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林芝
摘要:游戏属于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幼儿教师需要加强对游戏教育教学的重视,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年龄特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幼儿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空间、时间,同时还要关注幼儿游戏材料的可组可变性、多功能性,尊重幼儿对于游戏材料的选择意愿,鼓励幼儿亲手制作一些游戏玩具,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教育教学;运用;融合
引言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游戏,游戏对于幼儿而言就是快乐和趣味的象征,幼儿喜欢玩耍,而且也善于从玩耍中学到一些细节的知识。为了改变目前幼儿游戏教学僵化,对游戏教学创新度不够的现状,应实现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新颖的游戏教学法,并根据幼儿在学习和游戏间的平衡,达成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实现游戏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变。
1在游戏活动中化解教师、幼儿之间的矛盾
要想展现出幼儿游戏活动的教育优势,教师需要对游戏活动拥有正确的认知,在游戏活动中化解教师、幼儿之间的矛盾。游戏具备一定的愉悦性,幼儿需要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快乐,满足幼儿的内在情感需求,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不受约束的游戏环境,让游戏成为幼儿自愿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游戏活动中过度干预幼儿游戏行为的问题,消除幼儿对于参与游戏活动的抗拒心理,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展现出指导者角色,给予幼儿更多独立创造与探究的空间、时间,这样才能够化解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矛盾,让教师与幼儿之间不再处于对立状态,而是能够相互倾诉、帮助。同时,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小摩擦,这时教师不要一味去指责幼儿,而是要借此机会来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让幼儿意识到自身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幼儿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共同构建融洽的游戏氛围。除此之外,在构建游戏活动计划、方案过程中,教师也要多多顾及幼儿的意见和想法,在充分理解幼儿个性化游戏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够设定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活动,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这样才能够让游戏活动顺利开展下去[1]。
2创意想象,拓展空间
幼儿时期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外界事物,那么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让幼儿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比如,幼儿喜欢闪闪发亮的东西,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做“调颜色”的游戏活动,以教师提问进行导入并利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红、黄、蓝三种颜色来吸引幼儿眼球,同时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在具有学习性的同时还要具有趣味性。如哪两种颜色成为好朋友可以画出葡萄的颜色?哪两种颜色成为好朋友可以画出橘子的颜色?然后再让幼儿试着完成“颜色变变变”游戏,即将颜色混合涂在纸上,并画出相应的物体,再进行展示。从中幼儿可以看到,红色与黄色叠加呈现出橙色、红色与蓝色叠加变成紫色。这一游戏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2]。
3构建多元化的幼儿游戏推进机制
为了能够使幼儿游戏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可以在平常针对教师的游戏教学,展开一系列的评比和比赛,如知识竞赛,并且将知识竞赛的荣誉与幼儿教师的绩效考核相结合,充分引发游戏教学的重视。幼儿园和其他的幼儿园相联合,定期组织知识大赛,使得幼儿教师能够在游戏知识竞赛中有新的感悟。幼儿教师和其他教师通过知识竞赛相互交流,了解了幼儿在知识竞赛过程中的一些多样化需求。比赛形式非常灵活,有的时候是笔试内容,有的时候是小型辩论赛,有的时候是专题知识抢答,甚至还可以以公开课的形式加速幼儿教师对于游戏推进的深入理解。幼儿也可以参与到幼儿教师的游戏活动和设计之中,按照幼儿喜好的方式进行方案规划,才能够使幼儿教师的游戏活动意义更显著。一系列的知识竞赛和对话的比赛形式令人应接不暇,幼儿教师也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达成了深厚的友谊,在平時教学时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分享知识、提供知识分享的渠道等等,让原本非常单调和枯燥的幼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立体化,更加有趣。幼儿游戏教学知识竞赛的活动能够定期鼓励教师,并提醒教师幼儿游戏教学的重要意义,强化其对于幼儿游戏教学的理解,并且促使幼儿教师形成独特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进行绘画和阅读,实现绘本阅读和游戏之间的巧妙结合,把握游戏教育的意义,并且能够甄选合理的游戏内容,独具慧眼地选择积极的游戏,使幼儿的绘画能力、手部肌肉的灵活能力等都得以提升。
结语
在幼儿游戏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明确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以此来科学设定游戏活动类型、方案,结合幼儿的实际成长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参与游戏活动,以此来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提升幼儿的学习自主性,让幼儿在持续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生活技能与经验,为之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浅谈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J].新课程(综合版),2019(12):141.
[2]李福香.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