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感——古诗学习的关键

2022-04-16 13:14秦雪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画面感意象想象

古诗形式含蓄、诗文凝练,或充满诗情画意,或充满道理哲思。因此,绝大多数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开始或多或少地背诵古诗词。古诗词的学习和积累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也有助于陶冶同学们的情操。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及生活阅历有限,对于古诗词内涵的理解做不到全面、深刻。这就要求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诗歌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构想一幅幅画面,尝试感受诗歌的意蕴。

一、反复诵读,感知画面

“三分诗七分吟”,诵读诗歌,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入境,为引发学生的想象做充分准备。

例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在头脑中展开了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学生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在凄清的秋夜里那种孤独寂寞的心情。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切,我鼓励大家将感受到的场景用语言描述出来,并和同伴分享交流。有学生着重感受到了孤独的场景,认为草虫鸣叫,没有行人,正好展现了孤独寂寞的状态。但是也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作者展现的主要是宁静,夜色如雪,体现出的是美好的状态,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并没有“孤独”的意思。此时他们可以围绕彼此的观点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表述最符合诗歌的画面。

二、强化意象,再现画面

诗歌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材料。只有领悟了意象所蕴含的深意,才能真正地品味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意象,突出强化意象的特点,来沟通意象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把诗中语言在头脑中描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最终达到感受诗歌形象、领悟诗歌情感的目的。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画面感比较强,让学生在诵读后描述这幅画面并不难,但是要让学生想象这首诗的意境,特别是透过写景领会到诗人的情感、心境就不容易了。教师必须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加以突出强化,启发感染。我们可以抓住“千山”“万径”,让学生想象整个背景的浩瀚无边;抓住“绝”和“灭”,让学生体会不仅辽阔,而且空旷,所有的山都没有鸟,所有的路都没有人,远离尘世,无比寂静。“孤”“独”“寒”也是体现意境特点的词语,同样需要强化:在一个辽阔、空寂的背景上,只有一船一人,不顾天冷雪寒,孤独地专心垂钓。让学生不仅想象诗人独钓时大雪弥漫、万籁俱寂的画面,还体会诗人远离尘世、清高孤傲的性格。在此基础上,教学者再适当联系诗人被贬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写诗的意图,认识到诗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生活经历融入到创作中,用诗歌展现了理想人格。

三、抓住诗眼,感悟画面

在诗歌中,意象有时是不用中间媒介拼合在一起的,而是具有强烈的跳跃性,造成了学生思维的阻断,所以,在关键处抓住诗眼进行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课,仅仅想象出诗中的秋天景象是不够的,“枯藤”“老树”与“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意象表面上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上都由最后一句中的“断肠人”一词在深层上联系着,是天涯游子痛断肝肠的悲凉之情。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了,抓住“断肠人”这个诗眼,学生的想象才能够升华,才能理解为什么描绘与前面的萧瑟景象完全不同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画面——这是因为看到亲切的人家,更加引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如有学生提出秋天的意象包括“枯树”“菊花”等,还有学生总结认为“明月”等意象表达相思,整合起来,学生就能发现,哪些意象正好体现“秋思”。

四、走近作者,剖解画面

有些古诗由于其时代背景独特,距今已时空遥远,所以很多同学单从字面上不容易准确把握其内涵。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联系诗人的思想认识、生活经历,及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创作时代环境等,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主题。

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上看,无非是写三峡水流之急,船行之快,是一首歌咏山水的诗。但其实这首诗还有更丰富的含义。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走到三峡,遇赦而返时所作,因为有不久之前逆水而上的艰辛,所以遇赦归来顺流而下,才感到格外轻松喜悦。这种心情在诗中没有直说,而是以轻快的节奏流露出来,喜悦之中还带着几分惋惜和遗憾。如果不了解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和心境,学生恐怕很难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最后学生表达了想法:“诗人有着乐观的心态,所以才能从容面对贬(biǎn)谪(zhé)的人生經历,还能体会山水的乐趣。”最后教师还鼓励大家阅读李白创作的其他作品,看看那些作品呈现出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并对照《早发白帝城》进行分析,说说作者的创作特点是什么。如有学生总结认为:“李白的诗歌有很多展现壮阔的河山,同时也体现出了豪放的情感,我认为诗人的创作风格就是豪放。”

五、引入表演,展现画面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在诗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表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诗歌。

这种表演可以是短小的情景剧,比如学习袁枚的《所见》,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和品味感受牧童的心情与神态,再通过恰当的自我创造和活灵活现的角色扮演,再现牧童悄声屏气、伺机观察和蹑手蹑脚捕捉鸣蝉的神情。这种表演也可以是把自己当作诗人,还原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场景,在配乐或者动画辅助中入情入境,一边想象画面,一边饶有韵味地吟诵出诗歌。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表演经过,说说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如有学生提出:“我平常也喜欢观察各种昆虫,在观察昆虫的时候,也需要屏息静气,就和诗人描述的状态是一样的。”还有学生尝试给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表演体会,认为:“我在表演的时候,动作轻手轻脚的,这样就能避免将昆虫惊跑。在放牛的时候,则要演出轻松自在的状态,表示牧童和牛是好朋友。我觉得这样表演比较符合人物的特点。”结合表演,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诗歌的画面感。

六、自主创作,描绘画面

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了诗歌作品后展开自主思考,回忆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场景,然后尝试在脑海中再现该画面,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绘画辅助创作,这样能让他们创作的作品更具有画面感。

在学习了《静夜思》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场景:“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夜深难眠的经历呢?在这种时候,你一般会想到什么呢?尝试在脑海中还原当时的场景,并试着将其写下来吧。”教师鼓励学生先在脑海中重塑画面,然后尝试用画笔将自己感受到的场景画下来,最后再思考如何将相应的场景转换成具体的文字。如有学生提出:“我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但是却怎么都睡不着,尤其是窗外的知了声,总是让我难以入眠。”教师鼓励学生将这样的画面用文字展现出来,如有学生尝试描绘:“夜深独自眠,草虫草中鸣,难以入睡梦,心中不安宁。”学生的能力不同,有的学生不擅长创作诗歌,于是教师便鼓励他们试着用散文的形式创作,该学生也将自己的想法融入了进去:“晚上,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一个人睡觉,心里害怕,怎么也睡不着。抬头看到天上的月亮,顿时就不害怕了,月亮在天上点着灯,陪伴着我呢。”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如何将画面转换成文字。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诗歌的画面感,用各种方法促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画面,尝试感受画面并描写画面,这样学生不仅能提升审美赏析的能力,而且也能积极自主地展开创作,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秦雪 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砖桥小学)

猜你喜欢
画面感意象想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来自林间的风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走得进出得来的“画面感”培养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