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英语教科书可读性研究
——以《英语模范读本》与《开明英文读本》为例

2022-12-19 10:02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法可读性模范

王 玲 杨 阳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史研究所 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劳动教育学院,北京 100088)

晚清时期,中国学习西学,对其语言、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鄙夷、排斥到积极学习的转变。故步自封从来不是寻找出路的有效方法,从洋务运动对西方语言以及先进器物的学习,到维新新政时期对西方制度方面的学习与借鉴,学习从表层过渡到深层。

一、英语教科书发展背景

晚清政府通过学习西方,试图起到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是根本的制度不变,已经难以掩盖其衰落的现实,挽回其统治败局。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随后成立临时参议院,颁布临时约法,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保持教育政策上的延续性,以免产生缺口与断层。

(一)民国初期新学制确定英语教科书

1922年学制的确定使中学英语学习时间超过了语文学习,流行使用直接法进行英语教学,在语音方面,国际音标开始在一些教会学校广泛应用。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也愈加多样,减少了原版教材的使用率。英语教科书在这一阶段得到长足发展,越来越本土化、科学化。1912年至1913年期间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壬子癸丑学制),不再用学堂作为名称,而是以学校代其称谓,同时废除小学读经的课程《书经》《周礼》《仪礼》《周易》。教科书方面,所有清政府规定的教科书,全部不能再次使用等。[1]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中依然重视英语教育,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一共八年,高小阶段可以开设英语课,可以第二年开设,也可以第三年开设,每周为三个课时。中学阶段一共是四年,共开十四门课程,外语课是必修课,外语中又以英语为主。壬子癸丑学制与壬寅学制、癸卯学制一样,都非常重视英语教育,同时又有所区别,那就是前者赋予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但在英语课程与所有课程比例上,女性的课程中英语教育要比男性少,代之以家政、缝纫等课程,皆因当时虽然进步思想浓厚,但也充分考虑女性发展特点,具有现实的时代特色。

随后,陈独秀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使1919年的中国思想界空前震动,开启了思想活跃、学习西方教育的新篇章。学习对象逐渐由欧洲、日本转向美国,同时,以陶行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欧美留学归来,加上杜威、孟禄等教育家、思想家来华访问,使此时的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和教育学制“美国化”。1922年,新的学制(壬戌制)实施,壬戌制是仿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制定的。次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外国语课程纲要》中提到,新的学制下,小学不再教授英语,从初级中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课程从英文字母教起,其主要教学目标有三:能够阅读简单的英文书籍、报纸;能够写作简单短文;能够使用日常英语。[2]

民国时期,由于各所学校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各有不同,所以所选教科书、教学法、英语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民国初期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影响较大的有《英语模范读本》等(见表1)。1922年的“壬戌学制”主要依据是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这个时期,翻译法已经不再适应外语教学与学习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直接教学法。庄启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外国文直授法》[3],雅礼中学校长盖斯(B.Gaze)的著作《中国学校英语教授法》运用直接法,并且使之本土化,其中林语堂编写的《开明英语文法》等教材,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4]

表1 民国初期英语教科书

其中,周越然编写的《英语模范读本》于1917年出版,产生了较大影响。1919年,周越然在《英文杂志》上发表《〈英语模范读本〉第一册的试验题》一文,文中提到《英语模范读本》(Model English Readers)系列面世于1918年11月,此教科书到1919年为众多学校所使用。《英语模范读本》(商务印书馆1929年修订版)一经出版即十分受欢迎,所以一再印制发行,修订版的校审者为圣约翰大学(上海)的罗伯茨(Donald Roberts)教授。编者在教科书前言中提到修订原因有三:第一,旧版本一再印刷,板材磨损,已经不能继续复制出版。第二,许多一线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向编者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第三,编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自然、不常用之处。在修订内容中,编者重写了许多文章,对不常用词汇进行了一定程度删减;教科书中的插图也有所变动;初版中生词有下划线标注,现全部改为词汇元音下面的小点作为标识,因为下划线易使学生分神。

