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推动教学模式的重构,促进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对英语课堂阅读文本进行分析,结合文章的主题、结构、论点、文化等,深入解读“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模式与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模式重构和教学实践改革的层面,对英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内容、讨论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研究,提出改良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英语教育;课堂教学;中国故事;模式重构;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8-0181-04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中国的文化声音,就需要加强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优秀的英语应用型人才,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外通融。与此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也能够促进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摒除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使英语教学更加着眼于核心素养提升,发挥英语教育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作用,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契合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一、“讲好中国故事”对于英语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四项基本的英语学习与运用技能,其中阅读理解是基本技能中的核心关键,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及实践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1]。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看,英语阅读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情况,彰显出作者的写作心理甚至该段时期的文化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英语生词、句式、语法等过程中,对中西方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对,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如中国古代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古典文学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二者既是源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故事,但同时都是反映出家族影响下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故事。这些主题相近、内容相仿的阅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跨文化比对,解读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理解英语、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是在现有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重构教学思想,拓展文化学习与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地传播与宣扬中华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有助于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中华文化精神和内涵,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
二、当前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阅读文本以国外故事为主,中国故事比重不高
从我国当前的主流教材来看,绝大多数的文本都是国外的故事或者文章,中华文化或者中国故事的阅读文本相对较少。从教学效果来看,国外故事对于英语的运用更加直接,词汇、语法等应用也更加契合英语教学的客观需求,對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有着更好的提升。尤其是对于怀有出国留学等目的的学生而言,国外故事在教授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内容,使阅读教学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中国故事的缺位,容易引起学生对国内文化的不当认知,不利于其文化自信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的解读,更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3]。
(二)阅读教学以词汇语法为主,文化传播效果不佳
在我国,英语教学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阅读教学往往以词汇的掌握和语法的运用为主,在教学指导和考试测评中更加注重对重点词汇以及特殊语法的考查[4]。虽然新课改的推进带来了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对文本主旨与大意的理解以及英语口语、交流等方面的运用,但在文化解读特别是中华文化传播方面仍然不够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满足于对文本内容本身的解读,而没有考虑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倾向于要求学生阅读的量,对于文本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或者具体的指导,导致许多学生都在阅读国外专著或者外文报纸,对于中国故事了解不多、收集较少,造成中英教学与文化的割裂。
(三)阅读方式以被动学习为主,主动思维发散不足
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翻转课堂”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在阅读方式上,许多学生虽然主动开展阅读学习,但阅读实践中往往是被动学习,采取“概读—翻译—精读”的模式进行阅读,导致阅读思维受限,不能从阅读文本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更无法对“中国故事”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从当前教学实践情况看,不少学生在课堂阅读时往往只懂得对文本进行机械地朗读,然后结合生词备注等进行文本翻译,没有对文本中的故事特别是中国故事进行研读,学习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散。
三、以“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的设想
“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理念,对于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的助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要从课文内容、框架结构等方面,不断引入和渗透中国故事元素,使思想政治的主旋律与英语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有效交流。
(一)延展课文主题及内容,引入中国故事元素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从教材特别是课文着手,对阅读文本的主题和内容进行适当延展,尤其是注重将中国故事元素渗透到课文当中,使英语课堂教学发挥更大成效。首先,教师应对英语教材课文本身进行钻研,剖析文章的作者及时代背景,挖掘作者撰写文章时的中心思想,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教师只有深入把握英语课文内容,精准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包括行文中的文化、情感、心理等元素,才能够更加透彻地掌握全文主题,为中国故事元素的引入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结合课文进行适当且合理的内容延展,在英语原文中渗透中国元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来讲述中国故事[5]。
(二)提炼课文框架及结构,实现跨文化对比
“讲好中国故事”,指的是通过将中国故事以英文的方式进行传播,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认知中国、了解中国,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在词汇、句式、语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英语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在把握好特殊词句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整体框架,分析阅读文本的语篇结构,并收集框架、结构相近的中文作品,在跨语言对比阅读中实现跨文化的比对与解构,使学生汉英双语运用能力得到切实提升。例如课文Message of the Land中有一个观点即“I know, times have changed,but certain things should not change”,展现出作者对于时代和传统之间变与不变的认知,也反映出作者對传统逐渐丢失的感慨。此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古代诗人韩愈的《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使学生感受到,师道传承的遗失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存在着一定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与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二者进行比对阅读,审视同一观点下的英语论证方式及古诗词框架结构,在古今中外的文本比对阅读中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为“讲好中国故事”夯实思想基础。通过对比教学,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西方在文章框架与结构方面的异同点,懂得如何运用英语进行中国故事的编撰与设计,避免出现“Chinese English”的翻译错误。
(三)调整课文研读视角,融入中国国情文化
