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2-04-15 03:52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影视资源

许 晔

(日照市献唐学校,山东 日照 276800)

在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现代文化正在脱离语言文化符号体系,朝向视觉文化符号传播体系发展。视觉文化的图像转向使人们愈发习惯借助视听语言来感知世界,获得新知。作为生活在当下环境的人,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语文教学工作者更需要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趋势,打破文字和图像的壁垒,善于发挥影视资源的优势对课堂文本进行理解与补充,引导学生在读图时代中培育自己的视觉素养,利用新的手段建构自己的多维知识体系。

当下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1]因此,围绕教学目标对影视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能促进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手段主动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

一、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

影视作为视觉文化的艺术形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与语文课文文本相比具有更强的直观性,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心理与学习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和辅助解决教学难点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伴随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教师更需要担负起把关人的角色,提高影视鉴赏素养,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适合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影视资源,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共同的意义生成,对作品进行开放式的多元解读。

(一)建构主义理论:创设情境,建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意义的建构来获取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人际合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个属性。将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有助于教师搭建更加立体生动的感知情境,与学生共同协作进行赏析,丰富学生与影视作品对话的美学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建构自己对课文文本的独特理解,形成对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二)把关理论:教师是筛选影视资源的把关人

如今影视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并非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作为整合影视课程资源的把关人,教师需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凭借专业素养剔除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在海量的影视资源中甄选适合引入课堂教学的经典作品,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外,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影视作品赏析与解读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并非整个课堂的主权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作品的赏析中如若出现不同意见,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素养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指点和分析,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知识的把关人,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筛选知识,完成意义的生成过程。

(三)编码解码理论:学生与教师进行共同的意义再生成

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也是视觉接受与理解的解码过程。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意义的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理解和误解,存在主导性解码、协调性解码、对抗式解码三种形式。在影视作品进行赏析和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部分性接纳文本意义或修改文本、添加新意义的情况,这时便需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在遵循作者创作意图与规律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共同探讨,充分发挥自由阐释作品的空间,赋予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二、影视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优秀素材,影视资源的有效引入对语文教学有着极深远的意义,符合政策的方向指引,并且能有效应对视觉文化对传统语文教学带来的冲击。另外,现有的影视资源较为丰富,可以为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中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持,可充分助推影视资源走进语文课堂。

(一)将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2]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超出课本有限的内容范围,促进学习在课堂之外的延伸,为学生提供多元立体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视野。不可忽视的是,伴随学生自主实践机会的增多,学习方向性的把控成为关键。在当下的读图时代,中学生观影普遍存在碎片化、娱乐化倾向;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但学生在各个层面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困惑却依然存在,利用影视资源辅助教学、攻克难点的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因此,在实现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应坚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明确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的学习目的,使学生能够全面、完整、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源服务于自己的学习。

(二)将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学生对语文的文本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字词语法,更需要从语文课堂走向真实的世界,体会社会生活的百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语文教学必须观照现实生活,才能培养出善思笃行的学生。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观照现实的目标,补充课堂文本线性教学的不足。当教学内容从抽象概念化的词语转变为生动的材料形象时,学生的现实感更强,对语文学习的印象和记忆更深刻。因此,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使二者的结合成为必然。“互联网+”时代带来了高端技术、先进理念、广阔平台,使影视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为教师整合和利用语文课堂影视资源提供了内容保障。

三、影视教育资源在语文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在认识影视教育资源的应用价值后,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对其进行整合,将其充分应用于训练学生听说、阅读、写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成课程目标全面达成”[3]。由此可见,影视资源的引入要以课程目标为坐标,做到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有效结合。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影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以窥见影片创设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变迁,具有高浓缩性。将经典的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可通过创设丰富立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当然,对影视作品的解读不应是纯粹凭借主观判断的随意解读,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好引导作用,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影视资源的运用。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变化自然也促进了教学评价的调整。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的评价遭到一定程度的忽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可以使教学的实施过程受到更多的关注。一方面,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综合多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文学的解读并无标准答案,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另类”解读时,不应完全依照标准答案照本宣科,否定学生的创新思考与表达。相反,应提高自身的包容度,鼓励学生在基于价值正确、逻辑合理的前提下进行发散性思考与创新性表达。另一方面,教师的每一堂课难免会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形成自己对整堂课的“预设”,然而现实并不总是与教师的预期相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状况,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建立开放性的价值体系,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教学提出反馈并进行积极调整。

(二)与听说、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整合

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斯·涅克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文科自古就是文、史、哲、自然的综合,学生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社会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交际中学语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开发影视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与实践探究能力。

