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上海新场螟巢园营造考析和设计探究

2022-04-16 11:38任珑韵曹永康
园林 2022年4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

任珑韵 金 池 曹永康,2*

(1.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上海 200240;2.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

螟巢园是上海市郊新场古镇有记载的一处近代著名园林,为清末康建鼎所建。园林面积小但营造精巧,其中的“高阁晴云”被列为新场镇的“笋山十景”之一,但该园已没落消失。本研究基于方志、家谱、诗词、报刊、画作等各类文字和图像史料,对园林存续时间、原址位置等信息进行考据。依据史料中对园林内景观名称和空间关系的记载,参考清末江南私家园林的特征,以游园视角对园林平面进行推断复原,分区分段设置景观要素,重现新场园林的特色,从而展现清末该地区古典园林营造的一个侧面,补充新场本土生活场景,丰富新场古镇乃至上海浦东历史景观片段的多样性。

古典园林;螟巢园;复原分析;新场

上海地区的园林不仅具有江南园林的某些共同特征,也蕴藏着本土深厚的历史文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上海地区园林从属于江南园林圈,自唐以前开始萌芽,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到明中叶至清初达到鼎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至1843年上海开埠后,受城市经济发展与西方园林的影响,显得更加多元化、世俗化[1]。但由于上海的古典园林长期处于江南园林圈的边缘地带,实物留存数量少、保存状况一般,因此学界对其调查和分析相较苏州等地较为匮乏,集中在数处较为著名、保存良好的古典园林中,如被称为“上海五大古园”的豫园、曲水园、秋霞圃、古猗园、醉白池[2-3],以及颐园、上海县城隍庙内园等[1,4]。除此之外的研究偶有涉及原上海县境内的其他园林,或者上海郊区如南翔、嘉定的园林[5],但对于上海浦东地区园林的研究依然少之又少。《上海园林志》中对浦东新区及南汇县境内园林的记载仅有数处区域性综合公园,并无私园、寺园的记载[2];学术期刊中另有对浦东新区已正式公布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中唯一的园林建筑——民国时期建造的横沔古镇翊园的记述[6]。近年来,涉及历史上的园林倾颓乃至消失之后通过古籍、书画等资料进行复原的案例研究以及方法讨论多有见于期刊[7-9],为园林建筑的修缮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参考类似研究方法,对上海市郊“螟巢园”的营造和设计进行考据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上海古典园林的特色。

螟巢园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是一处有文字和图片记载,而现今已完全消亡的园林。“螟巢”意为小虫的窝。这个别有趣味的名字充满生命力,寄托着园主人对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园子的期许。诗有云:“螟巢园是康别墅,小小中庭异境逢。十笏山房觞咏地,天香阁外老人峰。”这首诗为倪斗南①倪绳中(1845-1919年),字望远,号斗南,新场人。同治年间(1862-1874年)秀才,曾任《光绪南汇县志》采写,长期开馆授徒。参见《新场古诗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所撰,收录于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的《南汇县竹枝词》[10],说明螟巢园不仅是新场镇的重要古迹,在南汇全县范围内,也是一座小有名气的园林。然而时过境迁,现今螟巢园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关于其位置和形制,也是众说纷纭。不变的是,它一直被视作“笋山十景”之一“高阁晴云”的原型,是当地书画名家、文人墨客创作中常见的主题。

借助新场古镇作为江南水乡古镇之一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机会,本文结合史籍解读、访谈、定性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建园时间、原址位置、景观要素等角度对螟巢园进行营造考析,并初步进行园林平面的复原研究,希望能为古镇风貌的恢复和后续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

