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业凯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留守幼儿在幼儿园占比日益增多,为了做好留守幼儿家园共育工作,园所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幼儿家园共育新模式,促进了留守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幼儿家园共育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经济能力的提升,有条件的务工人员陆续在县城购房,孩子也相应转入县城就读。人口的迁移,使得霍邱县这一劳动力输出大县的城区幼儿园留守幼儿的比例日益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同样在县城留守幼儿中普遍存在。县城留守幼儿大多是由文化水平较低的祖辈看管。由于祖輩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教养方式上更注重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加之过分溺爱、放任,导致多数留守幼儿性格较为任性、亲子情感缺失、行为习惯欠佳。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关注、关爱。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幼稚园任何一方能单独胜任的,必定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为了与留守幼儿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实现家园共育,我们根据县情,深入了解留守幼儿家庭结构、家长教育背景和经济条件,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实践,积极摸索出“互联网+”背景下的留守幼儿家园共育模式。
一、“互联网+”留守幼儿档案管理模式
(一)幼儿电子档案管理
留守幼儿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应得到更多关爱。幼儿园要承担其相应职责。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园所首先对留守幼儿信息进行了全面摸排,并一一登记造册;再从留守幼儿家庭情况、家长教育背景、教育理念、目前对教育的需求及留守幼儿平时在家庭中的个性表现等方面设计出家长问卷,利用互联网技术向家长发放,统计出园所各个班级留守幼儿家长相关数据,分析汇总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园所的诉求,为制定工作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一人一案的电子台账即留守幼儿成长档案,从孩子入园开始定期对留守幼儿进行体检,记录身高、体重,了解健康状况。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有目的地去观察他们的性格、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社会性等诸方面表现,用图片、视频和文字形式进行及时记录,来完善电子成长档案。电子档案的管理为教师综合分析留守幼儿表现、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积累了翔实的原始资料。
(二)园所电子档案管理
园所成立留守幼儿家园共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团队,由园所第一负责人担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教务负责人担任副组长部署落实,各个班级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园所制定了针对留守幼儿家园共育的相关制度,制定留守幼儿工作计划,要求班级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针对留守幼儿的活动,学期末至少撰写留守幼儿个案及论文各一篇,学期结束提交留守幼儿家园共育工作资料备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园所学期业务考评范围,期末全体教师工作总结会上筛选工作突出、有创新做法的教师进行交流,分享留守幼儿家园共育经验。在学期末,教师提交相关电子资料,再请资料员把留守幼儿家园共育工作制度、学期计划、方案、总结、班级留守幼儿个案、论文及分享交流PPT、文稿案例等资料的电子版全部分类存档。以上电子档案的管理不但为教师家园共育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更为不同阶段的工作计划提供参考,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后续工作做好了前期铺垫。
二、“互联网+”教师学习培训模式
留守幼儿的家园共育工作,需要每个教师去具体实施,但大部分教师对留守幼儿相关知识缺乏全面了解。鉴于此,园所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搜索目前留守幼儿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开展线上线下的专题培训学习,向老师普及留守幼儿方面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其次,园所还借助一些网络学习培训教育平台,组织教师进行线上培训,丰富教师在家长工作方面的经验。另外,为了开好线上家长会,我们还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互联网+教师学习培训,为之后教师做好留守幼儿家园共育工作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
三、“互联网+”家长远程教育模式
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远远高于幼儿教育机构。但是大多数留守幼儿父母文化水平偏低,教育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的经验,急需专业的指导与引领。《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共同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基于此,我们借助互联网技术建构家长远程教育模式,通过指导留守幼儿父母,提升留守幼儿父母教育能力,来达到共育效果。
(一)线上家长学校——增强父母教育意识,提升育儿水平
每学期我园至少举办一次留守幼儿线上家长会。家长会上,除了向父母介绍班级保教工作、安全工作、防疫工作等常规内容外,我们还向家长宣传留守幼儿的教育策略,并通过讲述一些案例,引发家长的重视,促使家长积极主动多与孩子进行线上交流,了解孩子情绪状态,抚慰孩子情感,弥补亲子感情缺失。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幼儿家园共育模式新探2022年4月上第10期(总第110期)(二)微信公众号推送——扭转教育理念,丰富教育经验
园所借助微信公众号,分期推送育儿知识和策略,丰富家长育儿经验。如针对大班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误区,我们专门编辑了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专栏,推送如专家的文章、主题讲座、幼教宣传月专题片,来宣传科学衔接常识,扭转家长错误观念,为幼儿顺利入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班级微信群互动——分享教育资源,共商教育策略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班级微信群随时与家长分享网络学习资源。如把一些家教公益讲座分享到群里,提醒家长学习;针对家长提出的教育困惑进行及时答疑解惑,交流教育感受,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我们还定期为留守幼儿录制游戏活动短视频发给家长,向家长介绍孩子近期表现,指出幼儿不足之处并指导家长用适宜方法介入,让教育更有效。
四、“互联网+”亲子课程互动模式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园所组织骨干教师编辑发布“空中课堂”亲子课程,推送至家长微信群。从2020年的2月3日至4月25日,我们分小、中、大班,每3天向家长微信群推送一期“空中课堂”,共推送了84期“空中课堂”,让科学的教育在家庭中延续。在生成“空中课堂”的内容上,我们针对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学习、发展特点,结合疫情期间幼儿发展需要,通过习惯篇、运动篇、学习篇等三方面展开,收集、筛选资源,确保内容上的科学性、丰富性、系统性、趣味性、互动性、适宜性,在内容的横向联系上尽可能保持五大领域的全面、平衡,纵向上注重渐进性、系统性。如在疫情之初我们安排了七步洗手法、出门戴口罩等防疫常识及防疫时期关键习惯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结合季节及不同时期的热点内容如:元宵节、植树节、清明节、劳动节等,又生成了相应的主题活动。在适宜性上,我们考虑到小区封闭管理、家长不方便外出这一现状,在亲子游戏、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操作活动时有意识地选择在家中就可以获取的道具或材料,以方便家长。又比如在运动类内容上,我们按照多种动作发展来设计生成活动内容,如上一期是跑的动作,这期则着重安排跳的动作游戏,这样就保证了内容上的系统和连贯性。
五、“互联网+”留守幼儿主题活动模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为此,园所在开展了一系列以留守幼儿为主体的线下主题活动,让留守幼儿在活动中情感得以满足、习惯得以培养、能力得以发展、素质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园所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借助微信平台连线幼儿家长,让家长通过互联网向对孩子传递爱、增加交流频率。如在孩子即将毕业之际,园所精心制定毕业典礼方案,组织开展大班毕业典礼活动,为每个留守幼儿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直播平台向父母进行实况直播,让家长身临其境般观看孩子表演,了解自己孩子能力发展水平。“互联网+”留守幼儿主题活动模式不仅让留守幼儿在活动中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而且通过园所搭建的线上互动平台,家长及时知晓孩子的在园表现,增强了家园共育的时效性。
总之,为了促进留守幼儿健康成长,我们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优势,打破时空的局限,创新留守幼儿家园共育模式,搭建共育平台,园所、教师、家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多措并举、共同发力,让留守幼儿的家园共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正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所言,留守幼儿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协同合作,持续关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幼儿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責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