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与学生党建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2022-04-15 03:52梁晶晶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育人思政

梁晶晶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近年来,在高校工作中,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在党内都备受重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5G 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手机作为人们必备的电子设备,已成为当代学生获取外界讯息的重要媒介;网络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元素,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年2月发布的全国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统计数据[1],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手机网民比例为99.7%,其中学生网民作为网民中重要组成部分,占比最高,这标志着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前沿阵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二者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推进高校的育人工作。当前网络思政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应探索“网络思政+学生党建”的协同育人新模式至关重要,形成“云上育人”的教育新格局,使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双管齐下,协同育人。

一、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学生党建的协同现状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相互独立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通常是由学校的党委组织部门领导,依托学院基层党委和学生党支部开展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从内容上来看它属于党建理论的研究范畴,应当归属于政治学学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学工部牵头,具体工作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和辅导员负责实施执行,目标更倾向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虽然两者分属不同学科,但教育内容却高度相似。这两项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分管领导不同、工作重点的差异,存在相互独立、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使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沟通与互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发挥不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党建引领作用不明显,导致协同育人之路产生阻碍与困难。目前有关二者协同育人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网络新媒体能够在两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过程的相互融合。

(二)网络背景下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均面临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作为媒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网络思政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首先,网络思政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圈层化”[2]的困境,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真正占领学生的网络阵地;网络信息具有多元化与零散化的特征,因此对思政教育可能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当今大学生主体为“00 后”,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内心需求,如果能将学生“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吸收”式,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其次,学生党建工作对象主要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等,并直接担负着教育管理学生党员的责任。在个性化、实时性与随意性的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党员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甚至产生偏差,网络思政的教育模式与优势为学生党建工作方法的创新也提供了新思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联动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两项工作的开展,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重大责任的必经之路。

二、网络思政与学生党建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借助网络思政是提高学生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政工作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党建的开展过程也是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可融入申请入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到入党的每一个培养考察环节,思政教育的效果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党建的水平。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内容与形式都较为单一,网络思政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启示,有效延伸了学生党建工作的范围。通过网络思政,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学生党建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问题,让大学生多接触思想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内容,为学生党员提供丰富且优质的信息资源,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与视野,有利于学生党员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良好形象,同时也能拓展党建理论和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覆盖面,让入党积极分子等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在发展过程中时刻接受党的熏陶,深入了解和认识党员与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从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的角度提升学生党建工作水平。

(二)融合学生党建是增强学生网络思政实效的有力保障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也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一方面,学生党建工作要在政治引领和意识上走在最前面,率先吸收党的先进理论和最新的政治给养。它对网络思政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导向具有统领作用,坚持以党建涵盖的教育内容为导向,网络思政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网络思政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深入学生之中,以学生党建为引领,通过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与作用发挥,积极调动党员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党员潜移默化深入其他学生当中,从学生思想的“兴趣点”、话题的“流行点”与舆论的“关注点”中挖掘教育点,加入网络思政的建设与思想引领之中,引领学生“向党员学,跟党员做”。学生党建工作的融入能够使网络思政的资源更优质、网络空间的内容更充实,大大增强网络思政的实效性与影响力。

(三)二者协同作用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提升育人效果

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学生党建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它的首要任务是大学生的思想建设;网络思政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二者在教育内容、指导思想、教育方式上都存在同一性,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即立德树人,也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共同点为学生党建与网络思政协同育人提供了实践基础,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不仅可以共同实现两项工作的内涵式发展,还能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育人工作上取得“1+1>2”的效果。

三、网络思政与学生党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思路分析

(一)强化党建引领,营造“红云思政”新氛围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网络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更要坚持党建引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3]挖掘中国共产党历史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及红色文化资源,让伟大的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成为铸魂育人的强大动力,依托红色文化载体,在保持红色底色不变的前提下营造出网络思政的红色氛围。高校要积极利用育人的第三课堂——网络新媒体,将学生党建全方位融入网络思政大环境,“学习强国”就是在党建引领下开展全国网络思政的模式,学习其优势与模式,面向学生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平台,推动广大青年学生在党的思想熏陶下奋力前行。发挥学生党员在网络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应以党建带团建、党团支部结对共建的方式,传递红色基因接力棒;让党员联系指定班级、社团、宿舍、个人,使其成为网络思政队伍的一部分,通过网络思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传播党的声音、展示党的形象。

