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菲 摄/陈凯旋
阳春时节,杂花生树,与这满眼繁花相伴而生的还有树木的种子和芽叶。柳芽袅娜,香椿红紫,那翠色诱人且清甜齿颊的当属榆钱。
以榆钱为食,中国古已有之,特别是那些灾荒年份,榆钱甚至榆树皮都是穷苦灾民救命果腹的至宝。几千年来,那一枚枚小小的绿钱,不知救了多少人的性命,也有许多人秉笔为它留名,其中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刘绍棠先生的《榆钱饭》,而那些年,人们与榆钱相伴的艰难岁月,至今读来仍历历在目。
正因为榆钱有救命功用,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有种榆的习惯,更寓意年年有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中国乡村田园的传统景象,而榆钱的吃法,也被古往今来的人们研究出很多种。
首先,生吃。这种吃法当选榆钱新出不久,朵片初绽、籽粒未成之时,这个时候的榆钱最是鲜嫩,从树上捋回、洗净、控干(一定要控干水分,不然吃起来有水,会大大冲淡榆钱本身的滋味),然后像刘绍棠先生写的那样,吃爆米花似的,“一把一把揉进嘴里”,那鲜甜清新的味道,和偶尔咬破尚未老硬籽粒的清脆触感,会让你由衷感叹吃到了“春天”。
其次,做面食。可以做发面的榆钱馒头,也可以烙死面的榆钱饼、玉米面的烀饼,发面的暄软,死面的劲道,但无论哪种都带着草木的清甜。还有一种吃法,是不和面,直接把榆钱洗净,撒上面或玉米面,上锅蒸熟,然后佐以蒜泥,甜辣鲜香,口感、滋味上又别有洞天。还有人将榆钱摘来后成朵洗净,裹以面糊,下油锅炸制,外呈金黄酥脆,内藏碧绿清甜,口感外酥里嫩,带着油火的焦香和新春草木的嫩泽,更别是一番滋味。
再者,做馅。人们以这些野菜或树木芽叶做馅时大多喜素,可能是因为更喜欢看那碧绿的纯天然颜色吧。无论是烙馅饼,还是做水饺、煎饺,蒸薄皮小包子、烧卖或玉米面菜团;也无论馅料里放不放虾仁、鸡蛋、豆皮、笋干,就是那咬破或脆或糯、或劲道或松软的薄皮,乍现一兜青翠的视觉观感,就让人欣喜不已。如果做肉馅的话,那笔者的建议是少放酱油,不然,真的感觉会埋没那一朵朵新发的碧绿。不过,肉馅在滋味上倒是更丰富:草木的清香和醇厚的肉香融合,汁味浓郁,风味独特。
此外,还有人将榆钱做炒鸡蛋,或鸡蛋汤:水烧开,调些淀粉,然后洒下榆钱,淋出蛋花,再以麻油、清盐调味。不要说喝,就是看着那碧绿的榆钱和金黄莹白的鸡蛋搭配,这一碗碗春羹,就已令人垂涎欲滴了!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买春无计托花神,费尽榆钱不计缗” ……历代文人雅士,对榆树和榆钱多有歌咏,而曾在旧年荫蔽苍生、救人于饥馑的榆树自己却并不张扬,甚至连一朵像样的花也不绽,只默默地捧一簇青钱、披一身翠绿,站成融入中国乡土的一道风景,守护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又是人间四月天。诸君何不呼朋引伴、提篮携袋,也去那城郊阡陌,采撷几簇新发的榆钱?让这一枚枚青翠“小钱”,承接古今,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买来”更多欣喜和鲜美,寻味盛世,感恩万物,不负这生机勃发的烟景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