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场地、空间的耦合共生
——基于风景园林有机生成的徐州—上合友好园设计推演

2022-04-16 11:39富婷婷
园林 2022年4期
关键词:台地徐州风景园林

张 浪 富婷婷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困难立地绿化造林国家创新联盟,城市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32)

“徐州—上合友好园”设计以风景园林有机生成设计方法论为指导,旨在通过基于多元文化演绎的功能生成、基于限定资源利用的场地生成、基于景观拓扑变形的空间生成三个方面的推演,实现自下而上的有机生成设计,营造契合场地特征与场所精神的上合组织主题展园。在功能生成上,强调传承和合文化的园林精神演绎与满足展陈需求的园林特色风貌展示。在场地生成上,立足场地地形地貌进行台地园打造,并通过生态技术的展示型应用突破立地瓶颈、呼应园博会绿色生态主题。在空间生成上,借鉴古典园林布局形式,抽象形成向心式空间布局;以山形折线为原型,通过拓扑变形,产生丰富平立面空间。同时,功能、场地、空间三者相互联动、相互限制、相互影响,共同生成独具特色的展陈园林空间。

风景园林;有机生成;功能;场地;空间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主展园位于徐州东南生态片区吕梁山核心区域,展园面积约173.86 hm2,兼具山、水、林、湖等各类环境要素。其中“徐州—上合友好园”(以下简称上合园)位于展园东南侧,与园区游客中心相邻,是本次上海合作组织①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新中国多边外交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目前上合组织包含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8个成员国,以及4个观察员国与6个对话伙伴国。主题展园[1](图1)。

图1 “徐州—上合友好园”区位图Fig. 1 Location map of the“Xuzhou -SCO Friendship Garden”

应上海合作组织和本届园博会主办机构邀请,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张浪设计团队担当上合园设计。设计通过功能、场地、空间三方面的生成与演绎,探索展园景观的风景园林有机生成设计途径。

1 风景园林有机生成设计

不同于建筑设计中“以人为中心”的几何形态的主观叠加,风景园林设计更强调自下而上的,以发现为基础,结合场地及环境背景的整体性设计[2]。其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为目的,综合利用场地各类资源条件,协调自然、人文等各类环境因素进行空间再造[3]。风景园林有机生成设计(张浪,2018)认为,风景园林设计作为一种创作活动,其本源是一个有机逻辑生成推演的过程,其重点与实质在于对场地资源、功能需求、空间形象等各方面要素的控制推演与再造,使要素间互相平衡、互相联动和满足功用[4](图2)。

图2 风景园林有机生成拓扑关系图(来源于参考文献[4])Fig. 2 Topological relation diagram of organic gen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 “徐州—上合友好园”的设计推演

上合园设计,以风景园林有机生成设计方法论为指导,结合场地实际,凝练功能需求、场地资源、空间形象三个方面设计要点。在功能需求上注重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演绎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风貌展示;在场地资源利用上顺应地形变化、呼应周边关系,并运用科技手段突破立地瓶颈;在空间形象上,传承传统园林布局关系,凝练徐州当地山形折线,最终有机耦合共同生成满足上合组织展陈需求、符合展园用地特征、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内核与地域特色的园林展陈空间(图3)。

2.1 基于多元文化演绎的功能生成

2.1.1 解码和合文化基因,演绎上合精神内核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中国以创始国身份参加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秉持的合作理念多为中国提出的外交倡议[5]。从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宗旨,到“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的提出,再到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处处融汇着“中国智慧”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②“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两字最早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中。长期以来,“和合”文化被儒、释、道和中国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并不断拓展出和而不同、和善友爱、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一系列丰富内涵,成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等各种关系的普适价值追求,是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的精髓[6]。

本次设计提取代表“和合”文化的经典图形——太极阴阳图与新时代“和合”文化在外交中的智慧呈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作为元素,通过抽象建构与拓扑变形,以平面构成、景观构筑、场地游线等多样形式融于上合园之中,用景观语汇解码“和合”文化基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和精髓,展现上海合作组织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宗旨和原则,演绎上合组织精神内核,铸就园林文化、精神的力量。