自中国打开通商大门,英语成为最流行的外语,英语学习读本大多数是从英美直接引进国内。外国人编制的教科书虽然语言地道,但是实际上不适合中国学生学习,所选取的谚语、故事等中国学生不熟悉其文化背景,同时有些教科书在选文难度与长度上并没有安排合理,存在对学习者造成理解困难等问题。

(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英语教科书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2年确定了中学法和课程标准,在《中学教育指导》的初级中学暂行标准中,规定了初级中学英语课程与高级中学英语课程的相关要求。其中初级中学英语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交流英语,为未来英语进修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通过英语学习拓展学习者的语言经验,培养学习者研究外国事物的兴趣。这段时期,来自各书局的中学英语教科书层出不穷,说明社会、学界对英语教科书有需求、有实验、有探索。1947年的《大公报》中也有关于英语教科书展览的新闻:“西方语文学会主办之西语教科书展览会八日午前在美国图书馆揭幕,内有大中学英语教科书数百种,北大教授朱光潜等亦曾往参观。”[5]随着19世纪末西方外语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之前的实用型英语学习读本已经不再受推崇,而是批评声音渐多。以语法翻译法为编写原则的英语教科书阅读编排也逐渐改变,转而以直接法为指导原则进行英语教科书编制。

直接法注重的是篇章阅读,第一步就是要教大量的英语篇章文本。学生熟练掌握篇章阅读之后,再辅之以文法的教学,这可以看作是第一遍学习。随后,在教文法的过程中,要再回归到篇章阅读材料当中,从阅读当中找到文法知识点,进行对比、补充、复习,这是第二遍学习。文法教学与直接法是不冲突的,语法学习与篇章阅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6]

二、《英语模范读本》与《开明英文读本》的可读性分析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科书在对待篇章阅读的态度方面,认为阅读的本质就是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力。对词汇的发音和拼写等掌握扎实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基本,所以在篇章阅读之前是对词汇方面的统一学习。挑选篇章阅读中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听写和背诵,在没有音频视频可以练习听力的时期,通过阅读学习来提高听力、口语和写作能力。Lexile Analyzer 作为应用广泛的专业文本分析工具,具有强大的文本测量数据,包括报纸文章、书籍、网页信息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简称CCSSI),以测量K-12 阅读篇章的可读性研究。在测量过程中,Lexile Analyzer 通过特定算法将句子分割,计算出句子长度、词语在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等。通常而言,阅读篇章中句子的长度越长,词语在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越低,则篇章阅读难度越大,L 值也就越高。影响篇章可读性的有两方面,一是句法复杂性(平均句长,从句数量等);另一个是词语难度(词语长度,单音节词语比例,生僻词语等)。Lexile 分析工具将其皆包括在内,篇章可读性测量分四个方面:L 值(Lexile Measure);句子平均长度(mean sentence length,MSL);平均词频对数(mean log word frequency,MLWF);字数统计(word count)。L 值是阅读篇章的可读性数据,难度越大的篇章L 值越高,难度越小也就越简单;Lexile 测量教科书阅读篇章的可读性,为教师、学习者、教科书编纂者等提供可读性参考。[7]

威廉姆森等整合了美国公立学校K-12 各年级的教科书,按年级进行统计分析。[8](见表2所示)。

表2 美国K-12 各年级使用阅读材料的L 值[7]

(一)《英语模范读本》英语教科书篇章阅读可读性分析

《英语模范读本》系列共四册,所使用的版本为修订版(第二版)。在第一册中,主要学习内容和主题包括16 个方面:学校与课堂,数字(1 到1000),尺寸与形状,每日活动,时、天、周和月,年份与四季,时间,季节与天气,昼夜,颜色,身体部位,家庭关系,服饰,饮食,住房与房间,动植物。这些话题共有8 个学习部分:词汇(vocabulary)、语音(pronunciation)、习字(penmanship)、对话(conversation)、阅读(reading)、听写(dictation)、语言(language)、词汇复习(词汇复习)。

