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金融科技的创新型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4-16 16:22李姗姗石岿然肖振宇
物流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

李姗姗 石岿然 肖振宇

摘  要:通过对供应链金融领域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基础,对“四新建设”格局下融合金融科技的供应链金融领域多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金融科技专业;供应链金融专业;信用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碼:A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question in consistent with the“four new construction”. To this end, we first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n, together with the theorie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we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l of multi-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financial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routes of training.

Key words: financial technology major; supply chain finance major; credit management major;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引致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据社科院国家资产负债表估算,2019年中国供应链金融潜在市场达187.1万亿(含非金融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规模、预付账款等);若仅以融资余量计量,2019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达23万亿元,预计于2024年超40万亿元[1]。而多元化、多层次专业人才显著缺乏已成限制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与金融、供应链的融合,分别催生了数字化、智慧化金融与供应链新业态,对高校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2020年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是指从供应链产业链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即,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变化。

  同时,受全球贸易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影响,目前我国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多样化,企业需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及能力,对创新型人才提出更迫切的需求。在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培养缺失”的矛盾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北京)中提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强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同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因此,在国家“四新建设”发展格局下,面向供应链金融领域人才“新需求”,如何培养能够将前沿科技应用于现代金融服务业,进而提升现代供应链产业链的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推动供应链产业链畅通循环的多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1  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据2020年《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显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领域涉及的实际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各类综合需求。其核心业务的运作模式也从早期“物流为主、金融为辅”,中期“物流+金融”有机融合,逐渐发展到现期“物流(供应链)+金融+科技”融

合[3-4]。也即,作为一个学科而言,该领域涉及物流与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及信用管理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受巨大的人才需求牵引,全国高校已经致力于在关联学科领域培养相关人才,并持续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模式。

(1)物流类: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551所[5]。

(2)信用管理:自2002年首次开设该专业以来,全国获批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8所。

(3)金融科技:自教育部2018年3月在《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首次公布金融科技专业以来,迄今已有58所高校获批该专业本科生培养资格。

  然而,关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方向(专业),全国开设的本科院校并不多。国家教育部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汇总中首次增加物流金融管理专业,但是迄今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立该专业。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本科院校通过方向侧重形式逐步开展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方向人才培养。该培养趋势在财经类院校中尤为突出。据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招生目录显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均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物流金融方向,是我国较早期侧重该方向的应用型财经院校。近期,2018年,在第一批批准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7所院校中,中央财经大学提出在该专业侧重培养供应链金融方向人才。

  具体而言,随着市场环境的复杂多样化,现代化智慧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市场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更新,现有培养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尽管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人才市场需求巨大,致使(初级、中级、高级)各层次创新型人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紧缺现象,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鉴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專业(方向)的多学科交融特性,高校在学科归属、人才培养定位、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多层次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均在探索之中。事实上,在“人才市场需求显著、本科专业目录未获批”的矛盾驱动下,目前全国本科高校对培养该类人才的专业或方向未见统一名称。一部分院校将其归属于物流管理(物流金融方向或物流金融管理方向),而另一部分高校将其命名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方向)。

(2)系统性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分析、实践论证、人才培养反馈等。而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门新的交叉性学科,尚未在全国院校中形成系统性课程体系。目前,在开设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专业(方向)的少量本科院校中,以山东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金融管理方向)提出的培养目标与本研究最为接近:面向社会需求,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相融合。其课程体系在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供应链金融管理方向课程模块:《金融学导论》、《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在其余大部分高等院校中,供应链金融课程多以信用管理专业、金融科技专业或物流(供应链)管理专业中的专业主修或选修课程出现(见示例,表1)。总体而言,在这两类课程体系中,其关联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类、智慧金融类、与新兴信息技术类课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完整度缺失。课程体系与现代化创新人才市场需求的融合度有待提高。

(3)专业师资队伍相对缺乏。供应链与物流金融专业(方向)涉及物流与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信用管理等多个学科。其中,金融科技与信用管理学科均发展时间较短,领域专业教师人才缺乏。而作为交叉学科的供应链与物流金融专业,一方面对教师的多学科系统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对其在企业或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实践经验有所要求。综上,该领域目前的专业师资建设现状并不理想。