2.1.2 剖析展园主题述求,展现上合多元风貌

展园代表了一种结合“专业展示、商业利益与公众活动”[7]的综合性风景园林形式,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园林文明成果的展示聚集。上合园作为国际展园,属于文化类展园,肩负着普及组织地域文化与园林文化,促进沟通交流的使命[8]。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分散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其各成员国风貌各异,有热带风情,也有极寒风貌;有茂密雨林,也有荒芜沙漠,更汇聚了几百个民族,涉及伊斯兰、印度、东正、佛教等诸多宗教信仰。

设计通过室外园林展示、室内展陈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展现上合组织风采与成员国特色风貌(图4)。在室外园林展示中,结合8个成员国国旗元素、立地景观特征,以园中园形式构建8个平等且功能相近的单元空间(图5)。同时,通过3D打印、手机二维码扫码联动等多样形式,增加游客沉浸式体验。

2.2 基于限定资源利用的场地生成

2.2.1 因势筑园,层叠台地重铸场地韵律

中国园林素来讲究“涉门成趣,得景随形”“相地合宜,构园得体”[9]。地形设计是园林设计重中之重,只有合乎地形骨架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因地制宜、尊重场地的地形生成是“天人合一”园林理想的折射,也是绿色生态园林建设的要求。

上合园设计场地位于缓坡之上,左右两侧与其他国际展园相邻。西北侧为园区二级园路,并与游客中心隔路相望。场地标高72~79 m,整体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之势。从园路望向场地,远山平缓层叠、郁郁葱葱(图6)。

图6 从园路望向场地后的层叠远山Fig. 6 Looking from the garden road to the mountains behind the site

园地以山林胜,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设计顺应原始山势地形,采用多层台地设计手法,以起伏的台地消解场地高差,承接远处层峦的山形。台地的错落变化形成独属于上合园的场地韵律,8层台地设置呼应了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实现8个成员国的“家园”式园中园构建(图7)。

图7 结合地形的8层台地设计Fig. 7 8-storey platform design combined with terrain

2.2.2 虚轴呼应,向心式建构回游庭院

园林设计中的轴线关系与结构组织,对于整体构图的清晰、全园空间的划分、景观节点的整合、景观视线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以意大利台地园与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多讲究严格的轴线对称,以规则式构图呈现严谨均衡、主从分明的秩序感。中国古典园林则以自然为最高准则与审美标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园林布局讲究师法自然,“构园无格”“得景随形”,以曲线、折线实现与自然场地的有机结合。在私家园林中,园林建筑多围绕水面形成向心关系,并在核心建筑、核心景点之间形成相呼应的虚轴关系;在皇家园林中,园林往往通过主要建筑形成轴线呼应或转移的关系,在重构山林之乐的同时,强化皇室的权威[10-12]。

依据规划,西北园路侧为场地主景观面与人流出入面,也是整个展园游线的起点与终点。场地原始自东北向西南的坡度方向无法与园路、游客中心形成直接呼应关系。设计在场地西南侧以建筑构筑形式进行局部台地提升,扭转场地东北—西南之势,形成“游客中心—园路—上合园—远山”虚轴呼应关系(图8)。

图8 场地标高与虚轴Fig. 8 Site elevation and virtual axis

同时通过台地布局,形成向心式围合空间,聚焦场地中心构筑,强化场地向心力与凝聚力,加以贯穿各个台地的路径设置,形成回游庭院空间,高低错落、步移景异。建筑的设置,也丰富了园林展陈形式与展陈内涵。

2.2.3 科技支撑,生态技术突破立地瓶颈

园林的有机生成既是生形,更为生态。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日,进行城市困难立地①广义上的“城市困难立地”,是指城市区域环境中,不能满足地带性植被主要物种正常生长所需立地条件的场地空间的总称;狭义上的“城市困难立地”,是指受人为因素干扰后,导致城市所在区域地带性植被主要物种适生条件退化的立地总称(张浪,2020)。绿化,通过生态修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共识。但受立地条件限制,常规绿化技术往往无法适配城市困难立地绿化[13-15]。

场地原始土层极薄,土层下为石块,是典型的困难立地环境(图9)。同时,本次园博会会址徐州市由于长时间煤炭开采,70%山体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多年来已致力于城市生态修复工作,并已取得了较大改善。