1 建园时间的考据

1.1 营建时间

螟巢园所在的新场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部,距上海市中心约36 km,清雍正四年(1726年)起至2009年南汇区撤销前,隶属于南汇区(县)[11]。为了解螟巢园的历史沿革,需要参照各年代修编的《南汇县志》。据1992年出版的《南汇县志》序言,南汇县修志始于建县之初的雍正年间(1723 - 1735年),在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又先后续修3次[12]。这4个版本的南汇县志(即《雍正分建南汇县志》《乾隆南汇县新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在2009年12月收录于《上海府县旧志丛书》的第二辑出版[13]。此外,本文补充参考了该丛书未收录的《南汇县新志稿》[14]。在这5个版本的县志中,《雍正分建南汇县志》虽有“市镇—第宅园林附”一节,但并无具体的园林名称记载;《乾隆南汇县新志》有南汇地区园林和新场名胜的记载,但并未有螟巢园的记载;《同治南汇县新志稿》中第一次出现了“螟巢园在新场”的记载;《光绪南汇县志》同样有“螟巢园在新场”以及园内景观的记载;而《民国南汇县续志》仅有“笋山十景在新场镇”的记载,却没有针对“螟巢园”的记载(图1)。因此,螟巢园的兴盛时期应在清末的同治、光绪两朝。

图1 地方志中所记螟巢园Fig. 1 Mingchao Garden recorded in local chronicles

其他诗文也侧面印证了螟巢园的存续时间。从清末至民初,有多首古诗提及了螟巢园的景色,除了文初提及的《南汇竹枝词》中倪绳中的诗作之外,还有徐嘉木②徐嘉木(1797-1857年),据《向观桥徐氏世系家谱》(上海图书馆藏)记载,徐嘉木为徐光启后裔向观桥徐氏第十一世(嘉字辈),鸣岐次子,字栋吉,初号左书,又号月樵,晚号柘初,国学生。另据记载,徐嘉木字月巢,号蔗出,监生,居向观桥(现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鲁汇正义村),著有《澄心书屋稿》(《新场古诗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所作《题康氏螟巢园》:“东江有名园,而以螟巢托。地如陶令居,图拟谢安作。细雨漾青鱼,斜风舞白鹤。始知峰泖外,别自成丘壑。”以及黄协埙③黄协埙(1851-1924年),字式权,原名本铨,号梦畹,别署鹤窠树人、海上梦畹生、畹香留梦室主。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新场古诗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所作《螟巢园》:“西风金粟灿成堆,恰值江南蕊榜开。为是祝郎文战捷,康园亲折一枝回。”(原注:康氏螟巢园天香阁下,木樨最盛。)

这两首古诗都赞美了螟巢园的景色。徐嘉木的诗作将螟巢园与陶渊明、谢安的居所相提并论,并对照松江境内著名的山水景色“九峰三泖”,代表了文人的最高理想。黄协埙的诗作则尤其赞美了秋天螟巢园的木樨(桂花)。徐嘉木卒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可见螟巢园的营建始于清末咸丰年之前,在同治、光绪年间盛名远扬。

1.2 倾颓时间

螟巢园倾颓和毁坏的具体年代,各方记载有较大出入。《新场镇志》记载:“园清末戊戌年间毁于火,现阁园均无”[11],即认为螟巢园毁于清末戊戌年(1898年)。然而经过检索《申报》数据库,发现民国七年(1918年)1月25日“自由谈”版面“游戏文章”专栏发表的《消寒雅集图序》中记载[15]:“士君子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若当忧而不忧,不当乐而乐,君子耻之。丁巳畅月,笋乡诸名士作消寒雅集于螟巢园之拜石斋。园为康氏产,笋乡之名胜也。余得诸人之许可,亦与焉。时方严寒,朔风怒号,彤云密佈,日欲现而不现,雪将下而未下。”文章着重描写了笋乡(即新场)名士在寒冬相聚于螟巢园的拜石斋,饮酒作画的场景。文中提及螟巢园为康氏家产、笋乡名胜,可与《南汇县竹枝词》相互印证。可见至少在丁巳畅月(即公历1917年12月14日至1918年1月12日)时,螟巢园仍存续于新场,且为当地文人雅士聚会的重要场所。综合两种说法推测,螟巢园在1898年经历了一场火灾,但仍有部分建筑幸存或迁址,改名为“拜石斋”等。螟巢园至迟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7年),毁于1918年之后,应至少在新场镇存续了60余年。

