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芳 邱新龙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信息素养正在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重要因素,是一项促进人类发展的全球性政策。”[1]“2003年9月20日至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在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联合召开了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布了《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会议认为,如何使人们从网络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2]可见,信息素养是人们投身到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信息素养,信息社会永远不能发挥其全部潜能。
现在正处在以数字化(书籍、视频、图像、数据、云计算等)、网络化(移动互联网普及化)、多媒体化(三维数字模型、音频、空间3D、VR 视觉)和全球化(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增强)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时代,极大优化了传统信息处理方式,塑造了便捷的网络环境,同时创新了社会变革的途径,比如Web 2.0 网站和平台的内容,主要是用户提供和发布的,如微博、微信、Facebook(脸书),又如涌现出了火爆的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信息的类型朝着多层次化发展,信息的利用也更加多样化。面临着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浪潮,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生力量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随着我国5G 网络的普及运用、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更细化、更有针对性的要求,将更容易实施,也更容易体现出效果。当前,大学生无论是在线上学习还是在线下学习时都离不开手机、电脑的使用,大学生是移动终端的享用者和网络信息的传播者,网络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大学生学习的空白,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要的素质拓展和必备的能力要求。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要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在课下课上两种课堂中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要有足够清晰的判断,并能够快速做出理性的回应,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信息时代发展进程之中。
面对日益繁杂的信息量,信息素养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必要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但是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他们实现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必经之途。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既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科院李衍达院士在其《信息世界漫谈》中谈到了信息的重要性:“人类的生存除了材料和能源之外,还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信息。信息之于人,有时比物质和能量更显重要。”[3]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从狭义上说,它是音频、消息、沟通系统应用和运作的对象;从广义上说,它是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的本质属性。而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进步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其范围涉猎颇广。本文中的素养是指经后天学习形成的,由能力、学识和品性构成。
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一词,其内涵与外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起初是由图书馆检索技术而兴起,即运用图书馆知识与信息检索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一词的含义,他在《信息情报服务环境、关系与顺序》中将信息素养一词扩展为一个人“通过训练,掌握信息工具,获取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终结报告中总结了更为全面、更为经典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5]。2011年,英国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提出了信息素养的七重标准,包括“识别、审视、规划、收集、评估、管理和发布”[6]。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的定义更新为:“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及其价值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的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系列综合能力。”[7]基于信息素养框架整合出六要素,即“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信息创建的过程性、信息的价值属性、探究式研究、对话式学术研究、战略探索式检索”[8]。通过以上梳理进一步看出,信息素养的本质内涵由单一性的知识层面丰富到信息操作技术的多维层面拓展,由检索信息能力跨越到发散思维训练,由工具性向社会人文性延展。
进入新时代,信息时代快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含义增添了新时代内容。信息素养重新被界定为:“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养。”[9]可见,这一阶段信息素养的概念向纵深延展,既强调了它的整体性,又强调了各部分信息之间的互相协作性。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这是一项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信息素养作为思维意识中高水平的部分,对人的终身学习尤为重要。其含义是清晰地判断在何时何地需要信息,并且精准、快速、提取有价值的所需信息,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评价、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几个方面内容。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其内涵不仅具有基础的信息能力与知识,更应该具有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高效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着重突出的是符合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之需要。2018年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着重强调了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10]。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变化,大学生更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符合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新标准。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综合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当前高校数字化设备、网络化设施逐渐完善,为应对日益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高校必然要加强培养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应在充分调研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出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有效解决对策。在整理剖析相关文献基础上,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综合各个方面因素发现,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以下问题。