图9 场地原始地貌Fig. 9 Original landform of the site

设计针对场地现状立地条件贫瘠,响应园博会“绿色城市,美好生活”主题与凸显“生态、创新、传承、可持续”特色需求,结合上合组织成员国困难立地特征,通过20种抗逆植物与9种生态修复技术展示型应用,突破立地瓶颈限制,展现城镇搬迁地、土层瘠薄岗地、山坡地、盐碱地、垃圾填埋场、立体绿化空间等城市困难立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前沿技术实践(表1)。

表1 主要生态技术应用Tab. 1 Application of main ecological technologies

2.3 基于景观拓扑变形的空间生成

2.3.1 抽象园林布局,丰富多样游憩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千变万化,但在空间布局中,多以水面为中心(图10),建筑、植物、路径等围绕水面展开,形成步移景异的丰富复合空间与回游路径(图11),同时园林要素之间形成向心、互否、互含等相互关系,并与太极图拓扑同构[16-17](图12)。

图10 古典园林中的中心水域(依据参考文献[16]绘制)Fig. 10 Central waters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图11 古典园林中的回游路径(依据参考文献[16]绘制)Fig. 11 Return path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图12 古典园林中的拓扑同构示意(源自参考文献[17])Fig. 12 Topological isomorphism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设计平面空间布局抽象古典园林布局模式,以水镜为中心,8个家园式游憩空间围绕其向心展开,建筑与台地互含,而建筑、台地与水镜之间形成向心、互否关系。同时,内外两圈游线穿插其中,形成多样游憩体验(图13)。

图13 场地空间布局Fig. 13 Site spatial layout

2.3.2 凝练山形折线,重构“和合”景观意象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古典园林受山水文化影响深远。从造园中的“山水比德”思想,到“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再到文人园林中模拟自然的造景手法,山水是中国园林永恒的主题之一[18]。

场地位于徐州吕梁山核心区域,是典型的山林地。一方面,山地空间限定了上合园整体空间势态与布局方向;另一方面,平缓远山为园林提供了天然背景与依托。

徐州为平原丘陵地貌,整体山形平缓(图14),设计凝练其平缓山形,以折线形式进行整体空间构型。通过不同折线的空间组合与平立面的变化,最终形成场地丰富的空间关系与景观层次。

图14 徐州吕梁山与云龙山山形Fig. 14 The form of Luliang Mountain and Yunlong Mountain in Xuzhou

在平面上,通过折线组合,以8个极具节奏感的多边形空间组合形成“家园”式园林绿化室外展区。在立面上,一方面,通过高低错落的墙体在限定空间的同时,与绿植、远山形成进一步的呼应关系(图15);另一方面,设计多彩景观构筑在场地中心形成视觉焦点,在增加场地空间变化的同时,呼应“和合”主题与命运共同体内涵理念(图16)。

图15 呼应山形地势的墙体与绿植Fig. 15 Walls and green plants echoing mountain terrain

图16 凝练山形的构筑立面形式Fig. 16 Building facade form condensed the mountain shape

3 结语

上合园设计,以风景园林有机生成设计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场地功能需求、资源条件、空间形态三个方面自下而上的推演与演绎,共同生成了独特的展陈空间。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相互限制、相互促进。场地资源限定了空间布局方向,又以层叠台地构筑促成了向心式空间布局的形成,提供了展现上合组织八国风貌的展陈空间。多彩的构筑既形成了空间视觉焦点,增加了空间变化,也象征了“和合”文化与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场地平面布局既与中国古典园林拓扑同构,又暗含太极的“和合”文化理念。场地内抗逆植物的运用与生态技术的展示也使得场地展陈空间更为丰富立体。

美人之美,各美其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上合园功能、场地、空间,多维共生,共同构筑了美美与共的上合园,展现了展陈园林的和合之美(图17)。

图17 “徐州—上合友好园”设计鸟瞰图Fig. 17 Aerial view of the“Xuzhou -SCO Friendship Garden”design

注:图1由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主办方提供,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徐州园博园总规方案”,项目组编辑。

猜你喜欢
台地徐州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疫散待春回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蓝色的热带浅海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台地茶,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