2 园林原址的确定

关于螟巢园原址在新场镇内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因此需要借助历史图像和对当地名人的采访进行确定。最早关于螟巢园的图像记载出自清末民初新场籍书画家康祖绳①康祖绳(1897-1930年),又名康祖丞,为康则之之父,字荫轩,别号署“晚香斋”。其作品曾于2013年在浦东图书馆、周浦美术馆举办的“康则之祖孙五代书画作品展”中展出。。他通过具有写实性质的国画《新场十二景图》描绘了新场的特色景色(有时取其中十处称为“笋山十景”),其中“高阁晴云”的原型就是螟巢园:“原老街中段西侧有康氏螟巢园,园中亭台楼阁典雅精致,其中尤以天香阁气势挺拔,晴云漂浮而过时,景色尤佳。现园已毁。”[16]对照现状照片亦可明确,“高阁晴云”的原址与后市河的马鞍水桥位于同一侧(图2)。根据图像及其描述,可以大致认为螟巢园的原址范围在老街(即新场大街)西侧、后市河东侧。

园林原址的另一条证据则是结合地方报刊的记载,通过电话采访的方式收集。新场古镇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沈申元老先生曾撰文称[17]:“在新场大街中段原老政府处(今工农居委),清代康氏人家建了‘螟巢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曾在该处一墙角见一块长约四十公分,宽二十公分左右的砖块,上面刻有‘螟巢园’三字,当时不在心上,现在不知去向,遗憾!”基于此文,于2021年2月23日对沈申元先生进行了电话采访。他确认“曾在日照堂和老政府交界的围墙下,看到刻字的砖块”,认为园林原址应位于新场大街283号张小乙宅的位置。根据文物普查资料,新场大街281号的日照堂始建于清咸丰年(1851-1861年),而283号的张小乙宅建于民国初年。因此日照堂与螟巢园应同时存在,而张小乙宅应为螟巢园毁坏之后所建。故认为螟巢园原址位于日照堂北侧的张小乙宅,是比较有根据的(图3)。

图3 螟巢园原址推测Fig. 3 Original site of the Mingchao Garden

综合图像上的证据和采访依据,研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定螟巢园原址位于后市河东岸、新场大街西侧、日照堂北侧,现“张小乙宅”范围内(图4)。根据卫星地图测量可得,其范围南北向面阔30 m左右,东西向进深44 m左右,总占地面积1 320 m2左右,是一处相当袖珍的园林,与“螟巢”之名相符。园林专家曹林娣曾指出:“在明清时期,士大夫们越来越醉心他们的‘芥子’式小园,但心灵的精神空间却越来越大……苏州历史上有一枝园、鷃适园、半枝园、茧园、咫园、蜗庐等。今存者有曲园、半园、絸园、残粒园、芥舟园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18]咫尺之地之中的“螟巢园”同样体现了园主人康建鼎自得其乐的精神世界。

图4 螟巢园推测原址(张小乙宅)现状Fig. 4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esumed original site of the Mingchao Garden (Zhang Xiaoyi’s house)

3 平面复原设计

3.1 景观要素

综合前述各种材料,可知对螟巢园内具体的景观要素描述最全面的是《同治南汇县新志稿》:“螟巢园在新场康建鼎别墅。编修大兴程沄有序:有怡安蚬巢、老人峰、挹翠岩、栖云洞、通幽处、邀月桥、听泉亭、听梧书社、戏鱼舟、青嶂、晴云悠然、狮子岩、别有天、盘蜗步屧、十笏山房、乞花小筑、见天心处、净意轩、天香阁、吟素月、观涛处诸胜。”

由于目前所存文献中对螟巢园内景观要素的空间定位、形式及尺寸并无记载,因此选择依据文章的叙述顺序,来设置绕园的游览路径以及景观节点。而景观的具体位置及景观之间的空间连接关系,则需参考本地园林、苏州园林及传统意向进行合理推断。

另外螟巢园为小园,小园多以环形线路连结空间,如苏州畅园。而螟巢园东西向较为狭长,应设障景打断,并设广池为中心展开图卷,围绕水面设置景点,从而得到宽敞开阔的空间感受。