(二)依托网络思政,构建“网上党建”新阵地

在高校网络思政不断走向纵深的环境下,学生党建工作必须依托网络思政的优势,构建起“网上党建”工作阵地。

首先,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党建工作的专门平台,师生共用实时操作可见的工作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号、视频号、抖音号、开设党建专栏等,成立网上党校、党员之家、电子党刊等,并将学生党建中诸如审批、备案、讨论、公示、监督、学生党员上交材料等环节转移到平台上,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高校应挖掘过程教育,例如在党员发展过程中,把发展党员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在线上,在不同工作阶段,将优秀的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自传与入党志愿书等筛选出来,通过网络展示给其他同学,覆盖不同的学生群体,达到自我教育与教育引领他人的效果。再次,高校应用好网络思政所产生的丰富教育资源与内容,多元化开展党支部工作,让学生党员有针对性地、随时随地地接受党的方针政策与党史等教育,活化“三会一课”的内容与形式,丰富主题党日活动的多样性,进行组织生活中借助网络加强学生党员及其群体间的沟通;在寒暑假期间,党支部可结合网络思政解决假期党建工作开展难的问题。最后,高校可运用网络思政所特有的优势来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吸引力,突出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地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党建工作;打造人性化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网络中自主获取所需信息,也便于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沟通,突破在党建工作机械性特征影响下主动参与意识低的问题,提升学生党员参与度,更有助于在互联网的土壤中播撒红色基因。

(三)契合党员教育,打造“学生网评”新队伍

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党员的教育管理与作用发挥。根据2021年党内最新统计[4],2021年全国共发展党员438.3 万名,35 岁以下党员354 万名,占总数80.77%,其中学生为176.5 万名,在青年党员中占比近半,可以看出学生党员这股力量的重要地位。大学生网络生活“圈层化”具有的自主选择性、信息获取封闭性的特点,给我们的网络思政工作架起了一道屏障,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精准地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桥梁的角色,在政治立场、思想观念、网络行为等方面也是一面旗帜,可以通过加强党员教育,让学生党员成为学生网评队伍的成员,引导学生党员深入网络思政环境,成为对他人具有正面影响的核心人员,借助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党员成为网络新媒体中动态情报员、网络评论员、新闻发言人、舆论监督员和意见领袖,让学生中的这部分少数群体去了解、掌握和影响其他学生,利用聊天、发表意见、评论、回复、点赞和转发等网络交流形式开展引导式教育,发挥网络正能量,从而感染和暗示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生党员影响力作用下的“辐射场”中,通过学生党员网评队伍的建设确保网络思政真正入脑入心、取得实效。

(四)拓宽育人渠道,形成“线上线下”新格局

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总体态势是积极正向、多样活跃的,但是统计数据同样表明大学生在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赞同雷锋精神的大学生有93.6%,但明确向往成为道德模范的学生仅为62.6%。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所以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与学生党建工作也不能单一地探索线上内容,还要注重向线下的延伸。只有当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达到高度统一之后,高校的育人工作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学生党建具体工作的实施仍然是以线下为主,可以运用党建工作平台与线下强大的组织力量,例如,设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岗位、线上线下联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设线上组织登记线下实践的志愿服务队伍、创建“情景式”“沉浸式”的教育环境等,还可以开展富有党优良传统且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并通过学生党员以点及面地辐射更多学生群体;此外,线上学习的前沿思想理论转到线下,走出课堂、走进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面向更多人群开展学生互助、公益宣讲、社会救助等实践,同时挖掘线下的热点与事物,将线下能够宣扬正能量的活动与事件整理成网络教育素材广泛传播,构建“线上-线下-线上”的闭环回路。这种以“知行统一”为切入点的教育渠道拓展方式,可以促进与线下工作的良性互动,使网络思政与学生党建实现网内网外同频共振、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局面。

四、结语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在高校工作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学生党建工作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兴的突破点,协同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与网络思政,将有效推进高校育人工作,使其向着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