - 1628年),应天府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字太初,一作璘初、瞒初,号遁园居士。明代官员、金石家、书法家。的《客座赘语》[13]、陈沂⑤陈沂(1469 - 1538年),明南京人,先世本浙江鄞县人,以被征入太医院居南京,字宗鲁,后改鲁南,号石亭。的《金陵世纪》[14]、王世贞的《游金陵诸园记》和《追补姚元白市隐园十八咏》[15],以及黎民表⑥黎民表(1515 - 1581年),字惟敬,号瑶石。王世贞将之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并列为复古派“续五子”。的《隐园杂咏十七首》(表1)。经综合比较考量,笔者认为王世贞的《游金陵诸园记》对市隐园的描述最为详细且推测可能最接近于该园极盛期的真实样貌,因此选择王世贞游览金陵诸园时的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作为此次复原的时间点。
表1 市隐园空间结构复原的史料依据一览表Tab. 1 A list of historical base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hiyin Garden
本研究从文字资料出发,提取文献中的有效信息,对市隐园的基本概况及其园林空间结构进行合理推测和分析。首先,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来确定市隐园的具体位置,并对明代尺度单位进行换算,从而计算市隐园的面积;其次,对王世贞游记中所涉及的景点及其空间关系进行梳理,初步推出园林分区,该游记所得到的空间结构可信度高,可为后续的推理提供结构基础;再者,游记中没有提及的景点,则主要根据相关园诗进行推导,通过对诗词中所描述的景观要素、园林活动等进行提炼和归类,得到各景点之间的联系,由于部分诗词的描述内容为抽象意境,分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推测,因此所得假设经过反复推敲和严谨验证,以期求得最真实可靠的空间关系;最后,整合并调整各景点的位置,得到相对完整的市隐园空间结构复原图。空间结构图以反映园内景点空间位置关系为主要目的,对空间尺度、景观细节等不作深究。
据《客座赘语》[13]卷五中记载:“市隐园,在武定桥油坊巷。”《市隐园诗文》有云:“有别墅在秦淮之东,曰‘市隐园’。”《金陵世纪》[14]也提道:“市隐园在武定桥东。”此外,结合乾隆年间“大报恩寺塔影能入园”的线索,可锁定市隐园位于秦淮河东岸武定桥东的油坊巷内。结合明代金陵城整体布局,市隐园位于金陵城内的东南侧,与城墙位置接近,秦淮河于园外西北侧穿过,并与南城门外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形成借景关系(图1)。
图1 《明金陵城街市桥梁图》中市隐园的位置Fig. 1 The location of the Shiyin Garden in the Map of the Street Market Bridge in Jinling in the Ming Dynasty
根据王世贞在游记中提到的“山前为大池,纵横可七、八亩”和陈沂《金陵世纪》[14]中的“池可数亩,而园地倍之”可知,市隐园总面积为水体面积的两倍。以明代标准换算园记中以“亩”计量的园林尺度,明代“一亩”约为640.54 m2。由此推算市隐园总面积约为:640.54 m2×7~8亩(明)×2 =8 967.56 m2~10 248.64 m2。
市隐园空间结构复原从文字资料出发,根据游记及诗词描述对园内景点进行初步推导。由于文字存在景点描写不完整、抽象意境表达较多等局限性,因此需对涉及的景观要素、园林活动等进行提炼和分类,并经过多次推导、组合和验证,得到相对可靠的园林空间结构。