《英语模范读本》系列教科书编制原则遵循了国际语音协会的原则和规范。在英语学习中,首要的学习目标不是掌握古老、高深的文学性语言,而是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对话和口语;重视阅读中的词汇语音方面,教师应当确保学生正确使用国际音标,阅读过程当中书写和语音同样重要;在保证语音的准确、地道后,下一个目标即教授篇章阅读,篇章阅读需要具备较强的连贯性,体裁方面有对话阅读,有描述性阅读,也要有记叙性阅读等,篇章阅读的内容也需尽可能简单、自然且有趣;在语法方面的教学应当使用归纳法,通过分组和从篇章阅读中观察到的语法用法、规则得出英语语法的一般性结论,在后面的阅读中加以巩固和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努力将篇章阅读和他们的思想联系起来,用英语解释英语的方法,而不是翻译法学习,语篇阅读时母语翻译的方法最大程度上被实物、图片和英语解释取代,增强了其可读性。

《英语模范读本》的阅读材料带有中国特色,一定程度上缺乏英语的自然情调。第三册的阅读比第二册略显晦涩,阅读材料的选材尚有进步空间。《英语模范读本》所有的词汇和短语都在教科书后面进行了中文解释,第四册中的阅读材料多是散文和诗歌,且散文方面实用性文字少,带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多。这样一来,学生在学完后不能用英文进行日常交流,偶尔选编诗歌作为阅读材料可以增加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但是因为诗歌的韵律、构造与普通句子相异,容易引起学生语言知识混淆,不利于文法学习。在第四册中加入了补充阅读材料,补充类阅读材料旨在为学习者提供泛读素材,使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学的习惯。

李儒勉于1925年在《中华教育界》杂志中对《英语模范读本》作了书评:“中国人自编的英语教科书风靡一时,为一般人所欢迎的,总要算英语模范读本了……”[9]这足以看出《英语模范读本》的受欢迎程度。李儒勉时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英文主任,喜欢研读英文文学,同时对英语教学法也颇有研究,在中等教育杂志上发表过意见。这套教科书面世以来,先前的英语教科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也随着这套教科书的应用而减少,学生使用方面也方便良多。这套教科书销量非常大,一直印到十几版,直到原版文字模糊。

周越然反对旧式教授文法的方法,他认为文法应该用归纳法教授,这在《英语模范读本》第二册、第三册两册中有所体现。但实际上,归纳法教授文法和旧式方法并无本质差异,只是将文法点放在了阅读文本和对话里。他重视定义规律,在教科书中的文法部分,规律总结仍占较大篇幅。而在英语学习中,语言应用能力是首位的,对于学习英文的初级学习者而言,文法规律并没有太多实用意义。初级学习者使用的教科书应当打破形式、定义、规律的束缚,将文法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在阅读文本中感受语法规律和英语表达方法。同时,在第二、三册中,文法相关练习题较少,而文法掌握需要不断练习以巩固。很多一线教师也表示,《英语模范读本》系列教科书在文法方面的设计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927年,一线英语教师翼臣也公开发表对周越然的《英语模范读本》的评价,认为教科书中对于用字缺少一种选择性。[10]因为彼时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就需要甄别常用的词汇,生僻词汇不宜加入教科书范围之中,这与李儒勉对教科书中词汇的见解一致。《英语模范读本》体现出当时最流行的直接法教学法,直接法教学应体现日常交流类阅读,但是词汇方面的晦涩程度与教学法背道而驰。很多生词出现一次之后就没有出现过,而对于科学性强的教科书,理应在其后的阅读文本中反复出现几次,才能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在篇章阅读的选材上,阅读内容不太适合中国国情与中国儿童的生活习惯。如第二册中第十七节阅读内容是“美国的国旗”,第十八节的阅读内容是“美国国旗歌”,第九十五节讲“祈祷文”,诸如此类的篇章阅读是不适合中国的英语初学者学习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文化习俗的阅读内容较少,作为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英语模范读本》仍然具有浓厚的外国教科书特色。