3.2 景观布局

古代园林艺术兴于文人造园,文人造园心中亦有书画,而其构成均有中国古诗词的“起承转合”之脉络。因此复原螟巢园时文章叙述的各景观按照顺序、气氛及意向被自然划分成“起”“承”“转”“合”4区,包括A、B、C、D、E、F共6段,通过借景、障景、围合、隔断等手法,使各区之间互为虚实对比又融为一体(图5)。

图5 螟巢园复原平面Fig. 5 Restoration plan of Mingchao Garden

按照文章的叙述顺序,设计首先确定入口处由怡安蚬巢堂与廊道围合的小型院落,厅堂挂有怡安蚬巢堂之牌匾,述说园主造园时之立意——小小蚬巢,怡然自得。老人峰位于院落中央,开门见山,高耸挺立,引人注目。主厅突出的悬山抱厦正对挹翠岩、栖云洞假山群,可作为休憩观景之所。厅堂为三间半开间,其半间为与山墙间的沿边廊道,明代计成曾在《园冶》中记道:“须量地广窄……再不能展舒,三间半亦可。深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斯半间,生出幻境也。”[19]通过这半间,厅堂与曲廊隔假山相互对望,空间层次宛转多变。通幽处则被认为是曲廊一入口,预示之后草木的幽深与空间的曲折,而文章中其存在也暗示这一段是以廊道作为空间的主要连接手段。廊道延伸至湖中央为一六角亭,可观湖中景色及亭台楼阁,并分割较为狭长的基地空间,从而创造东西截然不同的氛围主体。到此为园林“起”之篇章,内部也有老人峰之“起”,蚬巢堂之“承”,以及通幽处之“转”,观涛处之“合”,空间层叠多变,引人入胜。

此后进入园林高潮前“承”之篇章,空间与水的曲折相互作用,直到园内高潮——晴云悠然。前文通幽廊道的远处设一邀月桥,“邀月”一词多形容举头邀月,而观月也多为由北向南看,因此邀月桥南北向居多。新场洪东街青龙桥东有一南北向廊桥,也名为邀月。因此此处邀月桥也设为一南北向单跨石梁桥,以连接南北两区,并与西区围合成小的内闭空间。廊道尽头设有一歇山方亭名为听泉亭,此处靠山墙设置泉眼及假山,丛植紫竹等观赏竹类,供人观泉饮茶。

听泉亭对面有听梧书社,参考网师园的五峰书屋及羡园的友于书屋,书屋前后都有小院,园主在此饮酒作诗,因此听梧书社应为东西朝向以留出前后小院,并种梧桐树。由于书社与亭正面相对距离较近,空间较为直白堵塞,因此在两者之间设长条形青嶂用以遮挡视线。

跨过邀月桥,在南岸有“狮子岩”假山群,穿过其小口别有洞天,可看到十笏山房,而假山也可以遮挡南北岸之间一览无余之景。狮子岩旁有石舫式戏鱼舟,可在湖中央泛舟观景,水面晴云悠然,园内一览无余,是整个园林的高潮。

此后进入园林高潮后“转”之篇章,多以曲折廊道连接山房小筑,将重点景致曲而藏之,廊道间围有天井和院落,并利用框景、借景等手法,增加景物层次,在较小范围内创造丰富的空间感受。十笏山房作为此篇章的焦点景观,连接了盘蜗步屧廊,西侧入口院落,并与乞花小筑共同围合出一透光小天井,并置一小水缸可观天心。所谓“十笏不为仄,诸峰无尽奇”,即如“十笏”的狭窄局促之地,也能创造出虚实变幻之景。乞花小筑参考网师园内网师小筑,实为一主厅堂边的过道空间。因此乞花小筑形制虽较偏向厅堂,但功能上确实为廊道空间。

最后进入园林“合”之篇章,通过宝瓶门、高低起伏的廊道可到临水净意轩,正对面是挹翠岩、栖云洞,在此可观其南立面,到此假山各个角度之形态都已被展示。轩后院种竹丛,闲静疏朗,满院清幽,符合其“净意”之意境。经过一休憩方亭,终到园内最高点——天香阁,为一双层卷棚屋顶阁楼,登阁极望,园内园外景色尽收眼底,重现新场十景之高阁晴云。

