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张凯
摘要: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占入学定点学校生源的一半以上,这类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多沉迷手机游戏和网络交友等。本文通过三个典型的例子,深入探究初中随迁子女手机成瘾问题的原因,并从关心和引导学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帮助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关键词:随迁子女手机成瘾家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务工人员带着子女来到了自己所在的城市,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居住在城中村、城郊接合部区域,居住环境较为复杂。许多随迁子女小学阶段或跟随爷爷奶奶在老家上学,缺乏正确的引导,或虽跟着父母,但父母忙于工作缺乏有效教育。进入初中后,这些学生大多存在着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交往能力弱和情绪调节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很多学生因家长疏于管理而沉迷手机游戏、手机冲浪、手机视频和网络交友等。
一、随迁子女手机成瘾带来的影响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公平。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随迁子女存在着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较城市学生心理素质差等问题,情绪管理和学习管理能力较弱,家庭重视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程度与孩子的实际能力成显著正相关。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港湾,进城务工家庭的特殊性会给随迁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影响,甚至导致问题行为。因此,需要对随迁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家校合作,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解决随迁子女的手机成瘾问题。
二、随迁子女手机成瘾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一)获得认同感
王同学,13岁,七年级学生,随父母来到城市,因父母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管,进入初中后一直喜欢玩手机游戏,越玩越上瘾。该生由于进入城市对周围的环境并不熟悉,没有关系较好的朋友,只能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提出,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这一阶段的心理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如果危机得以成功地解决则发展忠诚的美德,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会形成不确定性,即缺乏归属感、待人冷漠等。进城务工的父母因工作繁忙,疏于管理和照顾,使得学生在初中阶段还没有建立好自我同一性,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长期沉溺于手机游戏能让他们在游戏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和成就感,但长期下去会使得学生脱离现实世界,失去学习和做事的热情,不懂得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张同学,15岁,九年级学生,父母离异,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认为手机能查资料,平时管得不严。特殊的家庭结构也导致张同学缺乏必要的关爱,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他发现在手机的网络世界里能结识不同的朋友,从此沉迷手机交友。初中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更加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异同,离异家庭的孩子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多疑,更需要情感寄托。他们情感上的缺失往往需要通过别的途径来弥补,如早恋或广泛交友,手机交友方便快捷,成为许多学生喜欢的交友方式。但手机交友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很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离异家庭的随迁子女更渴望被认同,渴望获得归属感,他们很多选择了从手机的网络世界里寻求心理上的认同感。
(二)情绪转移
杨同学,14岁,八年级学生,随迁子女,自进入初中以来,沉迷于看手机视频,自称平时学习压力大,看手机视频能让自己放松,久而久之导致手机成瘾,家长和教师也曾劝说过,但无济于事,越说看得越厉害。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发展导致其出现人生第二次反抗期,反抗父母和权威,力求证明自己可以独立,存在着想要变得成熟与依旧幼稚的矛盾。随迁子女来到城市生活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差异让他们感到自卑,城乡差别大带给学生心理上的无形压力,看手机视频成了发泄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这个阶段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不当的说教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难以自控,因此,需要寻求合适的方法解决初中生的手机成瘾问题。
三、随迁子女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确立目标,培养学习动机
手机成瘾必然会耽误大量的学习时间,轻则学习任务不能及时完成,重则导致成绩下滑。班主任可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渗透理想教育和立志教育,列举典型的在挫折中成功的真实事例,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于个别学生,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重新认知自己,看到自身的闪光点,获得自我效能感,并激励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归因观。对于有所進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加强正确使用手机的行为,逐渐矫正学生手机成瘾。
(二)丰富课外活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投入到集体之中。通过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将兴趣点从手机游戏、网络交友、手机视频和手机冲浪转移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上,不但可以有效解决手机成瘾问题,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手机依赖综合征,让学生认识到手机成瘾已然成为潜在的心理疾病,并提供具体的疏导方法,让学生理智对待手机成瘾问题。
(三)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班级归属感
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手机成瘾问题的产生大多数是由于他们身边没有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在陌生的城市中很少有朋友,加之父母平时工作忙,疏于照顾和沟通,来到新的班级也很难产生归属感,手机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除了处理班级琐碎的日常事务,还需要多关注这类学生,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形成班级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其结交志趣相投的伙伴,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其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减少随迁子女对手机的依赖。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校合作帮助学生
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迁子女手机成瘾属于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的一种,其根源在于早期教育中自我行为管理的缺失。家长对子女不良行为的无视或者管理不当,影响了孩子长大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加强学生的自制力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学生在校期间,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也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教给家长正确的引导方法。研究证明,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问题行为较多,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子女有着高要求但情感上很关注孩子,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自立、善于交往、高度的自制力和适应能力等。因此,建议家长设身处地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同理心和共情力得到孩子的理解,尊重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家长面前能自由地表达,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进而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新环境、结交新朋友、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只有家校合作,才能真正帮助随迁子女有效解决手机成瘾问题。
总之,手机成瘾问题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更是随迁子女群体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由于本身情感缺失而将手机作为唯一的情感寄托、家长的不重视或错误认知等都是手机成瘾问题的根源。解决手机成瘾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长耐心对待、共同努力,通过激发学习动机、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改善人际关系和家校合作等途径积极帮助随迁子女解决手机成瘾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榕芳.随迁子女学习情绪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黑河教育,2016(6):2122.
[2]李建华,周路平,方琦.进城务工家庭随迁子女早期问题行为的调查[J].长沙大学学报,2013(6):144145.
[3]农冬云.手机时代青少年思想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
[4]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