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露
(合肥师范学院 团委,安徽 合肥 230601)
“青马工程”由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启动实施,旨在为党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1]2020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对新时代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做出部署安排。有效、科学地开展“青马工程”,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功能,实现新时代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使命的重要渠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党正带领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步迈进。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更少不了一代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青年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薪火相传,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后继有人。这便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青马工程”作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铸魂工程”,能够引导青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赓续党的事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新生力量。
新时代,我们不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蕴含的新矛盾与新挑战。如今,“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我们更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为了避免不良价值观和错误的价值导向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在保证青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更需要科学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让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维度,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坚定不移跟着党走是广大青年的必然政治选择。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对青年大学生实施政治引导,让青年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共青团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发挥组织政治性功能的基本工作,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则是共青团在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新机遇与新挑战所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在新时代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及组织影响的有效抓手。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学校,“青马工程”既是共青团完成政治任务的实践载体,也是在新时代面向青年实现奋斗目标的时代契机。“青马工程”的实施,是共青团在新时代的社会变化局势和科技发展态势下的新的实践,在不断提升覆盖范围、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的过程中,不仅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服务效用得到实现,共青团自身工作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促使高校共青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对“青马工程”标准化内容明确了课程设计应包含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和实践锻炼等方面,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高校在编制“青马工程”课程体系时,仍旧“重理论,轻实践”,政治学习活动主要局限于基础理论教学;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的多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课程整体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不足,存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教学内容的丰富度有限等问题。
对“青马工程”班学员理论学习效能感调查显示,大学生能够在“青马工程”中感受到提升政治素养、拓宽政治事业、丰富知识储备等效能,但在锻炼学习思路、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等方面并不具备明显的获得感,另有少部分学员认为“青马工程”对自己学习理论知识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可见,作为有着鲜明政治导向的培训,“青马工程”能够在提升学员政治素养方面等知识性维度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样由于理论与实践间联系的不足,“青马工程”在诸如培养学习习惯、锻炼学习思路、提高综合能力等实践性维度上仍然有进步空间。
对“青马工程”培训内容的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青马工程”整体满意度依据李克特五段式量表赋值规则量化得分为4.6,解释为介于“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整体满意度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理论学习形式较为单一、理论学习效能感不高,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整体满意度相对较低,认为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单调,且不同阶段培训之间的内容接续性较差。这样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并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
培训周期、学员人数、学员来源、培训内容决定了“青马工程”培养结构,也是“青马工程”标准化、体系化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意见》指出,“‘青马工程’每一期集中培养周期原则上为1年”。但受限于团队规模、培训资源、工作精力等条件,部分高校在实际执行时并不具备满足标准培训周期和时长的条件。在高校制定培训计划时,根据当年的工作重点招募学员、编制课程内容时有发生。制度化、系统化程度尚显不高。