1.影视资源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存在边缘化、教学时数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效率不高等问题”[4]。新课改要求语文口语教学应注重实效,需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开发和利用影视资源,训练口语交际。从《开讲啦》到《朗读者》,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央视主持人在台上妙语连珠,面对来自各方的提问对答如流,彰显了个人的素养、品格与气质。将语言类节目引入语文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一起学习主持人在不同语境中体现出的口语才华,以言述情,以志传声,提高自身口语表达的能力。

(2)开发和利用影视资源,掌握视听技巧。在视觉文化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习惯于利用视听的形式获取知识,也常常陷入“无意识”的窘境。当教师在观影过后提问学生剧情梗概、人物性格特征、相关情节时,学生通常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分析其中原因,可得出三点:一是没有带着问题来看,漫无目的地观影容易造成走马观花、浮于表面的情况;二是仅把观影作为消遣娱乐,没有足够重视,态度不够端正;三是视听素养有待提升,在观影时抓不到重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组织观影时要树立目标意识,在观影前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从影片中寻找答案。在放映结束后,教师应及时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探讨提出的问题,做到观之有感、言之有物。

(3)开发和利用影视教学资源,增强思辨能力。“思辨缺席”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足,而影视资源内容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辨空间,利于教师有效开展区别归类、比较分析、澄清阐释、推理论证、总结评价等思辨活动。[5]在观影结束后,学生通常表达欲望较强,教师可以此为契机设置议题,引领学生就影片中的一个细节展开讨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细节层面逐渐过渡到人物性格,最终落脚到影片主题乃至人生哲理。将单项辩论逐渐发散为综合性辩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其思辨能力,对事物保持个性化的觉知与思考。

2.影视资源在阅读中的应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6]。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受限制性思维的影响,倾向于引导学生得出统一的固定答案,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因此,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入经典影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发散性思考,真正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作品的能力。

(1)了解影视风格,解读影片主旨。影视风格是指一部作品中视听语言构成元素与构成形式整体呈现的艺术化银幕效果,以及所传递的艺术气质、价值观念、审美格调,可以令受众获取独特的视听感受。例如,散文式结构的影视作品便与文学中的散文样式有着相似的结构特征,它仅选取几个看似零散的片段,却平中见奇、散中见整,营造出一种“形散而神聚”的艺术效果和创作风格。影片《城南旧事》通过主人公小英子的视点分别刻画了三个看似没有关系的生活片段,而这三个片段却像“小溪和沟渠”,共同汇聚成了一条情感的“河流”,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乡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搜集与文本内容相关或风格相似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其风格,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鉴赏水平与阅读能力。

(2)鉴赏画面之美,深化美学体验。影视语言由于运用了画面、语言、文字、音乐等多种媒介手段,是高信息量的媒介综合体,而影视艺术在美学层次上的综合性,主要体现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结合、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与哲理性的统一、叙述因素和隐喻因素的统一。影视鉴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阅读,利用整合性思维将语文教材和电影素材结合在一起,可以建构学生对文本的多重理解,丰富对美的多重体验。

3.影视资源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影视创作中的特写镜头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特写镜头是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表面上看,特写镜头与其他景别只是画幅的大小不同而已,但特写镜头在描绘人物心理和刻画人物时,却能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它能抓住观众的视线,唤起观众的共鸣,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7]例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就有一组描写父亲的特写镜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本是件平常事,作者在这里却用了详尽的细节描写极尽渲染父亲的吃力,侧面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令人动容。

运用蒙太奇的影视创作手法指导记叙文写作。所谓蒙太奇,就是把电影创作中的零散镜头剪辑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体验。在文学作品中,蒙太奇的艺术手法也无处不在,它的使用可以打破线性时间和僵固空间的制约,拓展叙述视野。在许多经典的古诗词中,蒙太奇的使用也十分常见,使人印象深刻,如晨钟暮鼓、小桥流水、孤灯冷枕、沉鱼落雁、古宅巷陌、翠竹红梅等。有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曲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将各种蒙太奇表现手法应用于记叙文写作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可通过蒙太奇表现手法打破时间链条、切割空间、厘清事件逻辑关系,继而在细腻的情节描写中凸显主题,升华情感,从而创作出生趣盎然、言之有物的高质量文章。

四、结语

伴随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图像的生产与传播被愈发凸显,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也越来越倾向于高度的视觉化,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已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维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积极顺应趋势,在课堂中引入影视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并形成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视觉文化与语言文化的深度融合。随着影视资源的不断丰富、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演进,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问题会继续被人们重视。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影视资源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