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12-19 10:02付二晴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公关思政

付二晴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和教学全课程,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同时,从高校课程建设来说,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提出的打造“金课”的目标一致。[1]成功的课程思政一定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能更好地发挥知识讲授与思想引领的双重作用。

一、“公共关系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首先,从“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属性来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归属管理科学体系的组织行为学的分支学科,注重实践及传播学的应用领域。本学科的核心理论是通过传播沟通实现关系协调的形象论。这与思政教育有紧密联系,课程思政通过人与人的沟通实现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公共关系学”讲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但最终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此时个体的人代表的是其背后的组织或公众群体。从形象论上来说,“公共关系学”讲组织的形象,而思政教育讲的是培养个人形象意识及其民族或国家形象。由此来看,“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属性具有天然的思政教育的基因。[2]

其次,从“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地位来看,“公共关系学”属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培养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调研、咨询策划、传播沟通和危机管理等能力,能够准确地分析公众心理,利用公关技巧有效影响公众,提升组织形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有效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具备大局观念和形象意识。由此来看,本课程能成为与思政教育所要求的将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载体。

最后,从“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内容来看,本课程基本上围绕“组织形象”这一核心要素展开对公共关系理论的阐述,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3]诸如在公共关系的概念中,对形象观念和传播意识的介绍中能够呈现文明诚信、文化自信等理念;在公共关系主客体介绍中,公共关系主体中政府公关能够呈现国富民强、为人民谋福祉的大国公关理念,客体讲解中呈现与时俱进的新发展理念;在公关沟通中体现尊重友善;在危机管理中体现职业道德、敬畏原则、诚信法治、责任担当等理念。总之,“公共关系学”课程丰富的思政元素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沃土。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一)课程思政开展有着有利环境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得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全国各大院校积极响应会议号召,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这为“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思政开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和交流平台。

(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有待优化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处于摸索阶段,众多学者对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专业课讲授过程中通过课程政治教育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等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前述中提到“公共关系学”课程在课程属性、课程地位等方面具有进行思政教育的天然便利性,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但是日常教学中现存更多的是利用传统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粗略浅显地进行机械性的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分析,优化“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4]

(三)部分学生不够重视素质教育

成功的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也能够让其正确地看待思政素质教育。目前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 后”,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较强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对网络极为熟悉、依赖。当前网络信息浩如烟海,泥沙俱下,比如近些年出现的饭圈文化等不良现象对年轻人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正向的引导和正确理念的灌输尤为重要。当前众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都不是专业课程,部分学生在选择这些课程时存在混学分现象,出现盲目随意对待思政素质课程的现象。比如一些学生比较关注职业、行业和就业发展,不够关注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内容,部分学生的“低主动性”或“低交互性”大大影响了课堂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过程的探索

(一)课程目标体现立德树人

“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公共关系定义、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组织形象与CIS 系统、公共关系沟通、公关专题活动和公关危机处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调查研究、公关策划、公关活动传播沟通、危机处理等能力,把握公共关系的核心任务—塑造组织形象,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营销和公关交际能力,能够利用公关思维分析问题,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大局意识,树立形象观念。上述课程目标中能够从“组织形象”很好地引申到“个人形象”的塑造,坚定的理想信念、规范的行为、诚信友善的作风、爱岗敬业的素养、大局观念等都是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基石,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教学目标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很好地实现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见图1)。

图1 “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探索过程

(二)准确挖掘课程内容思政点

前述“公共关系学”课程内容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准确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点,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课程思政大体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几大领域。[5]这些与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多的对应,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授课教师应吃透教材,挖掘背景材料,通过引入热点话题,寻求二者的有机衔接,以实现公共关系课的课程思政。

(三)课程设计凸显德育意识

“公共关系学”教学设计要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和考核体系三方面体现思政教育。

首先,在“公共关系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避免为思政而思政的机械做法,做好学生课程学习的引路人,优化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任务驱动、分析体会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思政互动,做到课程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教育。[6]

其次,要注重完善创新课程资源建设,在传统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社会思潮,完善课程资源建设,确保自己行走在思政教育的前沿,做好思政与课程知识的融入。[7]

最后,在课程评价体系上注重学生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避免传统的期末一张试卷定输赢的状况,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大日常课堂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考核方式多元化,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实施全程融入思政教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课前、课中、课后全程融入思政教育,注重学生课程理论知识水平和德育素养的双重提升。

首先,课前做好公关播报。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尤为便利,课程之初教师推荐与课程相关的公众号、网站、微博等资源平台,要求学生课前做好课程理论知识的预习,同时要拓宽视野,多关注和课程及专业相关的事件。课前教师随机抽取同学做好公关播报,讲述近期的公关事件,并说说个人对事件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播报和阐述,进行梳理和引导,实现与本节课程内容的衔接。课前的公关播报,不仅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来说非常有意义。

其次,课中传承经典、紧跟热点融入思政。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中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授课过程中既要传承经典,又要紧追热点问题,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实现日常教学中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

把热点问题搬进课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一能够利用热点的高关注度让学生对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二能够让课程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例如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逝世,在课前用10 分钟时间对两位院士的逝世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同学们觉得两位院士都是国士无双的伟人,感动感恩他们的奉献精神,对他们的离世深感痛惜。同学们一致认为珍惜粮食从每一顿饭开始,好好锻炼身体,科技报国,两位院士才是年轻人应该追的“星”;认为应该在日常学习中认真踏实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如此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了课程思政。

最后,课后鼓励学生分享公关思政感悟。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教师搭建的学习通、雨课堂、课程微信群、钉钉群等平台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依据当堂课的内容,将课堂延伸至平台上,分享个人对当堂课的课程思政感悟。教师也要做好互动参与、引导总结工作。课堂延伸中的课程思政感悟的分享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夯实学习的知识内容,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思政课堂是培养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和创新,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制定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有效挖掘和提炼课程思政元素,让德育贯穿课程设计的始终,课堂实施全程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让课堂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的阵地。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公关思政
专题报道[公关“她”力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向“黑公关”说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