根据王世贞、黎民表的诗词描述,再结合《游金陵诸园记》中对市隐园的描写,将园内景点初步分为建筑类与非建筑类景点,并对每个景点的景观要素与园林活动进行提炼及概括。例如园内主要景点鹅群阁,其诗词和游记描述如下:“周郎卧水阁,日从墨卿御。不敢写黄庭,为恐笼鹅去。”“清池浴皓羽,乱此罨画影。蘋末来清风,葛巾自慵整。”以及“堂后一轩枕池曰‘鹅群阁’。时久旱得雨,坐阁中,雨声琅琅,已而平波尽鳞,蹙风欲立,遥望所谓小山者,黑云羃之,殆若泼墨,意颇洒然。”其中可提炼的景观要素有:阁、鹅、小山(遥望所见)、池、蘋等。从诗文中可知该景点主要进行的园林活动为修习书法,其他景点要素提炼过程雷同(表2)。
表2 市隐园18个景点涉及的景观要素与园林活动一览表Tab. 2 A list of landscape elements and garden activities related to 18 attractions of the Shiyin Garden
由表2可知,各景点提炼的景观要素及园林活动有一定的重合,根据古人的造园手法和生活习惯,景观要素常具有多景点的视线共享性,而相关活动往往安排在临近的园林空间中开展,因此将有所重合的景点进行重新归类(表3),从而初步推断出园内各景点之间的联系。例如,借暝庵、鹤径二者均有“鹤”这一景观要素,可将其归为带有“鹤”这一景观要素的类别;鹅群阁、萃止居、洗砚矶三者均存在“修习书法”这一园林活动,则将其三者归为园林活动中“修习书法”这一类别。
表3 市隐园18个景点景观要素和园林活动归类表Tab. 3 A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landscape elements and garden activities of 18 attractions in the Shiyin Garden
王世贞在《游金陵诸园记》中对市隐园景点的游览顺序如下:“叩北扉而入,茅亭南向,左小山以竹籓之。前为大池,纵横可七八亩,右有平桥,狭仅容足,蜿蜒而前,桥尽,得平屋五楹,中三楹,所谓‘中林堂’者也。池前亭台桥馆之属略具。堂后一轩枕池曰‘鹅群阁’。时久旱得雨,坐阁中,雨声琅琅,已而平波尽鳞,蹙风欲立,遥望所谓小山者,黑云羃之,殆若泼墨,意颇洒然。”其中提到平桥、中林堂等位于“北扉”入门后所见“茅亭”的“右”侧,也就是园林的西部,即西区。而小山位于“左”侧,即园林的东部,在后续的推导中可知,东部根据其地形特征又可分成以山体为主的东北区和以水体为主的东南区。各分区所含景点及其结构示意图均如表4所示。
表4 市隐园分区组团结构推导一览表Tab. 4 A list of structural reasoning for zonal groups in the Shiyin Garden
西区以建筑景观为主。根据游记描述,平桥、中林堂、鹅群阁三者空间关系已确定,其中,游记中所提平桥“蜿蜒而前”与浮玉桥诗中描写的“蜿蜒虹”相对应,推断该平桥即为浮玉桥。由表3可知,鹅群阁、萃止居、洗砚矶三者同为修习书法的场所,猜测其位置相近,同时,鹅群阁和洗砚矶的诗词中均提到池水如墨,其中前者应用了黄庭坚洗墨溪的典故,后者应用了王羲之洗砚池的典故,表达同一景象,故两者位置紧邻。此外,中林堂与萃止居的诗词中所引用的典故均带有归隐之意,故推测两者位置相近。思玄堂和观生处的诗词均带有哲学意味,而其中思玄堂诗词中提到的“囘照”有夕照之意,因而推测此两者皆位于西区,且处在偏僻安静的角落。
东北区以山林为主。游记中所述“左小山以竹籓之”,推断环绕小山的为玉林。鹤径是以竹为屏障的曲径,其诗词中提到“天路”“岩花”等词,推测其位于玉林内,且应为上山之路。由表3可知,借暝庵与鹤径均有“鹤”这一景观要素,同为观鹤之所,同时,由借暝庵的诗词可知其靠近山林,推测其与鹤径、玉林相邻,且位于小山西侧,以借瞑色。此外,容与台的诗词中有“髙台自风月,不废我登临”,可知其位于高地,而目前园内可确定的高地仅有游记中提到的“小山”,因此推断其设置于小山山顶。秋影亭的诗词中提到,在亭中可观水中月,又能形成“斜阳半亭挂”的景象,因而推测秋影亭位于小山的西南坡。
