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2022-04-15 03:52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家长

张 莉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 南京 210000)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理论紧密结合的开拓者。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家庭教育》《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怎样做父母》《怎样教小孩》等著作和文章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是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宝贵资源。重温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对年轻父母不无启迪和教育意义。

一、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内容概述

(一)家庭教育关系到祖国前途、民族命运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重版序)中说:“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伟大祖国的命运。”[1]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情怀,陈鹤琴先生告诫广大家长:“因为小孩子年龄幼稚,意志薄弱,很容易受教育的影响。施以良好的教育,则将来成为良好的国民,倘施以恶劣的教育,那末将来成为恶劣的青年了。”可见,陈鹤琴先生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认为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建议:“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法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关于体智德三育都从小好好儿学起,那么老大的中国,未尝不可以一变而为少年的国家。不过少年中国的责任则属诸今日之父母,做父母的能教育小孩子,而小孩子能够从小学好,则少年中国,即在其中了。”从这一主张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陈鹤琴先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中国下一代及家庭的期待。

(二)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是家庭教育的依据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并不是身体比成人小一些的“小人”,儿童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教养儿童我们非要懂得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不可”[2],“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3]。所以,“要收到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陈鹤琴先生不仅根据长期对一鸣的观察,归纳了儿童心理的七个特征: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而且对新生婴儿、乳儿、步儿、幼儿的感知觉、情绪、动作、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正是这些研究、实验,形成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他提倡要科学认识儿童,顺应儿童发展规律,给予儿童适当指导,要研究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这些观点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依据。

(三)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出,家庭教育应重视孩子的体、智、德、美、劳各方面发展,他不主张孩子过早地读书、写字,而是鼓励让孩子多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多与外界事物接触,多去做,在做中学。在健康教育方面,他认为,强身健体与良好的卫生习惯分不开,为此,他提出了二十五条良好卫生习惯的内容,包括刷牙、便溺、睡觉、吃饭各方面。在品德教育方面,他提出了九条品德培养的内容,包括心中有他人、有同情心、养成收藏玩物的习惯、对人有礼貌、诚实、尊重别人的劳动、参加家务劳动、爱父母爱别人、不强行霸道。在智美劳等方面,他主张孩子应该有游戏的机会,包括画图、剪纸、着色、锤击、浇花、塑泥等等,家长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他还鼓励家长要让孩子多做家务,在劳动的过程中锻炼身体、培养审美、塑造品德。

(四)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做中学”,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提倡“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提法虽然不一,但他们都主张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在与生活的接触中、在“做”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比如陈鹤琴先生说一鸣小时候经常到街上玩,“凡他喜欢看的东西,我们就止步看看。什么驴子磨豆,什么机匠织布,什么衣庄里卖衣,什么市场里卖菜……看的时候,他有不懂的地方,我告诉他。因此他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了……所以做父母的应当常常带小孩子到街上去看看,以丰富他的知识,以增进他的经验”。可以看出,陈鹤琴先生是非常重视生活中的家庭教育的,也深深知道家庭教育就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待人接物的方法、知识经验的增长等,都需要通过父母言传身教、亲子间的交往互动来进行。

二、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的启示

(一)家教事小意义大

家庭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家庭不仅承担着“养”的任务,也要“教”,还要“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国人,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创新的精神、服务的意识、合作的态度,还要有世界的眼光。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要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让孩子增长自尊、自强的意识,让孩子在做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让孩子有服务、合作、感恩意识,让孩子有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所以,做父母的,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也要关注孩子的体智德美劳各方面发展,关注孩子的创造、合作、服务意识,做一个完整的人。“如果天下父母自觉地站在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民族富强的高度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将来会有更加远大的前程!”[4]

(二)教育方法要科学

1.了解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一门科学,必然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不是随心所欲想如何教育就如何教育。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孩子天生喜欢游戏,如果不顾孩子的特点,一味逼着孩子学习,那么学习的效果肯定要打个折扣。孩子是好模仿的,如果家长要求孩子热爱学习,那么首先自己要爱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喜欢户外游戏,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去户外,和小朋友一起玩,在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释放精力、探索真理、培养兴趣、享受自然。所以,与其揠苗助长让孩子苦学、超前学、不开心地学,还不如顺应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适当引导,孩子学得开心,家长教得也开心。