《英语模范读本》英语教科书共四册,第一册中的篇章阅读共24 篇,第二册30 篇,第三册32 篇,第四册32 篇,共计118 篇。《英语模范读本》(四册)蓝思指数箱形图示显示(见图1)。第一册中篇章阅读的可读性蓝思值上下四分位数区间为273 L 至400 L,第二册为488 L 至595 L,第三册为633 L 至898 L,第四册为795 L 至914 L(见表3)。

表3 《英语模范读本》(四册)蓝思指数

图1 《英语模范读本》 (四册)蓝思指数箱形图

《英语模范读本》系列英语教科书篇章阅读可读性蓝思指数总中位数为630 L,相当于美国K-3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四册教科书中的篇章阅读难度系数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均匀,册与册之间的篇章可读性不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阅读困难;每册的篇章难度分布方面,第二册中的篇章阅读在可读性难度上分布过于集中,学生在阅读第二册中的篇章时,篇章难度跨度较小。第二册包括32 节课程,每节课程包含四节,每节课都有数字标示。

编者在教科书中明确表示,学生一周的学习时数应该不少于4 小时,一年不少于32 周。其中阅读内容主要有词汇、对话、文法、课文、信件、诗歌等,其中篇章阅读部分的主题多涉及国外社会、宗教等文化介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美国政治、文化、习俗方面的描述占了较大篇幅和比重,较少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案的饮食、学校生活、传统节日等课文的描述。对西方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国际视野,然而,此系列英语教科书在文化介绍选择内容上有过多西方素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篇章描述与编排还不够详尽。

(二)《开明英文读本》英语教科书篇章阅读可读性分析

《开明英文读本》系列英文读本旨在满足中国学校的学生学习英语时对教科书的大量需求。此系列英语教科书是编者在清华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原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和实际教学经验中日益积累而获得的教科书成果,与当时其他的教科书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开明英文读本》在阅读材料的题材选择上多使用儿歌、民间故事和经典寓言故事。在第一、二册中,编者试图将英文儿歌以及民间故事纳入篇章阅读当中,这可以算是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的第一次尝试。儿歌作为篇章阅读的一部分在贝克(Baker)和桑代克(Thorndike)的英语读本中出现,因英语儿歌多重复文本,从而为初级学习者提供较多的发音与阅读练习。另外,童话故事、希腊故事、寓言故事等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适合处在健康有活力年龄阶段的初级学习者。此类篇章阅读选择能够极大程度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开明英文读本》重视对习语的系统性训练,这种日常训练不仅仅是从篇章阅读所附的练习中得来,而是包含在绝大部分篇章阅读的内容本身。只有通过这样强有力的重复性练习,将练习题与阅读文本紧密联系,而非通过零散的插图作为练习索引,才能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实际语言应用。

读本在篇章阅读的词汇的选择上也偏向实用主义的特征,篇章阅读选择的材料几乎都与学生的生活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使所学英语内容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因此能够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够随时运用从教科书中学到的语言知识,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进学习进度。

同时,在音标系统方面,《开明英文读本》采用的是牛津词典的音标系统,这也是牛津词典音标系统第一次出现在英语教科书当中。复杂的音标系统使学生迷惑,不利于其进行阅读活动,而这套国际音标的简洁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在音标与发音练习方面,《开明英文读本》系列英语教科书对发音练习进行了精心分配与布置,特别强调了相似发音的区别,例如ē 和ǐ,ōo 和ǒo,ā 和ě,编者认为,只有通过充分比较才能充分理解音标与发音的真实本质。

在阅读课上,教科书做出很大的创新性改变,如引入歌曲和生动的故事,使学生学习使用词汇的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同时,将词汇与阅读联系起来形成整体,而不是像以前的教科书一样简单罗列生词与断断续续的句子。如第一册中的数字、周、身体的部位、颜色、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的对比等等;在教科书的篇章阅读中,每篇课文都配以插图,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编者竭尽全力在《开明英文读本》系列教科书中提供大量优秀、有美感、与阅读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增加了这个系列英语教科书对学生的吸引力。