在英语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不能简单机械地将中国语境照搬进英语课文中,而要从中西方不同的视角进行文章研读,找寻二者的共性之处,将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课文教学中,尽可能地降低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的违和感,实现文化融合的共赢发展。例如在In my day一课的教学中,作者讲述的是送母亲进入养老院的故事情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院管理尚不完备,父母养老仍然以子女居家负责为主,因而在课堂教学时不能盲目照搬作者的思想和观点,要从学生的视角进行解读,将中国的文化与国情融入其中,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文章的观点与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跳出“养老院”这一视角,从“亲情、伦理”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式养老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解决空巢、留守等形式养老的问题。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不仅学习和掌握了大量的新词汇,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研讨,还能进一步感受到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和亲情的可贵,引导学生既成才、又成人。
(四)理性看待文化差异,探讨中国故事内涵
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价值取向的不同,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需要教师理性、客观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批判、思辨地解读课文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辩论与反思,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向纵深发展。例如Diogenes and Alexander一课,对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解读,指出犬儒主义思想强调人要像动物一样返璞归真。虽然该思想强调了对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的批判,但与中国儒家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后者更加强调回归于普通民众,而不是完全脱离群众。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古典文学、经典哲学等知识,也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融入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文化中汲取精华,批判地认知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单纯地将中国故事进行英文翻译,更重要的是辨析中西方文化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辨别不同文化的价值与内涵,进而反思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借鉴西方故事来讲好中国故事,进而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思想精髓,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四、“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的教学实践
在英语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从理念与思想上进行教学模式重构,更加需要将重构的模式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对教学内容、讨论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革新,从而更加契合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客观实际。
(一)更新教学内容
英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上的课文内容,也不能只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而要保持对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紧跟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形势,时刻关注国家的重大事项和焦点活动,使学生的思想与观点与时俱进,促进视野的不断开拓。一方面,教师可以主动搜集全国“两会”等重大事件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双语研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当前局势,抓住时代的脉络,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之间的关联性,使“讲好中国故事”植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环球时报》英文版、China Daily等报刊杂志,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家时政新闻,真正掌握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思维与技巧。当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发挥引导者和辅助者的作用,指导学生精准地选择最为适宜的英文读物,使中国故事元素尽可能地融入阅读文本,切实提升英语学习和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二)创新讨论模式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具备中国故事元素的提炼与融入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对英语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在保持中国故事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内涵,使世界各国人民从中国故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要创新讨论模式,加强对学生口语对话尤其是社会交际能力的锻炼,使学生能够敢于、擅于运用英语进行中国故事的讲述和交流。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可以运用网络延伸教学触角,指导学生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积极主动与国外友人进行联络,将传统的课堂讨论延伸至网络平台,使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故事,形成中西方文化与思想的互动,实现教学模式改革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融合发展。学校和教师也应当利用好自身的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讲述中国故事”宣读活动,将学生讲故事的过程进行视频录制并展示在教学平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故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对外展示机会,增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切实提升。
(三)改进评价方式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的英语课堂教学,要着力推动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将“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以及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等进行综合评析,更加全面地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点评。例如,教师可以在考试中设置一道中国故事讲述题,为学生结合试卷上的一篇英语阅读文本,以相同或者相近的主题撰写一篇中国故事,或者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开放式的试题检验和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除了通过改变考试内容的方式进行多元评价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中国故事分享会,或者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用英语口语讲述中国故事,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最后根据学生的讲述、交流情况进行等次点评,具体指出学生在讲故事或交流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还可以在英语角开设中国故事专栏,讓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编写中国故事的英语小报,在课余活动中促进英语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故事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在未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宣扬中华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
五、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各行各业“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特别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思想引导价值。从宏观层面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弘扬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从微观层面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筑牢学生的文化根基,使学生更加客观且批判地看待中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异同,更好地运用英语来维护国家形象与利益,更好地向国外友人介绍中华文化、宣扬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马竞侠. 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后续课程“中国文化翻译”为例[J]. 文教资料,2021(09):207-209.
[2] 董明. 英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模式重构与教学实践[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6):133-136.
[3] 李建红,陈晓波. 智慧教育时代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重构[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06):84-86.
[4] 孙静芳,罗红,李琛. 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及重构研究[J]. 英语广场,2021(26):83-85.
[5] 刘玉双.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外语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 冶金管理,2020(21):149-150.
(荐稿人:李秋芳,长春健康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