2.讲究方法,注意保护儿童自尊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虽说是教学原则,对家庭教育也同样适用。关于制定十七条原则的目的,陈鹤琴先生说“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这十七条原则是:①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②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③ 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④ 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⑤ 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⑥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⑦ 比较教学法;⑧ 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⑨ 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⑩ 替代教学法;⑪ 注意环境,利用环境;⑫ 分组学习,共同研究;⑬ 教学游戏化;⑭ 教学故事化;⑮ 教师教教师;⑯ 儿童教儿童;⑰ 精密观察。[5]其中,有的原则家长一看便会理解,有的原则家长会认为跟家庭教育没有关系。实则不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很多方法跟学校教育都有相通之处。比如第七条原则“比较教学法”,自然,学校里会用到比较的方法教孩子学习知识,但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陈鹤琴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天,有个圆圆脸孔、雪白牙齿、干干净净的女孩到家里来玩,先生就问:“你的牙齿多么白,怎么会这样白的呢?”女孩说:“我天天刷牙齿的。”又问:“你一天刷几遍牙?”女孩说:“早上起来刷一刷,晚上要睡觉了再刷一刷。”女孩回去后,先生就问自己的小孩:“刚才来的小朋友可不可爱?她的脸总是笑眯眯的,她的衣服干干净净的,她的牙齿雪白,你要像她一样可爱吗?”小孩说:“要的、要的,我要有笑眯眯的脸孔,干干净净的衣服,洁白的牙齿,每天早晨刷一遍,晚上刷一遍。”[6]没有批评,没有说教,孩子自然而然在比较中学习做人、做事,而且对所学的事物既有兴趣,又印象深刻,自然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3.就地取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报班热”的现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孩子本来该游戏的童年时光被画画、舞蹈甚至学科培训班塞得满满的。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在陈鹤琴先生看来,儿童周围的世界都是学习发生的场所,虽然书本的知识也是若干经验的代表,但不如大自然、大社会的知识新鲜活生,就如想让孩子学习认识蜜蜂,但只是让孩子对着图片认识蜜蜂,却不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找一找、认一认蜜蜂一样。陈鹤琴在自己家里办了一个幼稚园,在天气还好的时候,就带孩子们外出游玩,“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水取乐”。等孩子大一些,就让他们辨菽麦、识斗秤。包括菜市场的蔬菜、鱼虾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同儿童研究鱼怎样游水、怎样呼吸、怎样进食,也可以把鱼解剖开研究鱼鳔,或者观察鱼生活在不同的水里会有什么不一样,这些观察不仅能让孩子对鱼有更全面的了解,还能培养孩子的研究精神。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户外,感受四季的不同;和孩子一起种植物,或者养小动物,让孩子照料植物、动物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体会到人和周围世界的紧密联系……这些事情,看似没有学习加减乘除、认字写字这样直观,却可以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素养:善良、责任、研究精神。而这也是真正有意义的、有长远价值的学习。

(三)让儿童自己做

皮亚杰指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7]也就是说,孩子的认识、经验的积累,是要通过与外在环境发生关系、产生互动而积累的。这也就是陈鹤琴先生说的“小孩子学习事物需自己学习”。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父母切不可包办,或横加干涉。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个性、重视孩子的力量、发掘孩子的潜能,鼓励他们去发现自己的世界。比如孩子想了解“浮、沉”的关系,父母可以给他提供一盆水,以及不同大小、材质的物体,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如果想了解种子的更多知识,家长可以提供种子让孩子去种植,看看植物从种子到发芽,甚至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即使是看似枯燥的家务劳动,也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如在洗碗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就会知道,如何能把碗洗干净,如何洗能节约用水,甚至在干家务的过程中学会统筹安排时间等。只有让孩子动手、动脑,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他们才能获得充分学习的机会,在做中学习、进步。

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一书的出版,距今已有90多年。重温这本书,重温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思想,越发能感受到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值得所有父母学习。如果每位父母都能读一读陈鹤琴先生的书,也许“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8]。

猜你喜欢
陈鹤琴儿童家长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