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相关指数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生存状况的影响

2022-04-15 06:47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年7期
关键词:致残率粒细胞中性

王 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急诊科,上海 200040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慢性疾病的高发,脑梗死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难题之一,脑梗死具有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1]。由于医疗救助的快速发展,多数患者发病后均可快速获得临床治疗。目前,临床中多给予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溶栓治疗不仅能够减少神经功能损伤,还能够降低远期致残率[2]。既往研究指出,脑梗死发病4.5 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致残率和病死率也降低[3]。虽然脑梗死患者通过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不同患者的临床预后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临床应积极寻求监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有效标志物,并积极改进临床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4]。常见的血小板相关指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MPV/PLT、PDW/PLT等,有研究指出血小板相关指数越高,血小板所分泌的血栓形成介质量越多,黏附分子表达升高,进而促进了血小板高聚集活性,机体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升高[5]。因此,积极了解血小板相关指数可帮助预测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的生存状况,本研究对其展开相关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进行溶栓治疗的8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20例;年龄38~79岁,平均(64.39±5.10)岁;合并高血压53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20例,心房颤动13例,高脂血症8例;既往有脑血管病史15例。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相关诊断标准[6];(2)年龄≥18岁;(3)均于本院顺利完成溶栓治疗;(4)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不超过6 h;(5)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出血;(6)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颅内活动性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2)神经功能障碍逐渐改善;(3)无法确定发病时间;(4)近3个月内有头外伤、颅内手术或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史;(5)存在明显出血倾向;(6)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7)病历资料缺失或研究过程中失访。

1.2方法 82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出院后随访3个月,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两组,其中MRS≤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46例),MRS>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临床指标,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各危险因素与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

2 结 果

2.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或n(%)]

续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或n(%)]

组别n血压(mm Hg)收缩压舒张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12分>12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4.5 h>4.5 h预后良好组46149.58±25.4884.56±17.4226(56.52)20(43.48)36(78.26)10(21.74)预后不良组36149.56±24.6680.45±18.5614(38.89)22(61.11)27(75.00)9(25.00)t/χ21.6461.6172.0511.689P0.1010.1810.0680.080

2.2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甘油三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NLR/PLT、MPV×NLR、MPV×NLR/PLT、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所占比例、同型半胱氨酸>15 mmol/L所占比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或n(%)]

组别n白细胞计数(×10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9)淋巴细胞绝对值(×109)NLRPLT(×109)MPV(fL)PDW(%)预后良好组467.89±1.354.37±1.051.45±0.492.72±0.44226.90±34.3810.26±0.9511.96±1.89预后不良组368.29±1.756.36±2.101.81±0.374.36±1.05223.51±31.6210.30±0.8412.01±1.82t/χ21.6712.5612.4353.0981.6791.9501.259P0.0940.0130.0290.0020.0910.0540.501

组别nNLR/PLTMPV×NLRMPV×NLR/PLTPDW/PLTMPV/PLTHbA1c<8.5%≥8.5%预后良好组460.01±0.0127.08±2.360.12±0.040.05±0.010.05±0.0242(91.30)4(8.70)预后不良组360.02±0.0145.03±5.790.19±0.070.05±0.020.05±0.0129(80.56)7(19.44)t/χ22.5092.3172.5731.9521.9177.921P0.0210.0350.0110.0530.0660.012

组别n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15 μmol/L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否凝血酶原时间(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凝血酶时间(s)预后良好组4630(65.22)16(34.77)20(43.48)26(56.52)12.40±0.6530.25±1.8014.25±0.66预后不良组3618(50.00)18(50.00)25(69.44)11(30.56)12.42±0.6029.93±1.7614.23±0.73t/χ25.5376.3891.6891.7831.95P0.0350.0270.0880.0790.054

2.3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65岁、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109、NLR/PLT>0.01、MPV×NLR/PLT≥0.1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各项危险因素与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相关分析 年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PLT、MPV×NLR/PLT、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均呈正相关(r=0.476、P=0.047,r=0.575、P=0.022,r=0.834、P=0.011,r=0.484、P=0.035,r=0.485、P=0.004)。

3 讨 论

脑梗死作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常见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治疗的时间窗得到一定程度延长,但其致残率和病死率仍较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困难[7]。无论脑梗死患者的病灶有多大,均应积极给予早期治疗,其中静脉溶栓治疗作为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和推广[8]。静脉溶栓治疗是能够促进梗死区脑血流恢复,缓解局部脑缺血所致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能够挽救缺血半暗带,具有较佳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9]。但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积极诊断和预测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的预后,对于改善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能够参与机体的止血过程,其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血栓形成,并通过血小板的黏附、释放和聚集反应而诱发血管局部炎症,造成微循环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10]。有学者指出,血小板过度活跃可能增加机体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11],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所涉及的血小板相关指标中,PLT是反映血小板数量、生成和消耗的常见指标,MPV是反映骨髓功能恢复和血小板功能、活化的指标,MPV越小说明骨髓抑制越严重。有学者指出,MPV和PLT体外功能关系密切,MPV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MPV和MPV/PLT升高常预示着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12]。本研究中,年龄≥65岁、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109、NLR/PLT>0.01、MPV×NLR/PLT≥0.1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且各危险因素与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均呈正相关(P<0.05)。MPV升高提示具有较强的血小板促血栓形成能力,而较大的血小板内含有较多的致密颗粒和血栓素β2,能够促进机体释放高水平黏附分子、β-血小板球蛋白和5-羟色胺,促进血栓形成[13]。同时MPV还能够介导炎性反应,而炎性反应又与血栓形成相辅相成,因此,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提示机体处于明显的炎性反应状态,也会通过促进血栓形成而造成不良预后[14]。NLR为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存在相关性的简单标记物,其能够反映全身炎性反应,临床中常将其作为预测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预后指标[15],因此MPV×NLR/PLT水平升高也预示着患者机体存在炎性反应和有较强的血栓形成能力,易出现不良预后。

综上所述,年龄≥65岁、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109、NLR/PLT>0.01、MPV×NLR/PLT≥0.1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且各指标与预后不良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生存状况的预测指标。

猜你喜欢
致残率粒细胞中性
131I治疗Graves甲亢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分析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女绅士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急性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影响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