《意见》明确,“青马工程”校级班应由高校团委在高校组织、宣传、学工(研工)等部门指导下组织实施。调研发现,该校“青马工程”培训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宣传、学工(研工)等部门协助开办。从协助内容来看,其他部门大多给予校团委组织制度、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协助,但在培训资源的筹措方面帮助较少。理论学习形式较为单一的原因在于培训资源配置不到位,而培训资源的配置仅依靠校团委往往难以筹措,此时就需要更多的部门或外部力量参与到“青马工程”培训的资源筹措工作中来,从而以更为多元的培养主体结构保障理论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造成学员理论学习效能感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大致划分为培训本身和学员自身两方面。在培训本身方面,培训内容不吸引人、形式不够创新、培训周期较长等原因都造成了培训本身对学员的吸引力不足,进而导致学员对“青马工程”培训的参与热情不高。在学员自身方面,学员参加“青马工程”主动参与“少”,完成教师团干摊派学习任务情况“多”。可见,“青马工程”培训在该校团员青年中还尚未形成主动参与的风气,学员主动学习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培养方法是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的核心内容,决定了学员在培训期间以何种形式学习何种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方式并不能得到学员的广泛认可。在调研过程中,学员们表示,更为期待开展实地实践教学、基层实践锻炼、网络课程教育等更为丰富的培训形式。“青马工程”培训方法要选择适合青年、青年喜爱的方式方法探索实施,而在培养内容、培养形式方面加以创新可谓是有效捷径。
“青马工程”培训标准化、体系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实践中较强的“主观性”,这主要由于规章制度的不够完善。根据《意见》要求,“青马工程”培训应当完善标准化培养内容,并在日常管理、考核评价、淘汰退出、跟踪培养等方面建立健全配套机制。[4]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相应规章制度为“青马工程”提供实施参照与评价标准,培训所涉及的如培训内容、形式、安排等具体事项均由负责“青马工程”培训的相关人员起草、实施,这样的“人管人”,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容易催生导致秩序混乱的漏洞和问题。
(1)构建多部门协同培养主体矩阵。“青马工程”培训是一项系统、复杂、综合的思想政治引领工程,应加强组织领导、打通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党政共抓、党建带团建的组织模式,实现多方联动的共同培养格局。校团委作为牵头单位,承担方案起草、制度建设、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前期准备和实施保障工作,其他党政部门结合单位特色为提供培养资源贡献力量。
(2)吸引外部力量共同参与培养。《意见》明确,“青马工程”要注重实践导向。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锻炼转化的最好方式即参与群众工作实践。“青马工程”应当与外部力量合作,为学员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机会。例如,与“红色经典”有关单位合作,带领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感悟红色力量;与社区合作,为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雷锋精神提供平台;与企业及相关机构合作,依托寒暑假、周末等机会,为学员创造基层实践机会,使其在基层工作中了解国情党情。
(1)调整激励策略吸引学员主动参与。将“青马工程”培训与学生干部选拔、学分标准相结合,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例如,校学生会等团属学生组织在竞聘主席团或部长团等主要学生干部岗位时,需要有参加“青马工程”培训的记录;学生参选“十佳大学生”“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推优树典活动报名时,应当将参与“青马工程”作为优先入选候选人的参考因素;学生在申请“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时,应当将“青马工程”结业记录作为参考依据。
(2)让学员掌握理论学习的主动权。沿用现代教育学模式——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5]在培训过程中,尝试将培训的主体由专家或教师转移至学员,按照“创设情境—小组讨论—展示预演—讨论修正—主题宣讲”流程,由学员在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后,将个人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学员,实现“学习—分享—学习”的良性循环。
(1)实现理论学习教材的“二次开发”。融媒体时代的学习方式正呈现出由整体化向碎片化转型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也更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自我充电”。“青马工程”培训应当避免“理论学习全是讲座”的培训方式,探索更加适合青年的理论学习模式。例如,依托超星、网易云课程等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依托网络自行完成理论学习课时;依托“青年大学习”网络主题团课,引导学生在H5 交互中学习理论知识;以吸引青年大学生以政治学习参与为导向,策划出品一系列视听、文稿、网络媒介作品,让青年大学生在欣赏文化作品时感悟红色力量。
(2)运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开展培训。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年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方式和喜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难以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建立以青年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方式能够更好地“投其所好”,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例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培训内容,由专家向学员讲授学习方法、研究思路等,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科研能力,满足学生科研需求;将党史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满足学生的文化娱乐需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与考研政治、考公申论、就业社会热点问题等切入点相结合,为学生考研、考公、就业提供思路与参考。
(1)保障基本规章制度。按照《意见》规定,保障标准化培养内容体系构建,建立健全从严管理机制。在保障标准化培养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应当确保理论学习内容每期不少于80 学时,但需要注意理论学习的形式不可均为讲座式教学。应适当增加专题辅导、学术沙龙、小组研讨、调查研究等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探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以研究,对社会问题和学术议题加以研讨。采取设置联络员、注重过程评价、建立举报制度、关注后续发展等措施,建立健全从严管理机制。
(2)不断优化既有规章制度。引入质量管理模型PDCA 循环不断优化规章制度,确保各项机制的实用性及适用性。[7]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做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在计划阶段(P),围绕标准化、体系化编制培训安排。在计划实施阶段(D),按照计划有序实施培训并加以监督。在检查实施效果阶段(C),按照“过程检查+结果检查”的方式检查培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在处理问题阶段(A),以召开总结会的形式总结、查摆存在问题,并将优秀做法和问题解决方案纳入既有规章制度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8]高校“青马工程”把引导大学生理论学习作为共青团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当以“政治着眼、思想入手、青年特点”为基本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工作方法、深耕内涵发展、服务青年成长,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