东南区以水景为主,与前两者相比,其空间结构具有多种可能性。游记中提到,小山前为“大池”,即大池位于小山南面。海月楼上可以看到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且有“满地金波流”,推断其位于大池旁,若要做到水月齐观,则可放置于大池西面或北面。茶泉为待客场所,同样可在泉眼中看到月影,推测其位置紧靠海月楼。芙蓉馆可观白鸟,即白鸥,其诗词描述中提到“白鸟凌波去,青天裂片霞”,可见芙蓉馆可观晚霞,因此推断芙蓉馆位于池东,且与鸥波相邻或隔水相望。由上文可知,东北区有玉林,且已知有鹤径、飞鸟归巢等动物景观,推测鸥波靠近东北区,即位于大池北部。市隐园地处江南地区,田地多为水稻,且根据该园在金陵城中位置,东、南两侧更靠近城墙,因此推测春雨畦位于园内东南部,又因其毗邻大水面,柳浪堤则应设置在大池与春雨畦之间,以发挥储蓄池水用于农田灌溉的作用。
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整体布局进行多次推导和反复验证,最终确定海月楼位于池西。敲定所有景点的空间关系,整合并调整各景点位置,得到完整的市隐园空间结构复原图[16](图2)。
图2 市隐园空间结构复原图Fig. 2 Restor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hiyin Garden
根据以上推测得到的市隐园空间结构复原图,对市隐园的造园空间特点作出以下分析:
首先,市隐园选址于金陵城中,但其造园遵循“城市山林”之景象。据记载,姚淛在建园之初,曾请教顾东桥①顾东桥(1476 - 1545年),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南京),有知人鉴。造园之法,得“多栽树,少建屋”的建议,故市隐园颇有疏野之趣[17]。从市隐园空间结构复原图可看出,园内山体以竹林环绕,山上可观“寒林”之景。园内建筑数量恰到好处,且大部分伴以植物配景,搭配错落有致。值得一提的是,大池在该园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主导着各景点的布局,竹、柳、木芙蓉等植物围绕大池栽种,有荷花亭亭立于池中,正如陈沂在《金陵世纪》中所描述的:“至其石壁巉岩,林木森郁,幽禽宿鹭,群呼而杂处者,真城市中山林也。”[14]此为明中后期金陵“城市山林园”的典型代表。
其次,园主喜好以诗会友,市隐园内设置了多处吟诗挥墨之所。该园建成后,姚淛“日与名流赏会其中,而四方文士闻风而来者,皆为下榻”[18]。园内许多景点均留下了当时文人所做诗词,部分得以流传。此外,园内多处景点体现了归隐之意,如中林堂诗词中提到夏黄公隐居商山的典故;萃止居诗词中提到陶渊明归隐的典故;以及位于东南区的春雨畦,虽不是大面积的耕作田地,但其作物可自给自足,满足了园主人对“归园田居”的渴望。总之该园营造兼具文人气息与归隐思想,实为文人归隐园之代表。
从历史文字资料出发,通过提炼、归类景观要素和园林活动,对园内各景点的空间关系进行合理推导,从而尽可能完整地复原了市隐园的园林空间结构,并探讨了其造园空间特点。本研究所涉及的推导逻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主观推测占比较大,复原结果中部分景点的位置关系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此有待进一步验证。
随着对古典园林史研究的逐渐发展,以及对我国历史遗迹修复工作的逐步推进,现如今许多古典园林复原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但描写详尽、资料齐全的园林毕竟少数,古典园林复原之路任重道远。市隐园无论是作为城市山林园抑或是文人归隐园,都是明代金陵园林历史瑰宝的重要部分,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复原,对于丰富明代金陵私家园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所整理的市隐园相关历史资料内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基础,所涉及的空间结构推导过程,可为同类园林复原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注:图1引自参考文献[15],其余图表均由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