《开明英文读本》重视篇章阅读学习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口语学习的真实性(authenticity)。整个系列教科书中篇章阅读的构建就是为了让学生觉得在学习、使用真实的英语,而不仅仅是重复性训练。课文将学生引导到合适的环境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合适的情境下,学生愉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避免出现要求学生凭空想象到国外旅居生活这种不切实际的情况。

《开明英文读本》的语法学习简洁且系统。这套《开明英文读本》通过均匀分隔的系统性练习教授学生正确的单词形式和用法,并且不会受到不必要语言学专业术语的困扰,在篇章阅读中感受语法的习惯性用法,正式的语法规律将在高年级英文教科书系列读本中学习。从各个方面看,这套英文教科书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时代特色,提高了英语教科书编制的科学性。

开明英文读本系列第一册中的篇章阅读数量为34,第二册为59,第三册为55,共计148 篇(见表4)。其中第一册篇章阅读可读性上下四分位数区间为403 L 至603 L,第二册为500 L 至800 L,第三册为600 L 至950 L,第二册与第一册的平均可读性蓝思指数差为120 L,第三册与第二册的蓝思指数差与之相同,也是120 L,说明三册英语教科书在篇章阅读编排方面,篇章阅读难度梯度分配非常稳定与精确。《开明第一英文读本》的蓝思指数箱形图中出现了极值(见图2),第17 篇篇章阅读为改编的儿歌,由于句长较长导致蓝思指数较高,所以成为了全册中的极值,而实际的阅读难度其实并不高。

表4 《开明英文读本》蓝思指数

图2 《开明英文读本》(三册)蓝思指数箱形图

《开明英文读本》系列英语教科书的可读性蓝思指数为605 L,相当于美国K-3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三册之间的篇章阅读有明显且规律的上升趋势,但是第一册中出现了一篇蓝思指数为极值的篇章阅读,会给学生带来语言方面的阅读障碍。编者在参与中国学校英语教学大讨论时,将注意力放到了学校可用的和正在使用的阅读文本方面。如果教师没有一套具有现代语言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教科书,那么所有对英语教学方法和原则的讨论都没有实际价值。

直接使用美国和英国的教科书是存在诸多问题的,英语作为国人的外语来学习,使用原本为英语为母语的儿童阅读课程提供的英美教科书,对于中国初级学习者而言并不完全适用。中国儿童的心理学背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完全不同,并且中国儿童也并没有掌握英语为母语儿童本身具有的口语词汇量。

学生从初中开始忽然进入一个全新的语言习惯、思维和表达方式,缺少语言过渡,学习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即使是基本的习语方面,学生也少有机会进行系统的语言练习。即使如此,许多学校依然使用外国英文读本作为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正是努力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契机。以前的教科书或为了展示语法的范式和定义囿于语法英语教科书,或将教科书局限于枯燥的直接法等阅读文本,没有拓展元素,几乎退化成为德国朗氏(Langenscheidt)出版的对话书。而《开明英文读本》系列教科书将对已有传统英语教科书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不失为国人自编教科书的新尝试,弥补了以往教科书的不足。

《开明英文读本》在篇章阅读方面加入了大量外国儿童在童年时代都学习和喜爱的经典故事,避免随意选择,因为随意选择的故事类阅读文本在标准文化价值层面并无法确定;篇章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相关联,并能够满足学习者英语表达方面的迫切需求;在阅读中使学生加强对习语的系统性练习,通过强调习语练习,使学生在初级英语课程中培养基本会话能力,篇章阅读中富有想象力的阅读文本有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读本中包括数首英语儿童歌曲,旨在使中国学习者了解英语国家儿童日常生活;第二、三读本包括大量欧洲民间故事、安德森故事、希腊和罗马故事、英国文学故事以及英国儿童的其他故事文本,使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接触外国文学阅读文本。教科书设计基于“规范英语”(standard English)的语法规则,通过适当改编阅读文本原文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学生的教育心理特征。

