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7-01-17 18:07王海建
成才之路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王海建

摘 要: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三维协同模型,从优化大学生能力结构、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和国家教育制度三方面着手,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能力;三维协同模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5;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01-02

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离不开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同创新思想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与创新能力相比,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均需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协同创新能力更强调大学生的协同意识、角色定位能力、协同沟通能力等协同创新要素。

1. 协同意识

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各参与者在整体发展中的协调与合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协同,表现为它们的有序运作。作为有意识、有能动性的“人”,进行协同的前提是具有协同意识。同样,大学生要想具备协同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具备协同意识。大学生的协同意识,主要体现在其对协同创新的认识上,大学生要认识到协同创新是各参与者之间协同合作的结果,每个参与者都要具有和其他参与者协同合作的意识。和普通的合作不同,协同合作强调与同伴的互动、沟通交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协同意识不仅仅是要求他们具有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强化他们和同伴互动、交流的意识,即协同意识。

2. 角色定位能力

协同学创始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认为,所谓协同,本质上就是指复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相互协同和作用,以实现个体所无法实现的组织目标和结果。可见,协同创新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各参与者需要在系统内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行创新活动,达到最终目标。大学生要想具备协同创新能力,必须对所处系统和自身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准自己在系统中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协同创新贡献自己的能量。因此,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要件是具备较强的角色定位能力,要能够将自己充分融入系统,在系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发挥相应作用。

3. 协同沟通能力

协同创新必须建立良好的协同沟通机制,要求参与者能够进行顺畅互动和沟通,并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观点、意见、想法、资源等,最终达到观点的一致、想法的统一和资源的共享,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构建协同沟通机制并使其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不仅仅是制度保障、管理创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人”具有较强的协同沟通能力。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获得,同样必须具备较强的协同沟通能力,体现为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互动意愿、高超的沟通技巧和广博的互动知识。

二、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维协同模型

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的核心在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结构的优化,它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基础条件;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教学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它是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国家教育制度创新主要包括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它能够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从三个协同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看,虽然三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形成互相支持的三角关系。三种协同创新要素只有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才能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因此,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协同互动关系。

1. 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

协同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大学生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一方面,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是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的强化手段。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的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高校的教学管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协同创新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推动力。大学生协同意识增强、创新素质提升等反映了高校教学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创新,如果没有大学生素质的提升,也就不能体现高校教学管理上的创新。

2. 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和国家教育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会为国家教育制度创新创造条件,而国家教育制度创新又为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提供动力和保障。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对于促进国家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改革教育制度,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改革,即注重国家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此同时,国家教育制度的创新必将创新教育思维、改善教育环境、完善教育条件、提升教育水平,给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强大推动力。

3. 国家教育制度创新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

国家教育制度创新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形成了相应的创新机制,解决了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动力问题。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高校内部师生员工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则来自外部的制度激励。国家教育制度创新为高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规范的制度保障,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同时,国家教育制度创新离不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配合,离不开高校教育使命和管理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变革——国家教育制度创新提供了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动力,是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又通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落实其成果。

三、基于三维协同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三维协同模型的构建,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厘清了思路。我们要从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创新三方面着手,三位一体,全面推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1. 优化能力结构,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

当代大学生追求上进,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展现出良好的开拓创新精神,但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合作意识弱化的问题。而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恰恰需要其拥有协同意识、合作观念和协同沟通能力等,因此,要通过优化大学生能力结构,提升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创新意识。大学生协同创新意识包括协同创新动机、协同创新兴趣和协同创新意志。其中协同创新动机是协同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协同创新兴趣能促进大学生协同创新活动的成功,是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积极追求;协同创新意志是大学生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保障,是大学生心理成熟的体现。高校要有意识地激发大学生的协同创新动机,促使其建立协同创新兴趣,磨炼其协同创新意志。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要遵循四条原则:一是坚持个性化原则,即要因材施教,注重大学生主动性、独创性的发挥和自主意识的培养,以帮助其形成独立的人格。二是坚持系统性原则,即要创造一个开放的,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参与的教育系统让大学生在其中健康成长。三是坚持实践性原则,即要让大学生在深入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四是坚持协作性原则,即要让大学生通过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参加集体活动等,充分发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第三,要培养协同创新骨干大学生。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求具有较强协同创新意识、协同创新能力大学生的参与,更需要具有战略眼光、跨专业研究能力和统筹、管理能力的骨干大学生的领导。因此,要从发掘、选拔、培养上下功夫,在具有协同创新能力大学生中培养骨干大学生,发挥其辐射效应,带动、培养出更多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2. 教学管理创新,搭建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

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拓宽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首先,搭建校内协同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高校要通过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形成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互动沟通机制,促使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要从教学、管理、科研三方面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教学上,通过搭建教学资源共享、经验分享平台,让高校教师通过平台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为大学生协同创新素质提升奠定基础;管理上,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园网、校园信息管理平台等校内资源,建立各职能部门协同管理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管理服务;科研上,高校应整合校内各专业、各学科资源,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协同创新平台,让大学生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研究,达到锻炼自身能力,提高协同创新素质的目的。其次,搭建校外协同创新平台,拓展大学生的锻炼空间。高校要紧抓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机遇,“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高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创新力量和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相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通过同国际上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开拓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3. 教育制度创新,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国家教育制度的创新,来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必要的政策支持。首先,要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因时代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类型不同而有其特殊内涵和要求。”要把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纳入高等教育目标,并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可以有效拓宽大学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次,要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要按照高等教育独立性相对较强的属性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重新厘定政府、社会、市场、高校之间关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使高校能够自主地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把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第三,要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具有协同创新意识、协同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大的学术自由,并构建更广阔的科研创新平台,让他们在自身专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04).

[2]赵连根,谢秉衡.构建浦东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09(07).

[5]王树国.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流大学[J].大学:学术版,2011(08).

[6]杨兴林.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着力四个转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1).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