部分大学生信息意识相对欠缺,既不能精准把握当前信息环境,也不能精确研判当前信息源和表达自身的信息诉求,甚至有少数大学生排斥信息化。从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看,大学生对当前重要信息关注度低,信息表达能力还有待提升;在信息意识上,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选择信息,但未充分认知到网络信息价值的重要性,未合理利用网络信息了解本专业相关知识、本学科前沿信息及最新发展趋势,对专业数据库利用不够,盲目追求与专业无关的各类信息,娱乐游戏和网络交友成为大多数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大学生对5G、区块链等一些新型的相关信息了解度低,未系统性地学习和探究信息的历史发展脉络、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信息化系统工作原理、信息技术特征、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及信息技术新发现等。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也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能基本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大数据、网络信息等基础常识,超过三分之二的访谈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操作系统、App(小程序)和网络搜索引擎,具备利用计算机再学习的能力的学生占少数,部分大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诉求来针对性地提升信息素养等。
信息技能是信息素养的关键部分。大学生信息技能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在信息采集技能、信息剖析技能、信息推断技能、信息表达技能、信息使用技能和信息评价技能的欠缺,自身掌握的信息能力不足以应对学习和生活的难题。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如在信息获取方面,学生使用频率最多的是关键词语检索,检索技巧相对欠缺,很少使用高级的专业检索模式;在信息评价方面,多数大学生只对网络信息进行简单的初级筛选,运用信息资源时缺乏批判性思维,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在面对信息量的快速增长时,大学生还没有充足的信息技能去应对处理繁杂的信息,更没有充分地融会贯通多种信息实现信息利用最大化。
部分学生未充分认识到遵守信息规则和信息伦理的重要意义,对信息法律知识的重视程度不高,存在自身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如写论文时,抄袭他人科研成果,侵犯他人知识权益,学术道德水准不高;有时信息乱发滥用,不考虑后果,危及网络公共安全;更有大学生知法犯法,严重损害他人网络权益,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信息伦理道德建设方面,偏重信息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培训,忽略了对大学生素养的塑造,难以在伦理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从事网络信息活动。
高校应积极思考应对之策,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贯穿到其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以高质量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完备的信息意识是提升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必要前提条件。作为主体的大学生与客体的信息互相作用,信息意识一般可分为“信息感知、信息情感和信息行为”三个方面。[11]知识经济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教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大学生而言,他们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必须从现在开始,更新理念,积极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不断化解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困境,在学习、生活中,要提高信息觉悟,学习丰富信息知识和探索新兴技术,信息观念与时代发展相匹配,在面对信息时能够自觉主动地利用信息,进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高校应侧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高校图书馆应提升信息课程的质量,开展教师培训和学生实践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切实体验到信息化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制定科学的信息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激励大学生主动学习信息知识、提升鉴别信息的能力,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完成他们对信息技术从了解到实践的过程,促使他们高效利用网络完成学习任务和工作实践,提升信息素养。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委员会信息能力研究组对信息能力重述含义:“通过新方式挖掘、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图书馆素养、计算机素养、传媒素养、技术素养、伦理学、批判性思维和交流技能的融合或综合。”[12]提升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关键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获取、选择、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教育,旨在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大学生基本信息能力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的信息知识具体指人们在开发信息技术工具、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增加信息沟通次数中所总结的经验;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的信息能力是人们进行信息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信息知识欠缺、信息技能不足等问题,高校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以丰富课上信息知识、课下信息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综合课程,使大学生能从纷杂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先辨别后加工再应用,旨在提升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2005年11月6—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在埃及亚历山大市召开了国际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高层研讨会,会上发表的《信息社会灯塔》亚历山大宣言指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因素。”[13]高校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应不断总结学习方法、探索学习规律,养成思辨的思维习惯,这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基本要求。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知识不是教师给予的,而是学习者在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起来的。因此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知识以便应对时代之变。
信息道德,也称信息伦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信息活动时所熏陶成的道德情操,能合乎情理、合乎法律、合乎道德地应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信息产生的合理性。网络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传媒体系,它对人们的道德素养、文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用个人的慎独来维持信息道德,尤其是在无他人监督时的言行。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慎其独也。”[14]
作为大学生,将道德意识内化于心和责任感外化于行是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的基本前提,高度注重自律,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遵守道德信息法规,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度分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精准研判虚拟世界客观反映着现实世界中的价值动态和思想观念。同时,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法律构建监管政策的号召,加强对大学生信息行为和意识的管理,将大学生伦理道德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及时监督大学生对信息的管理和运用。一个好的道德机制,能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需要通过网络、传媒、报告等多种形式被灌输、影响以至接受,能使他们知道各个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清楚地认识到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坚决制止。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教育,使大学生加深对信息知识理解并熟练运用信息处理系统,这是大学生信息道德建设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