《在开明英文读本》中的阅读课文选材上多为国外寓言、童话故事和儿童歌谣。从篇章阅读内容来看,《开明英文读本》在阅读材料选择上倾向于希腊神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系列故事、儿歌等,编者从英国流传多年的童谣歌集中选择适合英语初级学习者的篇目呈现在教科书中。这些歌谣都有百年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英国人将这些歌谣当作孩子在阅读识字过程中的必备读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巩固了文法知识。这些篇目由于用词自由、生动、韵律性强,所以备受儿童喜爱,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节奏和韵律的敏感度。虽然出现《论语》节选的篇章阅读,但从数量看来,仅仅起到点缀的作用。编者在改编神话故事的同时十分注意阅读课文可读性的衔接问题,在可读性难度上做到了很好的阅读难度梯度递进。

三、民国时期的英语教科书篇章阅读特点

英语教科书在编写方面受到所在时期语言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反映了各领域以及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在民国时期,总体而言,很多学校的英语教育在初中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中阶段又增加了阅读量,着重培养其阅读能力。这个特点在教科书内容的编排与各部分比例上有明显体现。英语研究人员与一线英语教师对国际音标和英语教学法有了一定程度掌握,一些学校渐渐推广国际音标,同时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的课后阅读材料大多是英美原版小说、报刊等,社会上流行的英文电影与广告都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了学习动力与学习素材。

(一)教科书中体现出翻译教学法特点

从1912 到1921年的学制与外语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这段时期的英语教学是参照日本的,教学法仍然以翻译法为主。到了1922 到1949年,这个时期的英语教学在教学法方面是以直接法为主,学制上从日本、德国转向参考美国的“六三三学制”。作为我国最早引进的教学方法,直接法受到许多英语教育专业人士的推崇。早在1915年,湖南雅礼中学的校长就尝试在学校推行直接法进行英语教学,但当时由于各种原因,该教学法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发展与推广。1922年前我国英语教学主要采用翻译法是由传统语文教学法演变而来,虽然也受到来自日本的英语翻译法和西欧近代语法翻译法的影响,但其实翻译法是出自本国。[11]

(二)阅读内容体现交际功能

1971年,海姆斯(D.H.Hymes)提出交际能力的专业名词——“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他提出语言的功能首先是交际功能。交际的广泛定义可以是用语言叙事,也可以是用语言做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用语言叙事,则会导致学习者英语交际能力不足,所以应当培养学习者用语言做事的交际能力。林语堂在1928年编定《开明英文读本》,着重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与交际能力,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开明英文文法》体现了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教学主张,体现了重应用意义而轻表面形式的教学观。

我国外语教学在1922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中,著名的中学、发达区域大多数学校采用直接法进行教学。同时,外语教学法研究领域也集中在直接法方面,所以说这段时间是以直接法教学为主的近30年。直接法占据了主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制以及学校的外语教学实践活动。

诚然,也有一些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与学校继续采用翻译法进行教学,就形成了直接法为主,其他教学观点与教学法为辅的“欧法中心期”[12]。1928到1935年是外语教学发展相对比较规范的一个时期,当时“教育部”审定的初中英语教材20 种,包含直接法观点的就达到15 种。根据《建国以前的中学英语教学和教材》一文列举,《九种代表性材料内容》中初中教材共7 种,直接法教材的比例达到了86%。辛亥革命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外语教育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中外合编的英语教材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影响范围广、深受欢迎的校用教科书,如林语堂编写的《开明英文读本》、王云五等主编的《综合英语读本》、林汉达编写的《标准英语课本》、张士一编写的《直接法英语教科书》等。

猜你喜欢
文法可读性模范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关于1940 年尼玛抄写的《托忒文文法》手抄本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文法有道,为作文注入音乐美
模范邨
——给祖母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模范护工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