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聂晶
关于“月”的成语
●披星戴月:身披星光,头顶月色。形容早出晚归或连夜赶路。
●镜花水月:镜子里的花,水里的月亮。比喻虚幻的东西。
●月中折桂:在月宫中折桂树枝。旧时比喻科举及第。
●烘云托月:比喻从侧面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的写作手法。
●彪炳日月:如日月照耀。形容功业、成就、名誉等永存。
●光风霁月:雨后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
和坦白的心地。
●犀牛望月:犀牛的角长在鼻子上,以致视野不开阔。比喻对
事物的观察不周全。也比喻长久盼望。
关于“月”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关于“月”的名篇
月 文/巴金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上,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夜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看月文/叶圣陶
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至少十六支光的电灯每间里总得挂一盏。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到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谁会留意这些呢?
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不看见月亮了。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对窗的收音机已经沉寂,隔壁的“麻将”也歇了手,各家的电灯都已熄灭,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被袱上。我略微感到惊异,随即想到原来是月亮光。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但是,一会儿月亮被云遮没了。
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呆”得住。一切都这样紧张,空气是这样龌龊,走出去很难得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这一点,也该列入他们为上海“呆”不住的理由吧,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在生活的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定须由对月而养成。把仰望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可是我并非反对看月亮,只是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罢了。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那时在福州的乡下,地当闽江一折的那个角上。某夜,靠着楼栏直望。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江岸诸山略微笼罩着雾气,好像不是平日看惯的那几座山了。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样子。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大片沙坪,月光照着,茫然一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也许是月亮的香气吧,我这么想。我心中不起一切杂念,大约历一刻钟之久,才回转身来。看见蛎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
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得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虽然前面我说过“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