(4)创新型教学体系有待健全。供应链与物流金融专业(方向)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在总体课程中占比较少。同时,据相关院校培养方案显示,实践教育依然是以虚拟实验、短周期实习为主,少量院校增加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结构相对单一的教学体系下,学生一方面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另一方面很难在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其持续创新意识及能力。

(5)人才创新能力培育体制有待完善。国内外院校均对创新人才培育进行了持续性探索。例如,部分机构及院校开始从生态思维、“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等角度出发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6-7],进一步验证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及必要性。国外高等院校也提供丰富的创新人才培育体制,包括:美国多元制,德国“以职业分析创新专业设置、以校企合作创新课程实践”的双元制等[8]。然而,具体到供应链金融领域,现有研究及实际实施制度均集中于关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9]。在创新型人才培育方面相对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培养其持续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措施有待完善,关于创新的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体制也尚未完整构建。

2  创新型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路径

  南京审计大学在“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下,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依托南审金融学院与商学院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信用管理专业、金融学专业(金融科技方向),已经在学科基础、师资队伍等方面初步具备培养物流与供应链金融领域创新型人才的条件。其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与选修)课、专业复合课、专业实践课构成,如表1所示。

因此,本文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更契合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新需求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如下所述。

  (1)三位一体,明确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确立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科学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需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国家(或区域)发展的实时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在全球经济新形势、国家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面向供应链金融对人才不断提出的“新需求”,单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经不能有效服务于国家“四新建设”(适应经济新常态、凝聚改革新共识、增添发展新动力、实现效益新增长)需要。

  因此,在制定具体的培养措施之前,需根据目前供应链金融市场多领域(如业务类、技术类、研究类)对于多层次人才(初级、中级、高级)的需求新趋势,围绕“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明确多层次培养目标,以期培养能将“科技+金融”应用到智慧供应链系统,全面具备实践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2)“新工科+新文科”,创新模块化课程体系。在“金融科技—信用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多学科集群融合的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生培养基本原则,以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原则,结合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及金融服务业的实际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层次要求,围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特色教育”模块,进一步优化“新工科+新文科”融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意识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例如,在南京审计大学现有专业复合(选修)课程模块的基础上(表1),进一步针对业务类、技术类、研究类人才,构建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创新类模块课程。让学生可以更清晰更弹性的根据自己预设就业或升学目标选择相应课程。在现有的专业实践课程上增加创新创业模块等。

  (3)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教学体系。结合“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指导理论,完善“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实验教学与科研实践融通”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实现“科研促教学、创新驱发展”。结合本校自身办学特色,探索具有“金融科技—信用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专业融合特色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创新性人才培养渠道。与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核心企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共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示范基地。

  同时,结合教育手段技术化、教育场景虚拟化等具体革新措施,深入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讲授为主、研讨为主、实践为主等)、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增加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核形式)等,构建全方位现代化理论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参与互动程度,加速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4)德力并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下,一方面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为先,乐当学生引路人,争做“四有”好教师。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教师在“教学育人、科研创新、产业应用”三链融通能力,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建立新教师上岗培训、新课试讲、集体教学研修、同行听课等教研质量全过程提升制度;以教学科研双优的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一流金课为主阵地,发挥名师引领作用;邀请行业、教学、科研領域校外专家交流,鼓励教师出校参加各种物流金融类学术及行业交流,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在三链融通能力优化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天风证券. 2021年联易融科技公司竞争优势与供应链金融行业规模分析报告[EB/OL]. (2021-14-15)[2021-09-10]. https://www.sgpjbg.com/baogao/45267.html.

[2] 白宛松.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9-10)[2021-09-10].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3] 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1):1-13.

[4] 李健,王亚静,冯耕中,等. 供应链金融述评:现状与未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8):1977-1995.

[5] 王秀梅,连珠. 基于市场需求的物流金融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12):169-170.

[6] 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 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95-102.

[7] 徐蕾. 基于生态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8] 袁川. 改革与探索: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9] 李佩,王广永. 需求导向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物流金融人才培养为例[J]. 物流科技,2018(8):157-161.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科研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级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协同视阈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大平台构建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