3.3 游园路线

以下为“起、承、转、合”的游园顺序。

A段“起”:开门即见老人峰,高耸入云,巉岩透空,颇多伟观。两侧连廊通至怡安蚬巢堂,其为院中主厅堂,堂开淑气侵入,可见假山挹翠岩、栖云洞,有连绵起伏之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出堂绕石进入曲廊,草木繁盛,虫草鸣幽,恍若悠然之境,抬眼可见一匾“通幽处”,心下了然。此时听闻水声潺潺,不远处一亭安于水际,亭内凭栏观涛,可望远处高阁晴云。

B段“承”:沿廊漫步,可见一南北向石桥横跨水面,名曰邀月。此时又闻叮咚水声,信步前往,水池端处一歇山方亭连廊而立,于是坐石品泉,水清质洁,竟不觉入想观鱼。

C段“承”:两步跨过窄水石板,入眼所及为障锦山屏,虽为人做,宛若天开。穿洞而入,屋檐蔽日,竟是一硬山书社,周围绿意浓郁,生意盎然,门外春流到泽,分香幽室。对面隐约可见方亭之飞檐,两者之间竟被这青嶂遮挡仿若异界。书社内幽暗深奥,树影斑驳,推门而出有一小院,梧阴匝地,满院清幽,煮酒饮茶,不亦快哉。

D段“承”:承接前面邀月桥,过邀月桥乃一假山群狮子岩及一石舫戏鱼舟。戏鱼舟上一扫小巧幽密之意,游目骋怀,晴云悠然,园内全景尽入眼底,实属“承”之高潮。一旁狮子岩高耸而立,奇形异状,沟壑纵横,猛气逼人。穿过其洞口,竟别有洞天,乃是一三开间山房,名为“十笏山房”。

E段“转”:十笏山房虽小,但也有十足趣味。连廊联络西侧盘蜗步屧廊,蜿蜒曲折,不见其尽头,拐角间夹有透光天井、茂植小院,游廊寻幽,醉心既是。山房外有一乞花小筑,其外种植山茶杜鹃之丛;其与山房共筑一内向庭院,绿荫当庭,一坛清水可偷天心。小小山房,北窗虚阴观石,南轩寄傲饮酒,可谓小中见大。

F段“合”:出山房宝瓶门,有曲折内环式连廊,中有小片水池,通过洞口可望山房及入口庭院,空间层叠延绵,令人顿足思索,浮想联翩。连廊高低起伏通至一临水轩榭,名为“净意轩”,临水豁然开朗,悠悠烟水,澹澹云山,可见对岸挹翠岩、栖云洞之景。净意轩后院则是一片竹林,风生竹樾,耸翠连绵,深得山林之趣。沿连廊走到一落脚小方亭,又见泉水潺潺,皓月当空,举杯自相邀。终是园中最高处,天香阁外尽是踌躇。登高望远,园外园内景色纵目皆然,冉冉天香,远岫环屏,湖平无际,残阳铺水,竟不觉已落日孤霞,乐而忘还。各区设置如表1。

表1 各区景观设置Tab. 1 Landscape in each area

4 结语

螟巢园是清末民初上海浦东本地有名的园林。本文力求在考古资料、文献资料都较为匮乏的情况下,结合方志、家谱、诗文、画作,对其营造时间、营造地点、园内景观等进行研究,并提供可能的复原设计参考。园林的景观是对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反映。虽然未能查明园主人康建鼎的身份,但他在园中所寄托的志趣,已经流传至今。正如历史学家李天纲教授所说的,浦东地区有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可谓“海滨邹鲁”,绝非一般人所想象的“斥卤之地”[20]。螟巢园以其曾拥有的景观和所承载的文化说明,浦东的园林并非像人们想象中的一般粗糙、古朴,它们所反映的是高雅精致的人文情怀,蕴藏诗意人间、山水万象。

注:图1引自《同治南汇县新志稿》《光绪南汇县志》;图2引自《古镇新场》;图3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季鑫焱摄;其余图表均由作者自绘/摄。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自制立体景观贺卡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景观平面图》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